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 / 郭 艷 等
?
魯迅文學院系列學術研討會(三):
“變動的中國鄉土與當下中國鄉土寫作”研討紀要
⊙ 文 / 郭 艷 等

郭 艷:當下鄉土及其寫作,我們所關注的是鄉土的變動,以及這種變動對于以鄉土及其人物為對象的寫作的變化,這種變化相對于以前的鄉土文學(中國現代文學傳統)來說,鄉土寫作的“失去”是以農耕文明日漸衰微為大的文明背景的,中國農耕文明幾千年所蘊含的傳統文化和文學經典始終是當下中國文化的淵源和原點。所謂的文化鄉愁應該是指使用漢語寫作或者使用漢語(思維)的華人共同的歷史和文化財富,對于這種精神文化的遙想、懷念和緬懷甚至于復古、憶舊都成為一種普遍的文化心態。文學時常表達這種文化鄉愁也屬于題中之意。今天我們主要討論當下變動的中國鄉土及其文學表達中的一些問題。
劉景松:我很唐突地將當下鄉土寫作分成了三個大類。第一類:鄉土瑪麗蘇。將鄉土和瑪麗蘇聯系到一起,不倫不類。但是細讀很多鄉土文學,其中的瑪麗蘇味道甚至超過了布爾喬亞風更重的大都市。好像只有鄉村才有真的純潔,只有鄉村才有干凈的愛情,才有溫暖和青春。這類作品集中在那些通過“深扎”項目,跑到一個小村莊深入生活了兩個星期的作家,因為感受到了那鄉村的淳樸,洋洋灑灑寫出一篇帶著泥土芬芳的鄉土散文。第二類:鄉土小黃文。我稱之為小黃文已經展示出我的底線之低,若是摘出其中的一些描寫,可以高價賣給日本動作片作為無語言電影的劇本。我看過一些作品,我已經分不清性和鄉土文學的關系,究竟是必然的情節需要還是需要的必然情節?高粱地、玉米地、甘蔗地、槐樹下、土地廟甚至枯井旁都能展示出中國農民的對天地至理的熱切,也許我年輕少見多怪,我只想問問中國農民是這樣的嗎?這就是中國五千年文明留下的寶貴財富嗎?一個作家通過描寫這些嘩眾取寵,賺足眼球,還美其名曰通過人性的丑,才能喚起人們對美的向往。丑就是丑,除了能拉低人們的道德底線,起不到任何作用。第三類,鄉音文學。在我看來,只有這部分鄉土文學才是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文學作品。我之所以稱之為“鄉音”而非“鄉土”,不是因為作品,而是因為作家。拿出真正有泥土味,有人情味的鄉土作家,都操著一口濃重的鄉音。他們是用自己半生和泥土對話,用自己的脊梁為土地遮陽的人。因為他們愛土地,懂土地,才能有真正感動別人的鄉土文學作品。
李清源:如今鄉村,人與人之間關系淡漠,親睦傳統和互助精神幾乎消失殆盡。長輩失去了權威,子女也不再純孝,鄰里關系也大多復雜而微妙。你找人打牌,一叫一大堆,你找人幫忙蓋房子,對不起,我還有事。當然這也無可厚非,付出勞動,必須有物質或貨幣回報,本亦天經地義;但這同時也說明,傳統鄉村的互助精神已經非常微弱,鄉村社會也因此變得日益缺乏溫情。類似的事情很多,也很普遍,相信與鄉村還保持聯系的人都會有所了解,茲不多舉。這似乎可以說是鄉村社會倫理道德的大滑坡。事實上,我是不喜歡以道德立論的人。社會秩序的最大公約數是法律,而不是道德。道德首先是用來約束自己,而不是限制別人。良好的社會道德,依托于相對公正和穩定的社會秩序與經濟環境。社會秩序的混亂和社會經濟的衰退,都會導致民風的大規模倒退。社會道德的敗壞,永遠只是社會問題的果,而不是社會問題的因。試圖將社會問題歸咎于道德淪喪,就是顛倒了因果。在現在的農村,農業經濟已經不可遏制地走向式微,傳統的社會秩序也早已崩潰,而新的秩序又難以有效建立。對于鄉村社會來說,這當真是數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在這樣的歷史時境,肯定會亂象叢生,原有的人情倫理也必然遭到破壞。不管你是否接受,不爭的事實就是,現在的鄉村,民風已經不再淳樸,或者說,民風已經不再像傳說中的那樣淳樸。我相信,肯定還有很多人,一提到鄉村,馬上聯想到碧綠的原野和清澈的河流,聯想到裊裊炊煙,雞鳴犬吠,聯想到慈祥的老人、正直的大叔、熱情的嫂子和憨厚的小伙,聯想到小徑上的山羊和背馱牧童的水牛。在他們想象里,鄉村依舊是詩情畫意的人間凈土,可以寄寓在紅塵世界里困頓已久的精神,安放一不小心就會迷失的心靈。
