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曉燕
摘 要 徽派建筑是中國眾多建筑派別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古民居、古祠堂、古牌坊,號稱徽派建筑三絕。其中古民居是徽派建筑中數量最多、保留最完整的類型,它具有實用性、美觀性等多重性質的特點。徽州民居不僅是防寒御敵的場所,還是徽商對政治、經濟及社會地位追求的物質體現。本文主要是對清朝徽州民居建筑特色進行研究,試圖發現徽州民居所蘊含的特色的經典元素,以便于對其更好的傳承和發揚。
關鍵詞 徽州 民居 建筑 明清時期
中圖分類號:TU241.5;K248 文獻標識碼:A
0引言
徽州民居作為徽派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漢族傳統建筑最重要的流派之一。受徽州獨特的地理環境、豐富的自然資源以及徽商和中原民族入侵等因素的影響,古徽州形成了具有獨特特色的建筑類型——徽派建筑。作為古徽州“一府六縣”之一的婺源,其徽派建筑在江西算得上是一種另類的文化,值得關注。筆者試圖以婺源為個例,以古民居為研究對象,試圖通過對婺源部分古民居的調查研究,深入了解徽州民居建筑的特色及其意義,從而對徽州民居的傳承與保護起到積極的作用。
1明清時期婺源徽派建筑的風格
1.1樸素淡雅的建筑色調
從建筑色調上看,粉墻黛瓦是徽州民居的一大風格。灰白色作為基調,又輔以青色,雪白的墻、青黑的瓦,樸素淡雅,簡單又不乏端莊之氣。徽州民居以四面房間中線為屋子最頂端,瓦沿屋頂中線像兩側呈坡度散開,向內形成天井,一片片黛瓦,錯落有致地排列著,從高處看顯得格外厚重;徽州古村落民居大片四面雪白色的墻,給人以樸素但又不乏優雅之感。清朝康熙年間客居他鄉的徽商后代程庭在一次回鄉后,記述了他當時眼中所見的徽州的景象:“鄉村如星羅棋布,凡五里十里,遙望粉墻矗矗,鴛瓦鱗鱗。”可見樸素淡雅、簡約端莊的粉墻黛瓦建筑色調,成為徽州民居區別于其他建筑的一大特色。
1.2錯落有致的山墻造型
錯落有致的山墻造型——馬頭墻,是徽州民居最具特色的構建。因徽州多山,且房屋方正,因此徽州民居分部較為緊湊,為隔火、防風,當時的人們逐漸在民居的山墻頂部壘上高出屋頂的兩堵隔火墻。因為隔火墻能在發生火災時阻擋山風、防止火勢蔓延的作用,因此人們把它稱之為“封火墻”或“風火墻”。
在其實用性得到了肯定之后,工匠們在建房時出于對美的考慮,其造型逐漸演變成后高高昂起遠眺的馬頭。馬頭墻的端部還發展出了各異的造型。如“鵲尾式”、“印斗式”等。清朝時期武官砌成黛青色的馬頭型,文官都砌成黛青色的官印型。錯落有致的山墻造型——馬頭墻便成為徽派建筑的重要特征之一。
1.3四水歸堂的天井庭院
參觀婺源民居,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便是“天井”,民居兩側為高高的馬頭墻,窗戶很少且小,因此天井承載了通風采光之功能。天井位于整幢建筑的中心位置,光線穿過天井照進房屋里,給整幢房屋里生活的人們帶來了絲絲光明,是整個房屋構造必不可少的部分,是徽州民居的特色組成部分,同樣天井作為“光庭”室內化也是徽州民居的一大特點。正對大門朝天井的半敞開空間被稱為“正廳”或“祖堂”。在與外界完全隔絕的靜寂之中,與中間的激烈變動似乎完全無關地沉睡至今的空間,又是一個帶著一種難以動搖把某種中國文化緊緊封存住的厚重感的空間。
1.4巧奪天工的雕刻工藝
