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浩
輸血不良反應對輸血療效的影響探討
●雍浩
目的:探討輸血不良反應對輸血療效的影響。方法:隨機選取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臨床輸血中輸血不良反應病例進行回顧性總結統計分析,對輸血不良反應的反應類型,結果進行探討。結果:總共有24378例臨床輸血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發生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0.21%,其中過敏反應在反應類型中占首位,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60.0%,發熱反應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20.0%。溶血反應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2.0%。紅細胞和血小板發生不良反應的情況較多見。結論:充分評估輸血對患者,積極避免、及時正確處理輸血不良反應,保證臨床輸血安全。
輸血不良反應;輸血療效;臨床影響
輸血是指將血液通過靜脈輸注給病人的一種治療方法,在臨床上應用廣泛。是臨床上一項重要的搶救和治療措施。如果一次失血起過全血量的15%時,機體的代償機能將不足以維持血壓的正常水平,可引起機體活動障礙,此時就需要輸血[1]。在輸血治療前,血液一般已經過基本傳染病化驗,證實安全,才可使用。但沒有絕對安全的血液,任何方式的輸血療法,都有可能產生感染和出現并發癥之危險。輸血不良反應是指在輸血過程中或輸血之后,受血者發生了與輸血有關的新的異常表現或疾病。即使按照最高標準執行獻血者挑選、血液采集、加工和貯存,仍然可能發生與輸血相關的不良反應,甚至危及生命[3]。在決定給病人輸注血液或血制品前,必須權衡利弊。本次研究通過回顧性分析探討50例臨床輸血不良反應對輸血療效的影響,找出影響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并闡述如何預防,進一步提高輸血安全和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統計我院于2005年1月至2016年5月臨床輸血中輸血不良反應病例50例,年齡(19-76)歲,平均(55.3±5.8)歲。其中輸注紅細胞的患者有25例,輸注血小板的患者有15例,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的患者有5例,輸注冷沉淀的患者有5例,男性患者26例,女性患者24例。
1.2 方法 輸血不良反應的診斷標準根據《臨床輸血學》診斷標準[2]。
共有24378例臨床輸血患者,其中有50例患者發生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輸血不良反應總發生率為0.21%,其中過敏反應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60.0%,發熱反應占30.0%。溶血反應占2.0%,其他占8.0%(包括輸血相關性肺損傷,液體超負荷,呼吸困難等),如表1所示。

表1 不同類型輸血不良反應例數比較
輸注紅細胞的患者有25例,輸注血小板的患者有15例,輸注新鮮冰凍血漿的患
者有5例,輸注冷沉淀的患者有5例,它們在輸血不良反應類型中所占的比例如表2所示。

表2 不同血液制品在輸血不良反應中所占比例
通過本次統計分析可以發現,在所有輸血不良反應中,過敏反應和發熱反應占有很大部分比例,分別占輸血不良反應總和的60.0%、 30.0%。不同血液制品發生過敏反應的例數較多。這和血液制品中含有的白細胞有關系。
為防止過敏反應的發生,可在輸血前給予口服抗組織胺類藥物預防反應;不選用有過敏史的獻血者;獻血者在采血前4小時內不宜吃富含高蛋白質和脂肪的食物,可飲糖水或僅用少量清淡飲食,以免血中含有致敏物質;一旦發生過敏反應,應立即停止輸血,根據醫囑皮下或靜脈注射腎上腺素;抗過敏治療,可選用抗過敏藥物如苯海拉明、撲爾敏、氫化可的松和地塞米松等治療;有循環衰竭時用抗休克治療;喉頭水腫伴有嚴重呼吸困難者,需作氣管切開[4]。當有發熱先兆,出現寒戰時,應立即停止輸血,但要保持靜脈輸液通暢,給予對癥治療,用鎮靜解熱藥如阿司匹林、地塞米松等。嚴重者進行物理降溫,伴緊張或煩躁者可口服苯巴比妥。要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每15~30分鐘測體溫、血壓、脈搏、呼吸頻率1次。發熱反應預防:采、輸血器具和血液成分制劑的制備過程要做到無熱原;采血和輸血應嚴格無菌操作[5]。對于其他輸血不良反應,我們都要密切觀察和分析病情,在第一時間給與相關性處理,嚴格按照輸血不良反應流程進行上報,記錄并分析原因。輸血前嚴格查對血液制品,給與相應的預防輸血不良反應發生的藥物。輸血中,嚴密監視病人的反應,根據患者的生命體征和臨床癥狀及時發現輸血不良反應的征兆給與處理。輸血后,詢問病人有無不適,避免遲發型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
臨床醫護工作者對輸血不良反應要有充分認識,應該在充分評估輸血對患者的風險和利益的基礎上作出輸血的決定,同時具備識別和處理可能出現的輸血不良反應及并發癥的知識和技能,積極避免、及時正確處理輸血不良反應,保證臨床輸血安全。
綜上所述,嚴格掌握輸血指征,按要求執行輸血操作標準流程,認真查對,采用科學手段和藥物預防或減輕輸血不良反應的發生,對減少輸血不良反應有重要作用和臨床意義。
(作者單位:南部縣人民醫院)
參考資料
[1] 臨床輸血規范流程協作組,李志強.臨床輸血適應性與有效性評價流程[J].中國輸血雜志.2013(06):345-346.
[2] 田兆嵩.臨床輸血學.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2:248-255.
[3] 陸賢吉,馬幼麗.臨床輸血不良反應調查分析[J].臨床血液學雜志(輸血與檢驗).2015(04):223-223.
[4] 闕慶和,邱小蘭,鐘昌瑞.臨床輸血不良反應的原因分析及對策探討[J].基層醫學論壇.2016(04):112-113.
[5] 劉紅超,王斌.輸血不良反應影響因素、臨床特點觀察及控制策略分析[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6(58):234-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