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道云
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換血療法研究
●段道云
探討換血療法在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效果及研究價值,為以后的醫療實踐提供可靠的科學依據。方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間,選取我院收治的52例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患兒,均給予其應用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觀察患兒換血量與換血時間,并對比分析治療前后患兒各項臨床指標的變化情況,同時對治療后患兒進行隨訪調查和記錄,觀察其并發癥情況。結果:本組患兒平均換血量為(171.31±34.05)mL/kg,換血時間為(160.4±12.7)min。治療后,患兒TBIL(總膽紅素)、IBIL(間接膽紅素)與DBIL(直接膽紅素)等指標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明顯降低(P<0.05),同時患兒RBC(紅細胞)、Hb(血紅蛋白)等指標水平均高于治療前(P<0.05),WBC(白細胞)和PLT(血小板計數)等均低于治療前(P<0.05),各項數據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所有患兒均治愈出院,且經1年時間隨訪調查,所有患兒均未發生任何嚴重性并發癥,各項生命體征平穩。結論: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采用換血療法治療,患兒整體治療效果良好,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與應用價值。
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換血療法;研究
基于當前環境下臨床中對于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研究成果與現階段醫療水平,我院為探討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最佳治療方案,特選取52例該癥患兒參與本次研究,現將其研究結果與研究過程詳細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活動開展于2014年5月至2015年6月期間,從我院同期收治的重癥高膽紅素血癥患兒中任意選取52例作為研究病案,所有患兒均符合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診斷標準[1]。本組52例患兒中31例為男性,21例為女性,患兒體質量為1100-4300g,平均體質量為(2900±700)g,胎齡為30-41周,平均胎齡為(37.2±2.1)周,其中足月兒22例,早產兒30例,ABO溶血33例,Rh溶血7例,感染性黃疸10例,不明原因2例。且研究開始前進行臨床意向調查,所有患兒家屬對本次研究均表示知情同意。
1.2 方法
本次研究中換血時間均為患兒出生后6h-1w,換血前準備:①治療前患兒需禁食2h或者抽出其胃內容物,給予其藍光照射,糾正患兒機體酸中毒。②給予患兒輸注1g/kg清蛋白,換血前0.5h給予其10-15mg/ kg苯巴比妥以鎮靜,并等待血源(選用枸櫞酸鈉抗凝新鮮庫血)。③非溶血患兒選用同類血型血,ABO溶血患兒選用AB型血并配合O型血紅細胞懸液使用,Rh血型不符患兒選用與其母體相同的Rh血,ABO血型患兒選用同類血型血或O型血。臨床備血量需達雙倍血容量150mL/kg-180mL/kg,換血前將備用血液置于暖箱(36℃-37℃)中預熱。
本組所有患兒均行外周動靜脈同步換血療法,具體換血方法為:①將患兒置于開放式輻射臺上,密切監視其心率、呼吸、血壓、體溫等各項生命體征,詳細觀察其面色、皮膚顏色變化及其主觀反應等。②將患兒取仰臥位,使用留置針分別行橈動脈、肱動脈、手或足背靜脈穿刺,接三通管,實行動靜脈端同步抽血,嚴格控制和調整抽血速度,由初始的3-5mL/5min增至10-20mL/5min,保持出入量差值在2mL以下,同時由專業人員詳細記錄和監護患兒的換血出入量。③動態監測監護儀各項參數變化情況,及時對換血速度進行調整,當患兒輸入100mL血液時,需及時給予其注入2-3mL10%葡萄糖酸鈣,所有患兒均于2-4h內完成換血治療。
患兒經臨床換血治療后,持續監測其血糖、體溫、尿量以及各項生命體征變化情況,并給予其藍光照射+清蛋白輸入;之后依據患兒實際病情發展情況,定期監測其膽紅素濃度、血常規以及電解質等,監測1 次/1-2d,待患兒Hb指標水平低于120g/L時,給予患者濃縮紅細胞輸入。
1.3 觀察指標
觀察該組患兒的平均換血量與換血時間,并分別對比治療前后患兒各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主要指標包括TBIL、IBIL、DBIL以及RBC、 Hb、WBC、PLT等,同時對所有治療后患兒進行隨訪調查和記錄,觀察其并發癥情況。
1.4 統計學數據分析與處理
詳細收集、記錄和整理本次研究中的所有數據資料,均利用軟件SPSS13.0對其進行統計學分析、處理與檢驗,其中計量類數據均用(`±s)表示并均通過t檢驗,計數類數據均用百分比表示并均通過卡方檢驗,若數據檢驗結果顯示P<0.05,則表明差異存在統計學意義。
2.1 換血量與換血時間
