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倫 張永強
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內科方案的探討
●李東倫 張永強
目的:探討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的內科方案。方法:選取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250例隨機分為低、中、高劑量的中西醫藥物結合組,西藥組,中藥組五組,每組50例患者,西藥為倍他司汀,中藥為頸復康湯。觀察五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和眩暈緩解天數。結果:中西醫結合三組DHI臨床療效以及眩暈緩解天數與中藥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中西醫結合三組之間DHI臨床療效以及眩暈緩解天數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劑量組DHI臨床療效以及眩暈緩解天數與西藥組對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臨床效果更安全顯著,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中西醫結合;頸性眩暈;內科方案
由頸椎病變引發椎基底動脈缺乏供血導致的眼花、頭暈、惡心等臨床癥狀稱為頸性眩暈(DHI)[1]。西醫主要通過手術和藥物治療DHI,中醫主要通過推拿、按摩、牽引等治療DHI[3]。由于西醫治療費用較高,患者要承受較大的痛苦,中醫對醫者的治療手法有極高的要求,所以探究并采取安全有效的內科綜合治療方案尤為重要,本次研究通過中西醫結合治療DHI,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療效,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于2015年6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頸性眩暈患者250例。其中女性患者120例,男性患者130例,患者年齡為(23-69)歲,平均年齡為(41.6±1.9)歲,所入選的患者發病時間小于24h,均無嚴重的心、肝、腎等重大疾病和傳染病,且無神志不清和言語不能表達者。隨機將這250例患者分為低、中、高劑量的中西醫藥物結合組,西藥組,中藥組五組,每組各50例,西藥為倍他司汀,中藥為頸復康湯。五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的差異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五組患者均臥床休息,給與常規治療和護理。頸復康湯由葛根、川芎、地龍、水蛭、羌活等中藥按一定比例組成。低、中、高劑量的中西醫藥物結合組的藥物頸復康湯濃度比為1:2:3,五組中藥均由我院中藥房統一揀藥煎制。每天兩次,每次150ml,治療周期為7天。西藥倍他司汀每天三次,每次10mg,7天為一個療程。
1.3 觀察指標
按照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痊愈:眼花、頭暈、惡心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完全消失,椎基底動脈經過檢查供血正常,且半年內沒有再次復發的跡象;好轉:眼花、頭暈、惡心等臨床癥狀和體征絕大部分消失,椎基底動脈經過檢查供血改善,不影響日常生活,半年內再次復發;無效:眼花、頭暈、惡心等臨床癥狀和體征沒有改善甚至加重,椎基底動脈經過檢查供血缺乏,日常生活會受影響。
綜合統計五組患者通過不同藥物以及劑量治療前后的頭暈、天旋地轉感、漂浮感、閉目減輕等癥狀的天數。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7.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應用平均值±標準差(±s),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五組患者通過藥物以及劑量的治療,觀察對比五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見表1。

表1 五組患者的臨床療效對比
五組患者通過藥物以及劑量的治療后,觀察統計五組患者的眩暈緩解天數,見表2。

表2 五組患者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對比
通過本次實驗研究可以發現,在臨床療效和眩暈緩解天數來看,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三組較中藥組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高劑量組較西藥組比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中西醫結合藥物治療這三組之間的臨床療效和眩暈緩解天數隨著藥物劑量的改變而有所不同,高劑量組優于中劑量組,中劑量組優于低劑量組,通過中西醫藥物結合治療DHI臨床療效顯著,效果比單純的中藥或西藥治療DHI要好,且患者經過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增加,臨床癥狀改善許多,患者的生活基本不受影響。
中藥頸復康湯成分中的葛根不僅有活血化瘀,還有擴張腦血管以及改善血液循環的作用;川芎有改善微循環,降低血管阻力和抑制血小板聚集活化的作用;地龍有抗血栓,溶栓,提高腦組織灌注的作用[4]。這對改善DHI均有明顯益處。而西藥倍他司汀是組胺類藥物,能明顯增強腦血流量,并且能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液凝固,從而改善微循環,提高腦組織灌注量[5]。兩種藥物聯合使用起到了協同作用,對DHI的治療更有效安全,規范科學,便捷經濟。對于中西醫藥物結合組里面中藥和西藥的劑量比重問題,還可以進一步研究探討,從而發現配比更適合的中西藥結合讓DHI的治療效果更上一層樓,廣大患者也能受惠。
綜上所述,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臨床效果優良,能顯著改善患者眼花、頭暈、惡心等臨床癥狀和體征,并且治療后眩暈緩解天數增多,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值得臨床廣泛推薦使用。
(作者單位:宜賓縣人民醫院)
[1]張家寧,李文濤.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的研究進展[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6(10):112-113
[2]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485-485,586-586
[3]謝福德,何霞.綜合治療頸性眩暈248例臨床分析[J].中外醫療.2011(23):178-178
[4]宋世雄,吳俊紅,王長垠,殷春萍.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的臨床觀察[J].中醫臨床研究.2013(05):225-226
[5]霍清萍,梁芳,魏德芝,王宇新,黃侃.中西醫結合治療頸性眩暈內科方案的研究[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0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