袁潔
你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發現恐龍蛋最多的國家,如廣東省河源一地就曾挖掘出近200窩2600余枚恐龍蛋化石。你更不知道的是:恐龍蛋化石有圓形的、橄欖形的、長棒形的,還有珠寶級晶體蛋、袖珍蛋、蛋尖兩頭皮超薄的傷齒龍蛋……更稀奇的是,不少恐龍蛋埋藏得也頗有規律:它們兩兩成雙、圍繞一個圓盤,呈輻射狀排成一圈,仿佛向日葵花盤周圍的花瓣;而每個這樣的圈,都會留下一個較大的缺口……這恐龍到底擺的是什么迷魂陣?在河南省西峽縣,恐龍連體雙蛋化石屢屢被發現。難道恐龍與母雞不一樣,一次能下兩個蛋嗎?答案還得從恐龍的生理結構說起……

?巨型長形恐龍蛋

? 大椎龍胚胎蛋化石,其幼嫩的雛仔骨架蜷縮在蛋內(供圖/江泓)
恐龍蛋巢的“奇葩”事
原來,恐龍的產蛋器官與母雞不同,雞只有一套卵巢和輸卵管,而恐龍和原始鱷魚相仿,有兩個卵巢、兩條輸卵管,一次能生兩個蛋,一窩一般能生12~36個蛋。河南省西峽地區的恐龍蛋化石,最多的一窩竟達79個。
那么,這些耐人尋味的恐龍蛋窩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呢?科學家們根據發掘情況推斷,恐龍每下一次蛋,就會換一個角度,將近下完一圈蛋后,它就得起身離開了。由于恐龍的身軀笨重,退出時,為了怕碰破這些蛋寶貝,它往往會留下一個出口。
這種類型的蛋窩常見于恐龍營造的開放型巢穴中,多由竊蛋龍、馳龍、傷齒龍等小型獸腳類恐龍建造。這些恐龍一般為溫血恐龍,可以用自己的體溫來孵蛋,所以它們下的蛋并不埋起來,而是頭頂敞開的露天蛋巢。
在這種蛋巢中,恐龍蛋會整齊地排列在四周,圍成一圈;一般蛋巢中有兩到三圈蛋,分層錯落地疊放起來,組成奇特的恐龍蛋巢。其中有些巢穴還會構筑到樹洞、高崖之上,有類似向鳥窩過渡的趨勢。而在這些蛋巢的中央,會留下一個圓形的土臺子,那是為恐龍孵蛋準備的落腳點。

? 以環形疊壓排列的恐龍蛋窩(攝影/江泓)
恐龍個體大小對蛋巢的影響
1993年,美國考古學家馬克·諾瑞爾在蒙古戈壁沙漠發現了一具竊蛋龍骨骼化石,旁邊有數個未孵化的竊蛋龍蛋。顯然,前者是與蛋一起被埋葬的正在孵卵的窩主。而在廣東河源盆地,人們又先后發現過七條“竊蛋龍”化石,在東源縣縣城電視塔工地還發現了“龍蛋同處一窩”的奇景,這不得不讓人們相信:恐龍孵蛋的習性確曾有過,其中有些竊蛋龍的大小只相當于一只現代鴕鳥,重約幾十千克。

正在卵蛋竊蛋龍模樣
但有些竊蛋龍的體重可達上千千克,與一頭大象相仿。那么,是否那些最大型的竊蛋龍的蛋,它們的直徑可達40厘米,也擁有開放的巢穴,并且能像它們較小的表親那樣孵蛋、筑造宏大開放的恐龍蛋巢呢?這,已被所發掘出的大號恐龍蛋窩所證實。
在較小恐龍修筑的巢穴中,恐龍蛋有序地呈輻射狀排布,緊密擠成一圈;然而在大型竊蛋龍的巢穴中,恐龍蛋會在一個中空的圓盤外圍按照一個更大的環形排列,這樣的環形蛋圈中,不僅有更多的蛋,而且會形成更多的蛋圈層錯落疊置,形成巨形蛋窩。這樣的蛋巢,使一只成年龍可以很方便地蹲踞在環形空地中間,將大部分體重壓在地面上,翅、肢、尾虛蓋于蛋上,用體溫來孵蛋了。至此,我們也可以看出,恐龍的孵卵本領已經爐火純青,進化到即便是粗大笨重的雄性個體,也能輪換地坐在自己的巢穴中耐心孵蛋。
形態各異的恐龍蛋