這種想象很美好,然而很遺憾,它不是真的。也許它曾經真過,但是現在不真了。想象和真相往往是相悖的,這很殘忍,但是必須面對。對于寫作者來說,如果要描寫現在的鄉村,必須要明白現在的鄉村到底是什么樣子。千萬不要想當然,把基于某種記憶的想象當成真實。否則,寫出來的就不是文學,而是雞湯,或者金光大道。不論是對于作為描寫對象的鄉村,還是對于文學本身,這樣的寫作都是無意義的,也是無價值的。必須真正了解農村的真實狀況,弄清楚它失去了什么,以及為什么失去,失去之后怎么辦,才有可能寫出深刻的作品,也才無負于我們熱愛的文學和我們寄身的這個時代。
郭 艷:當下鄉土寫作基本上是指現當代歷史發生以來的中國鄉村社會及其人和物,近百年來的中國的鄉村。當下鄉土文學對于苦難的欲望化表達(妖魔化、異化,審美上表現為失去真和善),以及一味地對鄉土表面化的田園風光和淳樸人情的抒情,這些無疑都是鄉土寫作中非常突出的現象。
錢利娜:首先是作家們如何抓住這種變化,展現這種變化中的“失去”。農耕文明弱化,這是鄉村面臨的“失去”,但宗法制傳統依然是農村頑固的根基,這是鄉村乃至整個中國頑固的存在。從政治觀念、社會秩序來說,中國依然是一個根深蒂固、頑固不化的《羅坎村》。高樓大廈,市場金融,建立起都市文明的外殼。與都市文明相匹配的自由、民主、法治、平等等文化內核,并沒有成為城市文明的本質。袁勁梅用一個小小的羅坎村就把我泱泱大國的來龍去脈給描述和解釋了。城市文明與鄉土文化之間的運動猶如板塊的吞噬與融合,在農村與城市的空間博弈過程中,人類的命運故事和精神掙扎正是我們能得到的震動。我們的鄉村也不是以往的鄉村,而是城市現代性高度影響下的鄉村,如何記錄并展示這種震動,是我們的一個挑戰。看上去我們面臨農村文明的失去,事實上卻是一個寫作的契機。鄉土寫作中的“丟失”首先是我們缺失的實踐精神。幾年前,我讀孫惠芬的非虛構作品《生死十日談》,文中寫到契訶夫在一個島上生活了三個月,對他后來的寫作產生巨大影響,作家腳步的深度與作品在情感與思想上產生的程度密切相關,那種對于農民精神困境的深挖和命運發出的巨大嘆息,曾給我驚訝與滿足。我一直不太看好當代作家的中短篇小說。我覺得他們普遍缺少沉到水里去看魚的精神,如果我不能從你的小說中獲得語言的感動、情感的激動和思想的震動,我為什么要花費時間去讀?前段時間我看諾曼的《劊子手之歌》,那種用調研的方式不斷接近事情真相的精神,用充足的文學性和精神建構再次重構故事的寫作,應該是對我們自身寫作的警醒和啟迪。當我們發現,我們的詩歌和小說創作對于生活的復制以及越來越淪陷于講故事的圈套,從先鋒的過于空中樓閣到如今過于迷戀于故事本身,作為一個讀者,我的閱讀樂趣少了很多。我想找一下,作家們如何樹立自身的不可復制性,除了敘述的強調這個文學的基本功。事實上,中國大地上的現實比想象更精彩。