徽州民居中的雕刻工藝是明清時期徽派建筑的裝飾性工藝,蘊含著極為深厚的地域文化內涵。徽州民居雕刻工藝主要包括木雕、磚雕、石雕三種,這“三雕”藝術被看作是中華民族藝術寶庫中極其珍貴的遺產。與濃漆重彩的皇家、官邸建筑不同,徽州民居外觀較為樸素淡雅,但它倚賴高超的工藝手法,通過技藝精湛的三雕工藝和彩繪技術,對房屋各個部分進行精致的雕刻加工,形成優雅端莊的藝術氛圍。“三雕”取材十分講究,由于民眾的審美高雅,“三雕”作品的精湛,其材料的質地要求就相對較高。對雕刻的嚴格要求,使得精美的“三雕”成為徽州建筑又一顯著特點。
1.5高大寬敞的樓下廳堂
在不同的自然地理環境、社會生活和思想觀念指導下,清代民居表現出與明代各異的特點。明代民居樓上廳堂比樓下廳堂更為開闊,即樓下低矮,樓上高敞,稱之為“樓上廳”,是主人接待客人、對外的主要活動場所,因此為了方便,明房屋的上下樓梯主要放在天井兩側。而清正好相反。與此同時清朝樓梯的位置也發生了改變,清前期大多在上下堂之間或者在后堂兩側,清中后期放置在太師壁后面,不僅采光不好,樓梯更陡不易攀爬。如潛口民居群落中建于明初的蘇雪痕宅,廳堂高4.54米,底層高2.48米,而明中葉時建造的方觀田宅和方文泰宅,上下層高度十分接近,至清時上層已遠不如下層高。
2明清時期徽州民居建筑的形成背景
2.1地理因素
徽派建筑作為古徽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外在表現,其建筑風格及其內涵的形成必定與當地自然地理因素有著必然聯系。古徽州在地理上屬于今天的安徽省南部,地處丘陵和山地地帶,山地占據了該地絕大多數的面積。以婺源為例,境內山多水多,且屬亞熱帶山區,自古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莊園”之說。全縣的森林面積達376萬畝之多,森林覆蓋率高達82%。
在山林聳峙的情況下,很難找到適合歇宿的平地,就算有也是相當于盆地中間低矮的部分,而且很少,水系貫通全境。中低周高的地形,水汽難以散發出去,與山中局部小氣候的濕潤氣流相遇,導致每逢雨季即易受其害。夏秋交接的季節,又容易產生旱災。在這種情況之下,當地充分發揮勞動人民的智慧,在這種特定的地理環境下,徽州民居選址特別注意趨利避害,善于巧妙地利用當地地形和自然水系,多依山傍水而筑,既有地勢高爽,無暴雨山洪毀房塌屋之危,又以青山為屏,坐北朝南,得背風向陽、朝向良好之利,還取自然水系之便,少生活取水困難之虞。在我們實地考察中發現,徽派建筑的選址和建設,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盆地地形之下的徽派建筑及其特征,在內部具有極強的穩定性,不過也造成了自身的封閉性,因而較好地保存至今。
2.2中原氏族的遷入
除了自然環境的影響外,徽州民居的出現還受到人文因素的很大影響。早期的徽派建筑是外來中原文化和原古越文化相互交融并解決所面臨現實問題基礎上相結合的產物。古徽州原生活著古越人,主要建筑類型為與當地多山的自然環境相適應的“干欄式”建筑,后來由于戰爭的影響及經濟中心南移的影響,大量的中原氏族開始遷入。伴隨著遷入人口的不斷增多,中原文化也隨之進入,且逐漸與當地傳統文化及古越文化相互交融,不斷在各個方面體現,建筑方面也不例外地深受文化交融的影響。皖南山區較為潮濕,為了對付低洼地區的瘴氣、毒蟲及猛獸的侵害,徽派建筑保留了傳統的“干欄式”建筑的格局,結合中原的“四合院”構造依山就勢而建。除此之外,徽州民居在四面是墻的房屋中間打開一口天井,較好地解決了“四合院”通風采光等問題;在木構的密集建筑情況的影響下,徽州民居為隔火、防風又在原來的基礎上砌成高出屋頂的兩堵隔火墻,從而形成了徽派建筑特有的建筑特色和風格。
2.3“賈而好儒”的徽商的崛起
