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蔣鑫富
致力于不斷提升群眾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紹興市委常委、諸暨市委書記張曉強訪談
◎本刊記者 蔣鑫富
記者印象
在遂昌,他視生態為生命,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在德清,他喊出讓“葉子變票子”的豪言壯語,走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美麗路徑。在諸暨,他聚焦轉型、銳意改革,堅定扛起了“以治理促轉型”的新旗幟。
從他的成長軌跡中,不難發現這位“75后書記”的“關鍵詞”——擔當,激情,果敢,敏達。這些特質在兩個小時的對話中顯露無遺,就連平和而斯文的語調中也張揚著一股令人欽羨的精氣神。
而當他告訴記者他的人生信條時,我突然有種恍然大悟的感覺。他說,從我當縣委書記開始,我就告誡自己,金杯銀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一定要多辦一些讓老百姓有獲得感的實事。
原來如此。老百姓的獲得感,就是這個簡單而純粹的追求。


簡歷:
張曉強,男,漢族,1975年11月生,浙江慶元人。1996 年8月畢業于浙江林學院林學專業;2001年3月—2002年8月在美國新澤西肯恩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學習并獲碩士學位。曾任慶元縣屏都鎮黨委組織干事;共青團慶元縣委書記;麗水地區衛生局副局長;共青團麗水市委書記、黨組書記;景寧縣委常委、副縣長(常務);景寧縣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遂昌縣委副書記、代縣長、縣長;德清縣委書記。
“夜考”感悟:“夜考”就是“擂臺”,就是“賽場”,比的是落實,賽的是擔當。在“夜考”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省委對縣一級的重視和關心,讓我們備受鼓舞、倍感振奮;感受到省委對縣一級寄予的殷切期望和嚴格要求,讓我們倍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感受到省委為縣一級既指明方向又教授方法,讓我們更加清醒、更加堅定。
記者:請問張書記如何理解“抓好黨建就是最大的政績”這句話。
張曉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如果我們黨弱了、散了、垮了,其他政績又有什么意義呢?”他提出“把抓好黨建作為最大的政績”,態度之堅決,言辭之峻切,可謂振聾發聵,為我們處理好“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二者關系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定位。
作為“一線總指揮”,就必須始終嚴格落實黨建主體責任,抓導向、抓統籌、抓關鍵、抓基礎,切實履行好“第一責任人”職責。
我們牢牢扭住思想建設這個龍頭,始終要求各級黨員領導干部堅定理想信念、嚴把政治方向、增強政治定力。特別是“兩學一做”學習教育開展以來,我們以學好黨章黨規和總書記系列講話為基礎,引導廣大黨員干部增強政治意識、大局意識、核心意識、看齊意識,自覺與中央和上級黨委保持高度一致,做政治上的“明白人”。
我們牢牢扭住組織建設這個關鍵,把握新時期好干部標準和“三嚴三實”要求,以嚴的標準要求干部、以嚴的措施管理干部、以嚴的紀律約束干部,創新實施“三考三亮”機制,以好的結果論英雄,全力營造你追我趕抓落實、比學趕超爭一流的干事創業氛圍,有效破解為官不為、擔當不夠、落實不力“三大問題”。
我們牢牢扭住作風建設這個根本,始終把紀律規矩挺在前、立起來、嚴起來,建立全省首張領導干部問責清單,以日志式管理“大數據”防庸治懶,嚴格落實黨員干部“十條禁語”、農村黨員管理“十條紅線”,做到橫下一條心糾“四風”,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全面刷新黨風政風新高度。
記者:當前,諸暨正全面推進轉型升級,請張書記談談黨建如何引領轉型發展?
張曉強:黨建強則發展強,黨建抓實了就是生產力,抓細了就是凝聚力,抓強了就是戰斗力。越是在轉型升級的關鍵期,越要把黨建工作抓嚴、抓全、抓活、抓實,才能切實凝聚起引領發展、推動轉型的強大動能。
就諸暨而言,轉型發展是當前擺在我們面前的一道“必答題”,我們撕開大唐襪業轉型這一口子,注重以黨建來推動“一去一留”,充分發揮鎮村兩級黨組織和非公企業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引導黨員干部沖在前、干在前、抓在前,成為全市扛好“以治理促轉型”新旗幟的“排頭兵”和“聚合器”,一舉關停了5574家低小散企業,使專項整治和去產能工作得到了廣大群眾的理解和支持。我們堅持以黨建來引領“一破一立”,創新推行“黨建+青年社群”模式,打造了以“紅襪子”為代表的一批黨建品牌,構筑了“聚唐創咖”等一批有影響力、輻射力和帶動力的黨建服務平臺,破除了傳統的路徑依賴,有效激活“創意+”、“創新+”、“互聯網+”、“資本+”的新熱潮。通過黨建推引雙向發力,我們取得了“一降一升”的顯著成效,大唐襪業鳳凰涅槃、破繭蝶變,傳統產業由“虛胖”轉為“強壯”,老百姓的經濟收入更高的、生活環境更優了,群眾獲得感和滿意度明顯提升。
記者:請問張書記諸暨如何抓好新時期基層黨建工作?
張曉強: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新形勢下,基層黨建工作只能加強、不能削弱,只能改進提升、不能停滯不前。在具體工作當中,我們堅持以“整鄉推進、整縣提升”為抓手,按照農村基層黨建“二十條”的要求,精準聚焦十方面突出問題,以落實黨建責任制為抓手,深化基層組織建設“星級管理”,開展農村黨員先鋒指數考評,大力整轉軟弱落后村黨組織,有效提升基層黨建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率、黨員群眾對基層黨組織的滿意率和基層黨組織的有效覆蓋率。我們堅持以“進村趕考”的姿態踐行群眾路線,進一步健全完善機關干部“返鄉走親”、鄉鎮干部“駐村連心”、黨員干部“聯戶交心”“3+1”機制,推動“走村不漏戶、戶戶見干部”,深化網上網下民情通,有效架起干群“連心橋”,解決群眾辦事難,把先鋒形象刻在群眾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