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
強制性運動訓練在兒童腦癱康復治療中的臨床價值
●陳海
目的:探究強制性運動訓練在兒童腦癱康復治療中的臨床價值。方法:隨機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來我院門診就診的80例腦癱患兒進行研究,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均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在運動訓練中:對照組采用常規運動訓練,觀察組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康復訓練時間安排均8 周一個周期,6d/周,3 h/天,一個周期后對兩組進行康復療效及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定。結果:經過觀察對比顯示,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的兒童腦癱康復的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采用常規運動訓練的患兒的總有效率75.0%,兩組對比具有顯著性差異,且兩組患兒FMA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評分大于對照組的評分(P<0.05)。結論:強制性運動訓練在兒童癱康復治療中療效顯著,具有很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強制性運動訓練;兒童腦癱;康復治療;臨床價值
在我國新生兒中的腦癱的發病率為1.8%~4.0%,腦癱具有較高的致殘率[1]。隨著醫療條件及醫療水平的進步,腦癱患兒在嬰幼兒時期采取有效的治療方案,可取的較好的治療效果[2-3]。這是因為兒童是身體和腦功能發育旺盛階段,具有較高程度的可塑性。借鑒以往的治療案例的經驗,康復治療技術不斷更新,強制性運動訓練逐漸嶄露頭角。為了考察強制性運動訓練的臨床價值,本文隨機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來我院門診就診的80例腦癱患兒進行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來我院門診就診的80例腦癱患兒進行研究,按其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這些腦癱患兒能配合醫護人員指令進行簡單的康復訓練,均無精神疾病或嚴重智力障礙。同時排除骨關節疾病、肝、腎、造血系統、內分泌系統等嚴重疾病的患兒。觀察組中男22例,女 18 例,平均年齡為3.4±0.4歲,患者的發病部位為左側上肢功能障礙19例,右側21例;對照組中男19例,女21例,其平均年齡 3.5±0.3 歲,期發病部位左側上肢功能障礙20例,右側20例。兩組患兒在年齡、發病部位等一般資料無統計學意義 (P>0.05)。
1.2 方法
隨機抽取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來我院門診就診的80例腦癱患兒進行研究。并按治療方案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康復治療,在運動訓練中對照組采用常規運動訓練;觀察組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首先限制健側肢體的活動,對患肢進行集中重復強化訓練,逐漸習慣使用患肢;把握布置任務的難度,并把起床、進餐、洗漱等活動轉移到訓練內容中;針對患兒自身情況,選擇相應的訓練程度,制定個體化訓練方案;采用獎勵機制,如患兒取得進步即給予獎勵;限定患兒與治療師的接觸時間,康復訓練時間安排均8 周一個周期,6d/周,3 h/天,一個周期后對兩組進行康復療效及運動功能評分(FMA)評定。
1.3 觀察指標
采用運動功能量表(FMA)對患兒上肢部分運動情況進行評分,總分為 66 分,上述量表評分越高說明上肢的功能障礙程度越小。兩組患兒在康復治療前、后分別進行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選擇spss18.0進行數據統計分析,數據采用的表示形式是平均數±標準差(χ±s),對比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法,當P<0.05時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經過觀察對比顯示,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的兒童腦癱康復的總有效率為95.0%,明顯高于采用常規運動訓練的患兒的總有效率75.0%,具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體數據見表1。

表1兩組臨床總有效比較[n(%)]
2.2 康復治療前后FMA比較:見表2。治療前兩組患兒FMA評分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經過8周康復治療后,兩組患兒FMA 評分較治療前均顯著提高,且觀察組的評分對照組(P<0.05).

表2 兩組治療前后FMA評分比較(分)
隨著醫學的發展,醫療工作者探索出許多治療腦癱的治療方案[4-5]。傳統運動性訓練可能使患側肢體運動時存在依賴性,而強制性運動訓練是通過迫使患者主動使用患肢,從而使患側肢體功能逐漸協調。
強制性運動訓練[6]最初用于慢性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障礙的康復治療,隨著康復醫學的發展,近年來強制性運動訓練被廣泛應用于腦癱患兒上肢功能障礙的康復訓練中。強制性運動訓練主要通迫使患兒使用殘肢[7],其主要內容是限制患兒健側肢體的活動,集中、重復、強化性訓練患側肢體,給患側肢體提供更多的運動機會,協調患側肢體運動功能,從而改善患側上肢的功能傳統的非強制性運動可能使患側肢體運動時存在依賴性[8],而強制性運動訓練是通過限制健側肢體運動,迫使患兒主動使用患側肢體,從而改善和促進患側肢體功能。
本研究顯示,采用強制性運動訓練的患兒的總有效率(95.0%)明顯高于普通運動訓練療法的的總有效率(75.0%),且觀察組的評分提高較實驗組快。
綜上所述,強制性運動訓練在治療腦癱患兒中的的應用臨床效果較好,值得臨床推廣。
(作者單位:鄭州大學第三附屬醫院)
[1]李愛霞,賈革紅,左月仙,楊花芳,孫素真. 口腔感覺運動療法結合中醫手法按摩對腦性癱瘓患兒口運動障礙的療效研究[J]. 中國全科醫學,2013,16(12):4170-4172.
[2]李穎. 腦癱兒童綜合康復治療分析[J]. 中國婦幼保健,2013,28(32):5318-5320.
[3]周彩峰,武恒雙,朱登納,謝俊房,周志南,李雅楠. 腦癱患兒家庭親密度及適應性與社會支持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婦幼保健,2015,130(4):2184-2187.
[4]杜文靜,談恩民,李慧慧,胡寶花,王磊.試探3種步態特性腦性癱瘓兒童下肢肌肉相關性[J]. 廣西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33(03):144-150.
[5]李策,李瑩瑩,張備,劉培樂,梁丹,白玉龍. 強制性運動訓練對腦缺血大鼠海馬新生神經細胞存活的影響[J]. 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15,34(09):875-880.
[6]劉璐,李慶雯,黃力平. 強制性誘導運動訓練在腦癱患兒上肢康復中的研究進展[J]. 中國康復醫學雜志,2014,29(02):184-188.
[7]劉合建,梁兵,張嬋,張冬梅,崔鵬程,陳文華. 美國中國伙伴聯盟培訓項目對國內腦性癱瘓康復治療的啟示[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4,20(04):395-397.
[8]第七屆全國兒童康復、第十四屆全國小兒腦癱康復學術會議暨國際交流會議通知(第一輪)[J]. 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5,21(12):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