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
很多人都會認同這一點:如果沒有安倍晉三,也就沒有新安保法。在2015年夏天,為了強行通過新安保法,安倍晉三幾乎賭上了自己的政治生命,并消耗了巨大的政治資源。如今,新安保法終于實施,但安倍似乎又在醞釀更大的政治目標。
想方設法延長執政生涯
對于日本首相“走馬燈”式的輪換,許多人都已經習以為常,安倍晉三也曾經是其中的一員。但在2012年底再次執政后,安倍政權已經成為戰后日本政治史少見的長期政權——截至2016年2月底,安倍兩次執政時間合計已達到1528天,在日本歷任首相中排名第八。在他的前面,是伊藤博文、佐藤榮作、中曾根康弘這樣的名字。而只要他執政至2017年3月,就將超過小泉純一郎、中曾根康弘和池田勇人,將名次提升至第五。
但是,安倍似乎還不滿足于這個名次。在多個場合,他都表示過與任期相關的說法——要執政到2020年東京奧運會。這意味著,他的在職天數將超過3000天,成為日本歷史上任期最長的首相(此前紀錄是桂太郎的2886天)。按照日語的說法,他屆時必然會成為“名宰相”,成為在歷史上留下重要印記的人物。
而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安倍還需要克服兩個主要障礙:
其一,日本眾議員的任期是4年,上一次眾議院選舉(即大選)是2014年底舉行的,任期至2018年底結束。也就是說,要執政至2020年7月,安倍至少還需要再進行一次大選。為此,日本政壇已經有很多種說法,其中可能性較大的一種是:安倍將在今年夏天提前解散眾議院,并在原定參議院選舉的同日進行眾、參兩院“雙選舉”,利用自己支持率穩定之機,一方面延長任期至2020年,一方面爭取拿下參議院三分之二多數席位,擴大在國會優勢。
其二,根據自民黨黨章,自民黨總裁任期為3年,可以連任一次。安倍目前已處于第二任期,其任期至2018年9月為止。在日本政治傳統上,執政黨黨首等于首相。自民黨長期執政期間,其總裁也就相當于首相,因為常被稱為“總理總裁”。
如果安倍要執政至2020年,就要解決“總裁任期問題”。這有兩種解決方案:一種是將自民黨總裁與首相位置分離,安倍自己出任首相,另選人士作為黨總裁。這樣做不僅要違背傳統,而且還有可能面臨首相與總裁之間關系的新問題,畢竟誰也沒有經歷過這種局面。
另一種方案則是修改自民黨黨章。今年年初,與安倍接近的《產經新聞》就聲稱,安倍身邊人士正在黨內討論將總裁任期延長為可連任兩次,每任3年。這樣一來,如果安倍在2018年連任成功,則其總裁任期可延續至2021年。
無論安倍選擇哪一種方案,都肯定要費一番力氣。但從其在政局內的地位來看,兩種方案均存在一定可行性。因此,安倍政權確實有可能進一步“長期化”。
修憲是安倍最大目標
對于政治人物而言,政權長期化本身并非目標,長期化后能夠推動的政策才是目標。2015年5月20日,安倍在職時間超過了自己的外祖父岸信介。當時他接受記者采訪時曾表示:“今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重要的不是在職天數,而是能夠做成什么。”
安倍現有的政策目標有很多,范圍涵蓋經濟、外交、安保甚至教育。但毋庸置疑,其中最核心的目標就是“修憲”。安倍的修憲意圖是公開和毫不隱晦的,問題在于如何跨過修憲門檻。
根據日本憲法和國民投票法,要修改憲法,需經過眾參兩院三分之二以上議員投票同意,方能啟動修憲程序。此后,修憲草案還要在國民投票中獲得半數以上支持,才能最終通過。
目前,自民黨和公明黨組成的執政聯盟擁有眾議院的三分之二優勢,但在參議院僅僅只有“過半”優勢。要達到修憲門檻,自公兩黨還需要在今年夏天的參議院選舉中進一步擴大議席優勢。
同時,公明黨的態度也給修憲帶來不確定性。公明黨一向對修憲持慎重態度,而且其黨內對安倍政府已有諸多不滿。在去年強推新安保法的過程中,公明黨內部曾爆發過激烈的爭吵。可以想象,如果未來啟動修憲議題,公明黨內部肯定還會出現更大的矛盾甚至分裂。
如果沒有公明黨的“關鍵少數”地位,自民黨在眾參兩院最多也只能擁有“雙過半”,要僅憑一黨實力達到“眾參兩院三分之二”門檻,可謂難上加難。
為此,安倍政權也留有“后手”,那就是從在野黨中尋找修憲盟友。近日,日本民主黨與維新黨合并成為新的最大在野黨民進黨。而在維新黨甚至民主黨中,不乏修憲的支持者。如果未來公明黨與自民黨因修憲問題分道揚鑣,自民黨完全可能從民進黨以及其他在野黨中吸納議員,以達到“三分之二”門檻。而且,只要安倍政權有這個備選方案,公明黨也就很難輕易下決心與自民黨決裂。
根據安倍政權此前放出的風聲,如果執政聯盟在今年夏天參議院選舉獲得三分之二多數,則安倍政權打算在2017年啟動修憲進程,并爭取在2018年完成修憲。但是,迫于國內各方面壓力,安倍政權可能先從修改憲法外圍條款入手,暫不觸碰憲法“第九條”這一核心議題。如果安倍的任期真能延長至2020年,那么在2018年之后也仍有繼續修憲的時間余地。
長期執政面臨健康隱患
雖然安倍政權可能長期執政,但其也仍然面臨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性。
首先是政策危機的隱患。無論是消費稅問題、修憲問題,還是今后的經濟政策走向,都可能引發國內不滿,導致支持率下降。在過去的日本首相中,不乏因政策議題“翻車”的案例。雖然安倍目前順風順水,但如果大意,同樣可能在這一問題上失足。
其次是人事問題。安倍第二次執政以來,在人事問題上已經出現過一些風波。例如,在2014年9月改組內閣后,黨內頗有一些人對內閣人選不滿。其后,當時的安倍內閣連曝丑聞,接連有兩名女性大臣辭職。當時有日本媒體評價說,只要再有一名大臣辭職,就可能發展為安倍個人的進退問題。
今后,安倍不免還要再次分配權力,在這個過程中,他是否能夠滿足黨內不同勢力的要求,是否能夠平衡自民黨的各個派系,也仍將是重大考驗。
最后是安倍的個人健康問題。安倍再次執政至今已有3年多,很多人都在關注著安倍身體的變化。安倍的面色如何?是否還需在國會答辯時頻繁前往衛生間?能否經得住長時間出訪……這些都是日本媒體時常討論的話題。雖然安倍自稱其身體狀況不錯,但畢竟他的身體基礎存在隱患。如果因危機或疲勞導致身體出現問題,安倍政權的前途也就將隨之終止。
在自民黨內曾經有一種說法,可以稱作“安倍中途休息論”,也就是在安倍身體需要休養的情況下,先由他辭去首相和黨總裁職務,靜心休養一兩年時間,其間由稻田朋美等安倍的心腹人士出任首相。待安倍身體恢復后,再由稻田辭職,轉由安倍繼續擔任首相。這樣,即使安倍在2019年第三次出任首相,其年齡也只有65歲,對于政治家而言尚算年輕。
總之,如果不出現意外情況,安倍政權在今后一段時間可望穩定執政。但是,如果啟動修憲程序,安倍政權面臨的不確定性將明顯增加。安倍是否會再次賭上自己的政治生命,值得人們拭目以待。
(洪哲薦自《國際先驅導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