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總有一些“腌菜致癌,沒營養”、“腌菜含有大量防腐劑,有害健康”的說法,讓很多人心生疑慮。請看兩位專家為大家揭開腌菜的營養和安全真相。
腌菜大致分為鹽腌菜、暴腌菜(把蔬菜加點鹽腌幾天,入了味有了脆口就吃的腌菜)、醬菜、泡菜、酸菜和韓式泡菜等幾種,由于制作工藝不同,發酵方式不同,對健康的影響也不一樣。研究證實,用純醋酸細菌接種發酵的酸菜,或者用純乳酸細菌接種發酵的泡菜,都沒有亞硝酸鹽過多問題,因為這些“好細菌”是不產生亞硝酸鹽的。泡菜腌制中所加入的鮮姜、鮮辣椒、大蒜、大蔥、洋蔥、紫蘇等配料均可幫助降低亞硝酸鹽水平。需要醬制數個月的醬菜亞硝酸鹽含量也很低。只有腌制幾天就食用的暴腌菜,以及雜菌污染大、腌制時間不足的泡菜、酸菜才有促進致癌的問題。遺憾的是,我國很多地區居民喜歡大量吃暴腌菜,還有很多居民喜歡把蔬菜切碎,加點鹽拌一下,在冰箱里放幾天,做脆口小菜吃。實際上這也是暴腌菜的變種,是不太安全的。
雖然腌菜的天然抗氧化成分和維生素C有較大損失,不能與新鮮蔬菜的營養價值相當,但腌菜中含有一定量的鈣、鎂、鉀等礦物質和膳食纖維,乳酸發酵和醋酸發酵過程中也可以產生少量B族維生素,故衛生合格的腌菜并非一無是處。醬腌菜的主要營養問題,是其中含鹽量過高。在烹調減鹽的前提下,少量吃一點作為開胃食品是無妨的,但不能用它作為一餐中的主菜,替代新鮮蔬菜。
不少消費者認為,自己家做的腌菜肯定比食品工廠加工的安全,其實并非如此。個人制作的腌菜、酸菜、泡菜等產品沒有監督抽查,無論是菌種、發酵條件等各方面都不規范,如果操作不當,腌制時間過短,存在雜菌增殖和亞硝酸鹽過量等安全隱患。幾十年前就發現,那種自制“暴腌菜”確實是增加食道癌和胃癌危險的錯誤吃法。保證安全的重要措施,就是腌制20天之后再打開食用,泡菜壇邊要保證加水隔絕空氣,腌制過程中避免油漬和灰塵等各種污染。
如果從壇中取出酸菜和泡菜立刻烹調食用,是無需加入防腐劑的。然而,如果放到超市、市場出售,室溫下放置時間較長,就必須加入防腐劑了。如果用傳統的加鹽方式來達到抑菌保存的目的,腌菜中必然含鹽量過高,不僅影響口味,對健康也有很大危害。從健康角度來說,加入0.5%的苯甲酸鈉或山梨酸鉀(腌制食品中常用到的兩種防腐劑),把鹽含量從12%以上降低到5%以
下,實在是一件合算的事情——因為山梨酸鉀比鹽的毒性還要低,而苯甲酸鈉比鹽的毒性也高不了多少,而它們的用量卻比鹽小得多。所以只要所用的防腐劑沒有超過國家標準,就不會對健康造成危害,消費者完全可以放心食用。
需要控鹽的人,如高血壓患者、腎病患者等,需要控制的是三餐當中鈉的總量,而不是某一種食物。如果不吃腌菜,但炒菜加入大量鹽,也一樣是不利控鹽的。如果炒菜時用腌菜碎來替代鹽,在保證同樣攝入鈉量的同時,還能多吃進去一點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并不至于有害健康。關鍵是不要在吃富含鹽的菜肴之外再吃腌菜。建議無法舍棄腌菜的中老年朋友定個紀律,如果吃腌菜,首先要選擇含鈉量較低的品種,再嚴格限量,同時有一個菜肴不放鹽。比如說,黃瓜不加鹽直接吃原味,蒸豆角、蒸茄子用不加鹽的芝麻醬、蒜醋汁拌一下等,保證一日中鹽攝入總量不超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