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華東 盧麗榮
傳統村落中為了“風貌協調”,通常要求對既有“風貌不協調”的建構筑物和景觀環境進行整治改造,對新建建筑采取嚴格控制,為此往往要付出相當大的代價,甚至遭到作為村落主體的村民的抵制。究其實,風貌協調或不協調,外在的形式只是表象,其實質在于品質協調或不協調;為了“風貌協調”采取的整治改造、新建控制措施恰當與否,則應該從傳統村落保護發展的本質意義上來判斷。
為了“風貌協調”,在傳統村落保護范圍內,對既有“不協調”建筑采取拆除、降層、平改坡、立面整治等;在建設控制地帶范圍內對新建房屋的屋頂形式、高度、顏色、材料、工藝等進行嚴格的限制等,在傳統村落保護發展實踐中是司空見慣的標準措施,為此而消耗的資源、造成的矛盾不知凡幾。拆遷要補地,降層被抵制,刷墻誰出錢,平改坡后沒地方曬糧食怎么解決……新建房子從哪兒弄小青磚、小黑瓦?仿古材料比普通建材要貴上好幾倍,誰愿意?老匠人早就沒有了,叫人怎么用原工藝蓋房子?沒有樓房就娶不了媳婦兒,新房只準蓋兩層根本就沒法執行……村民甚至有怨言“不就是為了你們拍照好看?!”諸如此類的問題時常發生,大家都覺得“風貌協調”困難重重。我們是不是該回到事情的原點,風貌協調到底是什么意思?又是為了什么?應該怎么辦?
既然是“風貌”,理所當然的就是個“形式”的問題。一張照片拍出來,無論是專業人士還是普通游客,都能說出來“這幾棟建筑不協調”。再進一步問,什么不協調?形制不協調,體量不協調,顏色不協調,材質不協調……大概是比較專業的回答了。好吧,就算形制、體量、顏色、材質都不協調,然而,為什么要協調呢?真的就是為了“拍照好看”?為此在墻面上刷涂料,好好的隔熱門窗外面非要再套個木窗格,干凈的白瓷磚墻也要鑿掉貼上什么仿木的“飾面”……值得這么勞民傷財么?這不又是用一種粗制濫造去掩蓋另一種粗制濫造么?回頭想想,一百年前在村里蓋的糅合了西洋風格的建筑,和老舊木房子差別那么大,今天怎么看起來也就協調、也要保護了呢?而新舊建筑無論是形制、體量、顏色、材質、工藝都完全不一樣,可是仍然協調美觀的例子幾乎層出不窮,比如福斯特在法國尼姆加利藝術中心的擴建工程、妹島和世在日本犬島村子里的藝術實踐等等,又該怎么評價呢?
1.傳統村落中的不協調建筑。2.妹島和世:犬島藝術住宅項目。 3.高黎貢手工造紙博物館。4.Maison Carrée et Carré d'Art (加利藝術中心)。5.法國盧浮宮玻璃金字塔。
仔細想想,也許正因為我們今天對“風貌協調”的理解比較簡單機械,所以為了風貌協調而采取的措施也比較僵化、粗暴。粗略地說,大概有這么兩個最主要的誤區:
外在的皮相反倒成了重心
傳統村落的核心價值本來是其蘊藏的文化的價值,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本來是個綜合的文化事業,但是,一來文化的挖掘、保護和弘揚很難為短期的經濟利益作出什么貢獻,因此往往被放棄;二來文化這種東西虛無縹緲似乎沒什么工作抓手、難見成效、無法考核,于是很少有人問津;三來就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傳統村落發展的途徑似乎被局限在旅游一道,對今天的游客而言,村落內在文化的吸引力遠遠比不上外貌漂亮與否。因此很自然地,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措施,往往就被簡化和聚焦到對“顏值”的保護利用上,“美容”乃是當務之急。風貌協調不協調,當然也就成了非常受關注的問題。
協調并不意味著大家都要一個樣
顏值高必定有好處,協調當然也是必須的,這是美學的基本要求。然而,盡管協調的方式可以說是“法無定法”,可是在傳統村落中卻也被壓縮成一條,這就是:大家要盡量長得一樣。于是,有些地方就要求“恢復清代風貌”,有些地方就要求“統一墻面顏色”,有些地方就要求“檐口高度一致”,甚至有些地方對新建農房而不是文物修繕也提出了“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的要求。這種觀念雖然相當普遍,但恐怕有點簡單化。
問題接著又來了。盡管“協調不協調”的判斷多少有點主觀色彩,可是我們看那么多的傳統村落里,那些火柴盒子、白瓷磚房子、紅磚裸露的房子,簡直如美女臉上的疤痕,認為它們是“協調”的人,畢竟不會很多吧?是的,它們不協調。但是,僅僅是看起來不協調嗎?到底是什么不協調呢?