? 長形恐龍蛋(攝影/江泓)
恐龍蛋化石大小懸殊,小的如廣東河源發現的袖珍蛋,僅有鵪鶉蛋的一半大,直徑在1.5~2厘米左右;大的如在俄羅斯北高加索地區的車臣共和國發現的巨型恐龍蛋化石,直徑可達1米。
開頭我們說過,恐龍蛋的形態也是多種多樣的,科學家們將之分為29種形狀:包括竊蛋龍、傷齒龍等小型獸腳類恐龍產的長形蛋;鳥腳類恐龍鴨嘴龍產的橢圓形蛋;大型、長頸的植食性蜥腳類馬門溪龍、梁龍和埃雷拉龍產的碩大圓形蛋。此外,恐龍蛋化石一般能呈現出炭黑、青黃、灰褐、棕紅等不同的顏色。
巨椎龍的群居與獨立
南非發掘到的巨椎龍巢穴群落,也揭示出這類早期恐龍的繁育習性上的“怪癖”:它們會年復一年、不遠千里遷徙到各自筑成巢穴的窩點,還喜歡成群結隊產卵。有些巨椎龍恐龍的巢互相靠得很近,因此,科學家們也推測,恐龍可能有群居的習慣。
一般成年巨椎龍雌龍的長度可達6米,而其蛋的直徑卻僅為6~7厘米。產蛋之后,雌龍們會非常小心地將蛋在巢穴中排列好,呵護、照料,直到雛龍孵化出殼。

?巨椎龍曾經的生活場景
這些雛龍和小鳥一樣,會本能地待在巢里,無論它們的父母出現什么情況都不離開。這個結果,是科學家們在將考察目標轉移到恐龍巢穴一帶的沉積巖層中,考察埋藏在內的恐龍足跡化石后發現的。這些足跡大小不一,有的非常小,可能是剛剛孵出來的雛仔留下的;有的是小足跡的兩倍大,但仍然比成年恐龍的足跡小許多。這似乎顯示,小恐龍只有在體格足夠大(是剛孵出來的兩倍左右大)以后,才會離開父母的保護,獨立生活。據科學家們推斷,恐龍幼仔還沒長出牙時,需要由它們的父母來喂養,很有可能是成年恐龍提供反芻食物來喂養。而當小恐龍長到足夠大以后,才會離開它們童年的故鄉,另立門戶。
高棘龍的“古怪”巢坑
近日,在美國科羅拉達州德爾塔縣的森林公園里,科學家們發現了大量獸腳類恐龍用左、右足挖出的大型巢坑,分布面積足有數萬平方米之廣,坑點超過50個,一些巢坑大小接近浴缸,頗為壯觀。其中大多數巢坑由平行雙槽和抓痕凹坑構成,中間留下脊狀突起。科學家們經過實地考察和探索,發現生活在該區域距今1.2億至1.1億年的早白堊世的大型肉食恐龍骨骼化石記錄只有高棘龍,而且其足部形態也與足跡化石吻合。
讀者朋友可能會問,這些巢坑是恐龍們要干嘛用的呢?這么大能裝多少恐龍蛋啊!你又猜錯了,這可不是真正的恐龍蛋巢穴。因為這里沒有恐龍蛋、蛋殼或孵化的遺骸,也就是說,它們不是恐龍繁衍生息的窩。即便蛋殼和幼體的遺骸都被成年恐龍移除掩埋了,這些巢坑也不像恐龍固定的窩,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恐龍在巢里呆了很長時間,那么巢坑中那些清晰的刨痕就會被磨平,甚至還能找到恐龍皮膚的蹭痕。另外,如果從現存鳥類(如崖燕或紅鶴)的地面筑巢情況來看,燕、鶴的巢間距是比較規整的,況且筑巢時還會用泥土和草梗加固巢穴,然而這種恐龍的巢坑并沒有特別加工過,只不過是草率挖成的。

