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次工業革命無不與能源的變革息息相關。從薪柴時代到煤炭時代,再到油氣時代、電氣時代,全球能源的每一次變遷都伴隨著生產力的巨大飛躍。
國家電網是先知先行者。
2014年3月全國政協會議,劉振亞就明確提出“隨著清潔能源、智能電網、信息和網絡技術的不斷突破,以清潔能源開發利用為特征的新一輪能源革命正在興起,第三次工業革命正在孕育發展”。
“與全球能源互聯網相伴生,第三次工業革命則是新能源的開發與傳輸技術、新材料技術、通信技術、人工智能等各類新技術的集成式、聚合式突破。”《全球能源互聯網》一書做了系統闡述——
儲能技術突破瓶頸,使電動汽車單次充電續航里程遠超過內燃機汽車,高速公路上的充電站代替了加油站;全球數百顆氣象衛星聯網協作,可以精準判斷某時某地光的強弱,風的速度,最大限度地從自然界中獲取能源;等離子體、納米材料等技術更加先進,可以制造出光電轉換效率更高的面板、強度更高的風機、質量更輕的電動汽車、線損更低的輸電線路,徹底更新能源產業面貌……
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投資大、產業鏈條長、經濟帶動力強,史無前例的大規模清潔能源通過全球能源互聯網在全球配置,不僅將使人類擺脫對化石能源的依賴,還將為全球注入強大的經濟增長動力。
一系列新型價值創造方式將應運而生。
北京大學教授厲以寧指出,全球能源互聯網寓經濟低碳化于經濟持續增長之中,既在持續增長中實現低碳化,又能推動經濟持續增長。建設中國能源互聯網將成為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培育壯大新動能,加快發展新經濟的重要抓手,既利當前又利長遠。
中國科學院院士盧強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重構世界能源體系,創造出全新的市場領域,催生新的經濟模式,將全面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2016年3月,劉振亞在全國政協十二屆四次會議第二次全體會議上提出,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投資規模超過50萬億美元,將有力帶動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電動汽車等戰略新興產業發展,同時獲得巨大的時區差、季節差、電價差效益。如果我國啟動能源互聯網建設,2016—2025年電網投資可達10萬億元人民幣,帶動清潔能源投資10萬億元人民幣,年均拉動GDP增長1.5個百分點以上。

特高壓復龍換流站
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助力推動產業結構調整。
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消化鋼鐵產能2000萬噸以上、風電產能4300萬千瓦、光伏5600萬千瓦,可為裝備制造業創造6000億元以上的增加值,每年增加就業崗位200萬個。
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是“一帶一路”建設的創新發展,是推進世界能源革命的重大舉措,是推動世界經濟社會發展的強大引擎,是促進世界和平發展的重要平臺。
全球能源互聯網是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根本途徑。
全球能源互聯網建成時,每年可替代相當于240億噸標準煤的化石能源,減排二氧化碳670億噸,碳排放可控制在115億噸左右,僅為1990年的一半,能夠實現全球溫升控制在2℃以內的目標。
建設全球能源互聯網可以有效治理霧霾。
加快能源互聯網建設可以保障清潔能源的大規模開發和利用,到2020年和2030年我國清潔能源裝機將分別達到10億千瓦和17億千瓦,清潔能源的比重分別可以達到18%和26%,通過更多地使用清潔能源,我國可將碳排放峰值控制在101億噸左右,峰值降低24億噸,達峰時間可從2030年提前至2025年前。2020年中東部可以通過能源互聯網接受清潔電力達到3.1億千瓦,每年可替代原煤4.8億噸,減排二氧化碳9.5億噸,二氧化硫164萬噸,PM2.5排放量降低20%以上。
圍繞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國際交流日益頻繁。
繼2015年11月和12月中美、中歐全球能源互聯網技術裝備研討會分別在芝加哥和柏林舉辦之后,2016年1月,全球金融界精英聚首香港,聚焦全球能源互聯網的商業模式、商業價值,拓寬投融資渠道。
摩根士丹利董事總經理,全球電力及公共事業部總經理安東尼·伊安諾認為,全球能源互聯網未來對于創造利益至關重要。
麥格理資本高級董事總經理,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可再生能源部全球主席大衛·羅斯曼認為,金融市場的投資者樂于在全球能源互聯網這樣收益穩定的基礎設施領域投資,全球電網對于金融界來說非常有吸引力。
2016年2月,國家電網公司出席在美國休斯敦舉辦的劍橋能源周,宣講了構建全球能源互聯網、推動世界能源變革轉型的戰略主張。
2016年3月,以“全球能源互聯網——以清潔和綠色方式滿足全球電力需求”為主題,2016全球能源互聯網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本次大會由中國國家電網公司、聯合國“關注氣候變化”行動組織、國際能源署、愛迪生電氣協會聯合主辦。來自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和亞洲、歐洲、非洲、美洲、大洋洲26個國家的政府部門、行業組織、相關企業、科研院校等700多位代表參會。會上,中國國家電網公司、韓國電力公社、日本軟銀集團、俄羅斯電網公司共同簽署了《東北亞電力聯網合作備忘錄》,標志著全球能源互聯網建設在亞洲邁出重要一步。
全球能源互聯網正在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