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麗 郭娟
分析康復護理在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中的臨床效果
●王秋麗 郭娟
目的:本次主要對康復護理在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護理中的效果進行分析,為臨床護理提供依據。方法: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并已經得到確診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80例,根據所有患者入院的編號進行平均分組,其中單號為對照組,雙號為實驗組,兩組各為40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實行康復護理。對兩組患者吞咽功能改善的情況進行比較分析。結果:實驗組患者吞咽功能等優良率為67.5%,對照組為20%,P<0.05,兩組數據的比較差異性具有統計學的意義,實驗組患者護理的效果明顯優于對照組。結論:對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臨床上在常規護理的基礎上采用康復護理進行護理療,其效果顯著,能使患者盡早形成良好的吞咽反應,提高患者吞咽的功能,因此值得推廣。
康復護理;中風;護理;吞咽障礙
中風是導致吞咽障礙的病因,可引起患者心理障礙、營養不良、吸入性肺炎以及脫水,嚴重時會因窒息危及到患者的生命;患者中風后障礙為臨床的治療帶來一定的困難,對患者的生活帶來一定的影響,臨床治療中對中風后吞咽障礙的患者在常規護理的前提下實施康復護理能改善患者吞咽的功能,確保患者營養的供給[1]。本次主要探析本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康復護理的效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4年3月-2015年11月收治并已經得到確診的中風后吞咽障礙患者80例,在所有患者中有45例為男性,有35例為女性,在對照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3例,女性患者為17例,年齡最小的為38歲,最大的為78歲,平均為年齡(55.98±4.24)歲。實驗組患者中,男性患者為22例,女性患者為18例,年齡最小的為37歲,最大的為76歲,平均為年齡(55.87±4.21)歲;本次根據所有患者入院的編號進行平均分組,其中單號為對照組,雙號為實驗組,兩組各為40例,患者臨床表現:無法進食、飲水嗆咳以及吞咽困難。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沒有太大的差別,在治療上可以相互比較。
1.2 方法
對兩組患者均進行神經內科的治療護理,實驗組患者在神經系統癥狀無發展與生命體征穩定1d后開展吞咽功能的訓練和康復護理,主要內容如下: 心理護理:由于康復護理的過程較長,因此護理人員要及時掌握患者心理的狀態,與患者家屬有效溝通,并對患者的飲食習慣多加了解,對患者的不良情緒進行疏導,使患者保持樂觀的心態,積極配合吞咽訓練。
基礎性訓練:腮部、面部與下頜的訓練,囑患者口張開于最大程度并維持5s,指導患者的下頜向兩邊移動,可行空咀嚼、空吞咽、吮吸、微笑、縮唇、鼓腮等動作,緩慢進行。舌肌的訓練:指導患者作側方運動,練習舌體與舌尖抗阻、舌體卷起、面頰吸入以及向口腔的背部升起等動作;引導患者進行喉與腭咽的運動,此外還有攝食訓練,通過增加患者的食欲或進食時采取合理合適的體位,促進患者吞咽;嗆咳的正確處理:患者嗆咳時引導患者身體前傾,同時低頭彎腰,對患者的后背部進行連續性的拍打,排除阻塞物。
1.3 評價指標
對兩組患者吞咽的功能進行評估,具體采用日本洼田飲水方法[2]進行試驗,囑患者半臥位,備30ml,引導患者常速喝完,判斷標準:Ⅰ級:優,可一次性喝完;無停頓與嗆咳;Ⅱ:良,兩次喝完,無嗆咳和停頓;Ⅲ級:中,可1次喝完,有嗆咳;Ⅳ級:可,分兩次或兩次以上喝完,有嗆咳;Ⅴ級:差,頻繁嗆咳,難以全部喝完。
1.4 統計學方法
通過對SPSS20.0軟件的采用,對實驗組與對照組得出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并運用卡方檢驗的方式對資料進行計數,并使t值帶入到計量的資料中,當P<0.05時,統計的相關方法具有參考價值和意義。
對兩組患者吞咽的功能進行分析比較。對照組的優良率為20%,實驗組為67.5%,實驗組顯著優于對照組,P<0.05,兩組數據的差異性對比有統計學的意義,詳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吞咽功能評估對比:
患者中風后吞咽嚴重障礙會對其生活質量產生極大的影響,采取有效及時的康復訓練能加強患者咀嚼肌與舌的協調性與靈活性,并對患者的吞咽功能進行有效的改善[3]。通過本次研究得出,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護理后,其吞咽功能的優良率為20%(8/40),實驗組為67.5%(27/40),實驗組患者的優良率明顯高于對照組,由此說明對中風后吞咽障礙的患者實行康復護理措施能改善患者所需營養的供給,提高其康復的療效與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護理中推廣與應用。
(作者單位:河北省邢臺市第三醫院)
[1]張娟.急性腦卒中患者吞咽障礙康復護理[J].醫療裝備,2015,28(9):170-171.
[2]郭忠英.護理干預對中風后吞咽障礙老年患者康復的影響探討[J].環球中醫藥,2013,15(z1):8-8,9.
[3]何璨.中風后吞咽障礙的康復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3,45(22):451-452,4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