? 體型巨大的高棘龍(攝影/王寬)
那會不會是恐龍為了尋找水源或食物而挖的坑呢?可巧,這一帶的水資源十分豐富,肉食性動物為水源或食物而刨這么大的坑完全沒有必要。琢磨再三,科學家終于領悟出:這些巢坑很可能就是恐龍們求愛、覓偶留下的“洞房”。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地質學教授馬丁·洛克里(Martin Lockley)認為,這是首次發現恐龍交配行為的證據。這些巨大的巢坑,填補了人們對恐龍行為認知的空缺,也是第一次昭示出高棘龍交配的古怪習俗。
恐龍蛋化石揭示大滅絕猜想
恐龍是所有陸生爬行動物中體形最大的一類,它的進化發育得天獨厚,然而,其繁衍后代的方式卻保留了古老的體外排卵之法。因此,恐龍下的蛋并不大,一般蛋重僅為成年個體的5萬分之一,當然、恐龍幼仔體型也不會太大,部分剛生出的雛龍,只有1~10千克重,卻要長到20~50噸。于是,在漫長的成長發育階段,未成年的雛龍被蛇吞、獸啃,甚至蛙食都是難免的事。
更何況在6600萬年前、一顆類似小行星的天體撞擊了地球(撞擊點位于今天的墨西哥希克蘇魯伯地區),烈度超過十億顆原子彈一起爆炸的威力,撞出的大洞直徑超過148千米。這次撞擊擊破了地殼,引發超級火山爆發,整個地球被濃烈的火山霧霾和毒氣所籠罩,長期見不到陽光,使得植物無法進行光合作用。
近年來,在我國內蒙古巴音滿都呼白堊紀末期的地層里,出土了數百個原角龍和甲龍化石。其中,出現大量完整骨架成群堆垛在一起的現象,從遺骸的埋葬姿勢來看,這些恐龍是極度痛苦地憋死的,其中不乏成群的恐龍幼仔骨架。這顯然是殞命于突然降臨的毀滅性打擊。而全球各地發現的恐龍骨架和90%的恐龍蛋化石,都不約而同地保存在晚白堊紀末富含銥的薄黏土層下的凝灰質紅層中,也印證了人們的推斷。
在災變沖擊中受影響最大的,是恐龍繁衍的薄弱環節。科學家們調查發現,在顯露出恐龍滅絕之跡象的白堊紀末期,恐龍蛋的蛋殼有變薄的趨勢,有一些化石點出土的恐龍蛋中,臨近絕滅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上的氣孔比其他時期的恐龍蛋蛋殼中的氣孔要少得多。

? 科研人員在高棘龍“愛的足跡”前合影留念
科學家們通過觀察,還發現鱷魚的雌、雄決定于排卵期的氣溫:當氣溫高時,鱷魚(卵內胎)是雄性;而氣溫低時,鱷魚(卵內胎)是雌性,因為鱷魚保持了恐龍的原始生態,所以卵的雌雄問題很可能與恐龍類似。
因此,科學家們推斷,大約在6600萬年前,火山陡然頻發,地溫驟升,很可能導致幾乎所有的恐龍卵都變成雄性,沒了雌性恐龍配偶,它們也只能面臨繁殖受挫而絕后。至此,曾雄霸地球1.6億年之久的恐龍世家,最終大規模滅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