觀察本組患兒換血量與換血時間,對換血過程中專業人員所記錄的換血量、時間等相關數據進行歸納、總結可知,患兒換血量為134.52-236.71mL/kg,平均換血量為(171.31±34.05)mL/kg,換血時間為80-240min,平均換血時間為(160.4±12.7)min。
2.2 各項臨床指標
觀察并對比治療前后患兒各項臨床指標變化情況,經數據比較發現,治療后患兒TBIL、IBIL與DBIL等指標水平均明顯低于治療前(P<0.05),數據比較存在統計學差異,詳見表1。同時,治療后患兒RBC、Hb等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高(P<0.05),WBC和PLT等指標水平均較治療前低(P<0.05),各項數據比較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詳見表2。
表1 治療前后患兒血清膽紅素指標變化情況(`±s,mmol/L)

表1 治療前后患兒血清膽紅素指標變化情況(`±s,mmol/L)
注:與治療前患者相比,?P<0.05。
時間病例數TBIL IBIL DBIL治療前52 369.4±172.3 41.3±25.6 320.5±132.1治療后52 195.2±65.4*20.2±12.0*175.2±66.3*
表2 治療前后患兒各項血常規指標變化情況(`±s)

表2 治療前后患兒各項血常規指標變化情況(`±s)
注:與治療前患者相比,?P<0.05。
時間病例數RBC (×1012/L)Hb(g/L)WBC(×109/L)PLT(×109/L)治療前52 3.0±1.1 111.4±28.9 18.3±7.2 277.6±104.5治療后52 4.6±1.5*137.4±32.5*12.2±4.3*181.9±68.5*
2.3 并發癥
經臨床治療后,所有患兒均成功治愈出院,且經1年時間的隨訪調查發現,52例患兒均未發生低血糖、呼吸衰竭、低鈣抽搐或低體溫等任何嚴重性并發癥,各項生命體征均較平穩,均無神經系統后遺癥。
高膽紅素血癥是一種新生兒常見病,患兒發病率較高[2],發病原因較為多樣,較為常見的主要有母嬰血型不符、紅細胞破裂、胎兒血循環異常、母體孕前受血型物質刺激等多種因素[3],其中大多數患兒均是由病理性黃疸所致,黃疸較輕者多呈淺黃色,僅局限于面頸部或波及軀干,至第5-6d皮膚顏色可恢復正常,黃疸較重者一般先頭后足可遍及全身,患兒嘔吐物與腦脊液黃染時間可長達≥7d[4],一旦患兒治療不及時或臨床處理不當,患兒病情加重,可導致其間接膽紅素明顯增高,嚴重者可遺留腦損傷甚至造成患兒死亡,危害性極大。
當前環境下,換血療法是臨床治療早期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最有效、快速的方法[5],也是目前唯一的有效搶救手段,用于臨床可及時將患兒體內抗體與已致敏的紅細胞移除,以減輕溶血,降低其血清膽紅素濃度[6],預防膽紅素腦病,同時還可有效糾正機體酸中毒與貧血,降低其心力衰竭發生率,臨床療效顯著。同時由于換血偶有血栓、空氣栓塞、心力衰竭或心臟停搏的風險,且少數患兒還存在繼發感染的可能,所以臨床在應用換血療法時,需嚴格掌握指征,最大限度地減少患兒治療后的并發癥情況,增強臨床治療安全性,改善患兒預后。本次我院為進一步研究換血療法應用于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中的臨床療效,特選取52例患兒作為研究對象,均于其臨床治療中應用換血療法展開研究,結果發現患兒平均換血量與換血時間分別為(171.31±34.05)mL/kg、(160.4±12.7)min,同時,治療后患兒TBIL、IBIL與DBIL等血清膽紅素指標水平以及RBC、Hb、WBC、PLT等血常規指標水平與治療前相比,均P<0.05,各項數據相比差異均存在統計學意義。且所有患兒治療后均未發生任何嚴重性并發癥,預后良好。
總而言之,于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的臨床治療中應用換血療法,可有效改善患兒各項臨床指標水平,換血時間較短,操作方便,安全性高,應用效果顯著,臨床價值較高。
(作者單位:商丘市第一人民醫院)
[1]隨素敏,張淑梅.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41例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4,12(11):1795-1796.
[2]劉長靖,覃靖.外周動靜脈成分血同步換血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25例臨床分析[J].中國現代醫生.2012,50(14):119-120.
[3]龍麗華,李祿全,張先紅,等.影響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療效及不良事件發生的多因素分析[J].中華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11,26(14):1096-1098.
[4]侯國強,王莉,常霞,等.改良動靜脈全自動同步換血療法治療新生兒重癥高膽紅素血癥研究[J].中國新生兒科雜志.2015,30(03):204-206.
[5]蘇曉謙,張妮,蔣曉梅,等.換血療法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12):52-54.
[6]黃積德,蘇國生,陸冷羽.換血療法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癥中的臨床療效[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14,25(08):1045-1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