在獨特的徽州民居建筑風格形成中,徽商功不可沒。他們在東晉出現,唐宋成長,明清時期達到鼎峰。許多徽州商人曾經多是儒生,深受儒學思想影響,后因仕途受阻轉而從商,因此大多徽商具有良好的文化修養,且對儒學情有獨鐘、十分尊崇儒學。徽商利用儒學思想指導經商,且非常吃苦耐勞,通過嚴于律己、兢兢業業,其經商的足跡遍布全國,積累起雄厚的資本,逐漸出現“無徽不成鎮”的局面,成為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商幫之一。通過經商發家致富后,大多徽商返鄉,在鄉修建祠堂、牌坊、建造房屋……使徽州發生了巨大變化。“賈而好儒”的特點,使徽商們在建造房屋的時候注入了自己的看法,刺激了徽派建筑的類型的形成并發展為獨立的建筑流派。
3徽州民居建筑所蘊含的文化內涵
首先,徽州民居展現出“人地和諧”的道家思想以及“天人合一”的儒家思想。徽州民居建造時較為注重周圍環境,參考山形地脈,水域植被,有的倚山跨水而建,有的枕山傍水而造,追求人工建筑和自然景觀相互融合,與大自然相呼應的是徽州民居的白墻青瓦,與大自然的青山綠水天然合一、和諧映襯,給人以祥和寧靜、端莊典雅之感。
其次,高高的馬頭不僅蘊含著徽州人們積極進取的處事態度,還包含著對讀書取士,甚至“齊家、治國、平天下”的遠大抱負和崇高追求。徽州民居的天井,不僅有通風采光之作用,還寓意著上承天露、下接地氣,承天地之靈氣。
徽州雕刻圖案大多體現了民族文化的繼承性。比如,在徽州雕刻里的獅子造型,獅子作為一種力量和權威的象征,體現了人們驅兇辟邪的目的或飛黃騰達美好愿望。在中國心中,蝙蝠是一種祥瑞的動物,因“蝠”與“福”發音形同,視為吉祥,因此用蝙蝠飛臨來表達“福運”的寓意……
徽州民居中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是以儒家倫理價值觀為主體的傳統文化孕育和發展的結果。受儒學的深刻影響,徽州居民以儒學為判斷標準對他們的日常生活進行禮的規范。為了保持家族血統的純潔性,增強家族的團結力和抵御外來侵略的能力,以家族宗法制為基礎為紐帶,同姓血緣家族居住在一起,即使居住在同一個村落,不同姓氏、不同血緣之間也有明確的界限。在府宅之中,根據家中的地位不同,所安排的臥室也各有不同,嚴格按照森嚴的宗法等級制度,按男女長幼、嫡庶有序排列,體現了人們對禮制的要求。
4徽州民居的傳承
世紀之交,雖然對徽州民居有進行進一步的保護和研究,但其所承載的文化內涵,還遠遠沒有被開掘出來。我們在重視白墻青瓦的古老建筑的同時,卻忽略了白紙黑字的歷史文獻的重要作用。以婺源為例,就目前的情況來看,除了縣志之外,可資征引的文獻相當之少,以至于現在編寫的一些旅游手冊不僅極為粗淺,彼此相互因襲,而且錯訛連篇,在旅游開發乃至建筑陳設中人造的偽民俗更是不勝枚舉。而在實際上,大批的民間文獻卻在不斷地流失。由于對歷史文獻的重視不夠,在低層次的旅游開發中,只會一味地開發同類的項目。譬如,坐落在婺源理坑的“云溪別墅”,似乎不止一個。由于文獻大量流失和相關研究的嚴重滯后,使得一些古村落徒具軀殼。對于精美建筑,不少清況下僅止停留在泛泛而談,對于人文內涵的開發尚處于低層次。因此,如何盡最大可能地復原社會歷史的原生態,追尋審美的偷悅,便顯得尤為迫切。
首先,作為歷史研究主體和歷史文獻撰寫人的當代史學者,應該重視對徽州民居甚至徽派建筑的研究,通過加深研究,撰寫出更多的,更有價值的論文資料、文獻資料,為以徽州民居為代表的徽派建筑提供更多的可查找資料。一來為后人考察、研究奠定基礎,二來可以增強徽派建筑的關注度和影響力,對徽派建筑的保護和傳承起到積極的作用。
其次,當地政府在大力宣傳徽派建筑、開發旅游業的同時,應該注重對徽派建筑的保護,通過頒布一系列保護的政策,比如:為防止居民們拆除徽州民居重建新房,導致徽州民居建筑的破壞和逐漸消失,通過建筑保護宣傳,讓居民們認識到徽派建筑在當今中國建筑乃至世界建筑類型中的地位,讓居民們自動加入到徽派建筑保護和傳承的行列中;或者通過政府重新給那些居民安排土地建造房屋以對其進行保護;當地政府也可以努力為徽派建筑爭取文化遺產保護,使國家甚至世界一起來保護越來越少的徽派建筑,為人類建筑發展史留下一筆寶貴的財富。