竇紅宇:我們也可以這樣來看,千百年來,中國作為一個農業國度,傳統文化是為農業經濟和鄉村生存狀態所支撐起來的文化。這被費孝通先生稱之為“鄉土中國”,每個人都與鄉土有千絲萬縷的聯系。這種鄉土血緣,注定了中國作家文本中的鄉土性,其間也構成了包括耕讀傳統、人文氣脈、鄉土情懷、審美想象等的獨特性。而我們現在反復論及的所謂鄉土文學,發軔于五四新文化運動,是中國現代化進程和啟蒙的產物,它并非產自鄉土內部的內視角,而恰恰表現出來的是那一代啟蒙知識分子對現代性的種種呼喚、渴求、追尋,以及其間不安不適的各種焦慮。所以鄉土文學從誕生之日起就攜帶著一個龐大而堅固的傳統:無論是魯迅式的冷峻批判,還是沈從文式的溫情懷戀,在這樣兩種基本書寫模式的籠罩下,鄉土世界在作家筆下,從來都不是它自己,作為敘事審美對象的鄉村和農夫農婦們始終未能實現一種存在的主體性,鄉土文學始終攜帶的是知識分子們各種“高大上”的精英訴求。近百年來的新文學在鄉土的名義下誕生了各種鴻篇巨制,看起來成就巨大,但那些作家基本上都是遠離了故鄉的“文明人”,他們用城市中的工業化、現代化來安置肉身和舒張欲望,同時又用想象和回憶中的鄉土來安撫他們的靈魂,呈現的大多為一種站在外部去俯視和遠觀鄉土的敘事底色。
與此同時,在當下的鄉土寫作中,一是失去了傳統。包括語言傳統和思想傳統的失去。二是作家的不在場。大城市寫作和懷念、追憶,導致了亞故鄉化寫作,人間處處是故鄉。廣大的鄉村或者故鄉根本就找不到作家的身影。包括我自己。在有山有水的云南,到處都是鄉村,真正的鄉村。但是,我們很多的寫作者忙著趨附和模仿,忘記了腳下的這塊大地。三是失去了真和善。鄉村在經過了工業、拆遷、環境污染、新媒體的輪番侮辱和整形后,變成了一個丑陋的棄婦,面目全非。鄉土已經不是美麗的家園,而是一切罪惡和荒誕的所在。提到農民進城的住所,無不是人員混亂、秩序混亂和垃圾遍地的場所,他們四處碰壁,他們的精神幾乎都是焦躁、焦慮、錯位、異化、走投無路和無家可歸的,他們,幾乎成了原罪的源頭。但是,有一個問題:如果進城只有悲傷沒有歡樂,是什么樣的力量使得三億農民做出了這樣的選擇?難道僅僅是算賬那么簡單?
郭 艷:當我們談論當下中國鄉土的時候,無法回避的問題是中國的城市化過程,城市文明是以現代工業文明為巨大背景的,城市文明不但造成對于鄉村生存的物質主義的壓迫,更帶來精神上的異質性。沈從文早期的一些描寫城市的作品如《八駿圖》顯然也是屬于這一類作品,但是沈從文一代知識分子顯然感覺到自身對于城市的把握和界定是模糊和不明確的,雖然身在其中,卻對變動而復雜的城市經驗缺乏精神上的勾連和情感上的認同,由此沈從文塑造他的“希臘小廟”,轉入《邊城》系列對于中國鄉土文化和審美的正面敘述。魯迅的作品很少對自身經歷和知識分子城市生存的敘寫,他寫孔乙己、阿Q、祥林嫂、呂緯甫一系列的人物,而唯獨沒有摹寫和自己最為密切的大學場景和知識分子文化現場。對于魯迅一代行走于現代和傳統兩端的知識分子來說,現代人格和現代生活情境尚在形成之中,俯拾皆是的國民劣根性在城市和鄉村滋生蔓延。他們自身血液中流淌的鄉土文化心理在向現代轉型,在抉心自食中依然彷徨于無地。可能因為無法對剛剛進入的城市提供屬于深刻觀察和洞見的文學,他們大多選擇了在日記中記錄自己城市生存的流水賬,而在文本層面敘述日益破敗的鄉土社會和日漸潰爛的鄉土文化的負面品性。斯賓格勒認為:“城市的新心靈采用一種新語言,它很快就和文化本身的語言等同起來。廣闊的鄉村及其村落人類受了傷害;它不能再了解這種語言,它感到狼狽,緘默無言。”
如何處理或者說理解這兩種異質文明對于鄉土的雙向滲透和影響,無論是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從鄉土田園牧歌情境和宏大敘事背景來看,現代城市生存無疑是灰色的,現代城市生活就是鋼筋混凝土中物質主義的生存,至于現代生存和藝術僅僅是灰色、冷漠、虛妄、孤獨,還是有著平等自由多元基調上的明亮、溫情與愛,可能正是當下面對現代城市的作家所應該思考的問題。