文化內涵不協調
老祖宗們圍繞選地方、建村子、蓋房子、搞裝修、擺陳設的一舉一動,所舉行的各種儀式、采用的建筑形制、使用的建筑材料、裝飾圖案等等,都被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但是那些“不協調”的建筑,往往沒什么講究,沒什么規矩。炫富比闊我就得蓋得比鄰居高,多占多蓋我就要把陽臺挑到巷道上。不超過劃給我的宅基地就算好的了,要我退半尺給村子留點喘氣的地方那是休想……房子成為動物般的巢穴,沒有精神內核,沒有文化追求,甚至也沒有動物巢穴那樣的淳樸自然,就這樣蓋出的房子,能和老祖宗們的協調?
生活追求不協調
老祖宗們蓋的房子,當然有很多缺點,不適應現代生活。但是,他們的優點也是顯而易見的,那就是對生活的追求比今人要自然、豐富、有趣些。今天的農房被來自西方的、城市的、工業時代的生活方式所侵蝕,所謂的“晴耕雨讀”誰還記得?朝南的房子要給父母住,廂房一定要低矮些,誰在乎?有了客廳沒了廳堂,天地君親師的牌位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電視,一家人在“客廳”里相顧無言地看電視或者玩手機……這樣似是而非的“現代化”生活追求下蓋出的房子,能和老祖宗們的協調?
營造質量不協調
老祖宗們蓋房子,是要傳至子子孫孫的,富貴人家自不必說,窮人家的一磚一瓦也是頗費心血,力所能及地認認真真謀劃、修筑、雕造;那時的匠人,除了拿東家的錢活命,還有些許的自尊,要對得起自己的手藝和名聲,很少馬馬虎虎地對付。現在呢?人無恒產必無恒心,胡亂比照鎮上的縣城的蓋起個房子,比鄰居的高點大點就行了;施工隊呢,只要房主那兒糊弄得過去,能怎么省事就盡量怎么省事,反正就是掙那幾個錢,要我多用點心,給個理由先?于是村子里除了粗制濫造,就是粗制濫造,這樣蓋出來的房子,能和老祖宗們的協調?
我們似乎可得出個初步的想法,風貌協調只是皮相上的問題,更關鍵的,應該是品質協調!
只要是傳承了優秀的傳統文化內涵,延續了優秀的營造智慧而建的房子,和老祖宗們所留存的就應該是協調的。打個多代同堂的比方,只要香火傳承沒有外來的異種(比如在傳統村落里蓋什么托斯卡納風格的房子),每一代就應該有每一代的樣子,在一起照樣是和諧、協調的。如果非要強求外在形式的“相似”,豈不是有點一代不如一代的意思,那難道不是悲劇么?老祖宗們留了些精品讓我們贊嘆、保護,難道我們不能弄點什么出來,讓后代贊嘆、保護么?
然而村子里那些已有的丑陋建筑,不需要改造嗎?當然!但是,改造就是刷白漿平改坡貼上裝腔作勢的“仿古構件”嗎?村里新建的建筑,不需要控制嗎?當然!但是,又是蠻橫地要求“原形制、原材料、原工藝”嗎?又或者更高級一點,要求從傳統民居中抽取一些“符號”,按西方建筑學的那套搞點什么“拼貼、轉譯、變異、隱喻……”么?恐怕又只是在玩皮相小道罷了?說了半天的“品質”,又究竟是什么呢?在宅基地就那么巴掌大一塊、傳統工匠逐漸從生活中消失、了解鄉村實際的設計師不足、現有市場難以吸引優秀設計師投入鄉村的情況下,又該怎么實現品質的協調呢?
這,就是要我們共同努力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