另外,對徽州雕刻工藝所表現的文化內涵的保護要用發展的眼光,既要保護又要發展,以保護帶動開發,以開發促進保護,讓徽州雕刻藝術非物質文化遺產可以在現代社會的文化與經濟的不斷發展過程中實現價值。我們要將歷史悠久的徽州雕刻技術與現代科學技術相結合,更多地運用到現在產品中去,給古老徽州雕刻工藝注入新的活力,將雕刻工藝商業化,這樣不僅可以促進其傳承和產業化發展,而且還可以給現代科技產品注入新的元素,增強其競爭力和市場活力。但在這過程中,不能一味地以商業價值為目的,更要切實關注其工藝的傳承性,并且能夠與創新相結合,給予其更多的現代價值。
5結語
建筑是人類的紀念碑。徽州民居反映了中國明清時代古徽州民間建筑高超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成就,是自然環境、地域環境、人文環境以及文化交融的產物,體現了鮮明時代特征,是人們辛勤勞動基礎上結合現實狀況所產生的智慧的結晶,是先人留給我們的重要遺產。我們要學會用創新不斷推動社會不斷的發展,但在創新的同時,不能忘記吸取先人留給我們的種種實踐中產生的行之有效的經驗。徽州古建筑作為我們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怎樣繼承,如何發展,這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永恒的課題,也是我們研究徽派建筑的意義所在。
(指導老師:舒醒教授)
參考文獻
[1] 汪正元,吳鶚.光緒婺源縣志(六十五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2] 葉義銀.婺源縣志[M].北京:北京檔案出版社,1993.
[3] 樊炎冰.中國徽派建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4] 程極悅,程碩.徽派古建筑[M].合肥黃山書社,2001.
[5] 高山.徽州古民居建筑雕刻藝術的研究與應用[D].蘇州大學,2008.
[6] 羅子婷.徽州木雕的文化意蘊與文化特征[D].西安美術學院,2009.
[7] 吳云杰.明清徽州建筑宅門的類型研究與文化傳承[D].華僑大學,2013.
[8] 何建木.商人,商業與區域社會變遷——以清民國的婺源為中心[D].福建:復旦大學,2006.
[9] 朱靜輝.無夢到徽州[J].散文百家,2006(3).
[10] 夏超,胡靜.談徽州古民居建筑特色[J].山西建筑,2013,39(27).
[11] 陳娟.粉墻黛瓦間的幽古雅韻——與女性有關的徽派建筑研究[D].蘇州大學,2010.
[12] 張威威.明清之際理欲價值觀的轉變及意義[D].河北師范大學,2007.
[13] 周曉光.新安理學與徽州宗族社會[J].安徽師范大學學報,2001(1).
[14] 董靜.淺談明清徽州民居的類型特征[D].上海市東海學院,2007.
[15] 黃鵠.徽派建筑特色風格探討:古樸淳真和諧典雅[J].四川建筑,2008(6).
[16] 王順中.徽派建筑馬頭墻的文化意蘊淺析[J].安徽: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3(3).
[17] 方海燕,周小儒.袁金龍徽州木雕藝術中的仿生元素[J].蘇州工藝美術職業技術學院報,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