宋長征:我喜歡從一件普通的農具、物事,考證、分析它的實用價值,以及發展脈絡,以及現代生活與之之間的關系,比如豬的馴化、進化與發展。比如紡織的起源、流變與傳承。這是一個浩大而煩瑣的過程,《考工記》《王禎農書》《齊民要術》《事物紀原》等等,彌補上了我對農業文明了解的不足。當然,村莊與鄉土成了現實中的背景,村莊里的人成了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主角,他們的悲歡、遷徙與無奈就成了書寫的情節。我是一個不善于敘事的人,往往卻能以物的視角冷靜看待當下的鄉村。我也知道,這可能是一條不歸路,每當梳理完一件或者一宗事物,泥土之上的演變就開始變得清晰,那些舊物的溫度,舊時的人,恍若眼前。最后歸結到鄉土文學“失去”的問題上來,無論是在場的失去,還是空間上的失去,都讓鄉土文學這個概念陷入尷尬的地位,農耕文明發展幾千年,與現代社會或者工業社會的飛速發展,形成了一種巨大反差,物質文明的極大進步讓精神文明的進步顯得有些遲緩,一方面是傳統品德的喪失,一方面是現代文明的頹廢與凌亂,無不為書寫提供了巨大空間。而另一方面,隨著新式傳媒的興起,人們對文學的疏離更加明顯。我傾向于一種有價值的書寫,而不是情緒的漫漶,鄉土或者城市,都是基于人性上的書寫,這在每一種題材上都確定無疑。那么重要的是,如何讓文字鮮活起來,使之擁有更多的受眾,或者在以漢語為母語的寫作上做出怎樣的調整,才能讓文學擁有其自身的生命力與延展性。
朱旻鳶: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加速,鄉村正在越來越失去其本身特有的韻味。由于當下中國鄉村城市化變革的急劇進行,以至于有論者甚至斷言,在中國當下,“鄉村”已經消失了。面對被工業社會和城市化進程所遺棄的鄉間景色,我像一個旅游者一樣回到故鄉,但注定又像一個旅游者一樣匆匆離開。換言之,中國的鄉村已經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鄉村,而是被城市現代性高度影響下的鄉村。我是部隊里的作家,就軍隊的小環境來說:一,兵員結構的變化導致鄉土寫作者的流失。以前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的農村兵比重大幅減少,而且逐年減少。城市兵、大學生士兵的數量甚至已經超過了農村兵。即使許多籍貫在農村的士兵,也沒有真正的在農村生活過。軍隊作家的來源更是多元化,純農村出來的士兵在軍隊中早已沒有優勢,出路越來越窄,長期留部隊服役的不多,從這里面產生軍隊作家的概率就更低了。農家子弟和大院子弟時代結束,大學生士兵時代到來。二,農村生活體驗的缺失導致鄉土寫作先天不足。新生代的軍隊作家,即使來自農村,對農村生活的體驗也不能與閻連科、陳懷國他們相提并論。三,鄉村發展的迅速和空間上的距離使軍人與家鄉產生隔膜。對于遠離家鄉的軍人來說,鄉土變得越來越難以界定,越來越難以把握,越來越難以描寫。
郭 艷:中國古代城市和現代城市有著本質的不同。古代城市中的人和廣大鄉土社會中的人同屬一個穩定的鄉土文化心理結構,有著同構的政治、道德、倫理、情感和審美取向。古代城市更類似于一個人生的驛站,功名利祿和衣錦還鄉是傳統社會相輔相成的人生主題,對于大多數進入城市的人來說,告老還鄉依然是最為安穩的人生結局和生命方式。在這種同質的文化模式中,城市更多上演皇權的更迭,文官制度與皇權的博弈,當然也有著士人商賈情愛悲歡的點綴,古代城市無疑是鄉土價值觀念的延伸和擴展。隨著現代城市的興起,商品意識和物質消費主義日漸在大城市成為主流價值取向,同時中國鄉土社會的心理和價值訴求依然存在,從農村進入城市的每一個人都帶著中國鄉土社會價值觀念和熟人社會交往經驗。擁有這種經驗的群體剛剛進入城市的時候,往往驚詫于現代城市這種異質文化赤裸裸的功利、冷漠、自私與無情。城市當然具備上述種種特質,同時現代城市相對寬松的個體自由、平等文明、價值多元的觀念,的確在相當大的程度上被當代文學敘事的鄉土價值取向所遮蔽。
鄉土寫作中的“失去”所要面對的正是中國社會轉型過程中,中國式的現代性特征正在生長,鄉土裂變中具體個人的遭際命運和精神困境,由此呈現出中國古老鄉土上的人發生內在的變化,包括農民工在城市漂移的肉身和精神狀態的敘事。從文本表層的情境和意象,到尋找到把握人性深度和意義最為直接和重要的文學元素,這些文學元素包括語言、思想、敘事方式、意象和意境的營造等等。作為一個現代人,面對自己文化的歷史與當下,該如何去理解身處其中的城市與鄉土、城市與鄉土中的族群、個體的人與群體之間的現代倫理法則,是否具備現代人最為基本的人格認知和文化意識?當下的鄉土寫作的缺失不僅僅是一個文學問題,而是中國作家面對自身傳統——現代轉型的文化問題。
詩 歌
特邀欄目主持:谷 禾
又到了海子的忌日。點開朋友圈,海子以及紀念海子的詩歌不出意外地被刷了屏。作為一個寫詩人,每年的這一天,我也照例會接到不止一個邀請,希望去趕個場子,說那么幾句悲情或慷慨的話。我選擇了一概拒絕。在多年以前,我曾寫下了這樣的句子:“不是海子寫到了火車/而是火車寫到了海子/從他的死/我們漸漸看清他的童年”。我是一個理性主義者,要說的一切都已盡在其中。二十七年前,海子選擇了山海關的一段鋼軌,讓年輕的生命戛然而止。二十七年過去,海子和海子之死,亦然被神話成了一個文化符號。而作為讀者,我更愿他健康地活在人間,哪怕一行詩也不再能寫出來。你去問他的親人和朋友,他們也一定有與我類似的想法。這個時代,難道不更需要一種“健康”的寫作嗎?
由此,我也想到了本期的三位詩人。他們當是如我一樣的清醒者。
《錢江書》是桑子同名長詩的節選。桑子試圖通過小說式的詩寫,去還原或虛構發生在錢江上的一段歷史。我們知道,“所有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克羅齊),所以桑子所勾勒、還原、虛構的并非歷史本身,而是置身于歷史激流中的岸柳和閣樓蕩漾的倒影,石頭被沖刷時的摩擦聲和開裂的鈍響,被滾滾紅塵淹沒的人物的遼闊倒影。它們一起構成了史家浩繁的卷冊所忽略的暗角,及那些泛黃的紙張的皺褶。從這一維度上看,桑子顯然有勃勃的詩歌之雄心。《錢江書》的異稟在于它似乎無意去忠實記錄和還原故事本身,而是故意把筆墨集中于對故事發生的場景、氛圍的勾勒和渲染,把故事打碎了,或干脆藏匿起來,留給讀者各自的想象去填充和拼貼。桑子的行文任性而忘我,卻又能在精妙處戛然而止。——她是一位懂得“有所為,有所不為”寫作者。
第一次讀到祝立根的詩歌,我有那么一點意料之外的驚喜。祝立根的詩歌帶著云南高原的粗糲和紅土的腥味,而不見絲毫的為賦新詞和裝腔作勢。他直面蕓蕓眾生的生存之困,而絕不回避。如果我們把詩人當一個歌者,祝立根歌唱的嗓子無疑是嘶啞并帶著血腥的——這種田野調查式的寫作,讓我想到了他的前輩,立志為眾生立傳的雷平陽;這樣的詩人如今不是太多了,而是太少了!同時我也看到,祝立根似乎希望能避重就輕,進而完成對前輩的修正和超越;這太不容易了,因為寫作修煉的“笨”功夫從來是不可逃避的。從詩藝上,祝立根的表達還不夠精確,他還有很遠的路要走。
蔣興剛的《時光書》顯然是輕拿輕放的。他寫逝去的時光,寫母親,寫一切與母親有關的物什,專注而不動聲色,卻又能于無聲處讓驚雷響起。如母親從未穿過的那一件旗袍,如“風吹低野草/把跪著的人,向上抬高了一公分”,如空了的燕子窩“不再是三月的風景,而是一幅冬天的遺像”。我們說,一首詩得好與不好,不在長短而在是否有所發現。有獨特的個人發現,一首詩方才有生命,也才能讓讀者過目而常記心中。
主題:變動的中國鄉土與當下中國鄉土寫作
主持人:郭 艷(魯迅文學院教研部主任)
發言人:劉景松、李清源、錢利娜、竇紅宇、宋長征、朱旻鳶 等
整理:張俊平
時間:2016年4月5日
地點:魯迅文學院二層會議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