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佳慧
“到底要如何控制孩子不斷地想打電動玩具以及使用網絡呢?”這似乎真是每個現代家長都頭痛的問題。
和兒子同學的媽媽聚餐,其中一位媽媽提出一個問題,征求我們大家的意見:“到底要如何控制孩子不斷地想打電動玩具以及使用網絡呢?”
這似乎真是每個現代家長都頭痛的問題。禁止的話,擔心孩子與同學們失去共同話題;不禁止吧,孩子又在電子產品或游戲中花費了太多的時間。
在這個信息爆炸的時代里,不再像過去單純的年代,信息的來源只有課外書和教科書,目前網絡游戲、電子書、電視節目……都不斷地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也更準確和快速地為我們傳達著又多又繁雜的訊息。既少不了,又不愿意讓孩子花太多時間,分寸要怎么拿捏?這真是家長們的一大課題。
但是這個問題在我家真的不大。
當然,很多人問我,小K玩電子游戲嗎?小K為什么不會沉迷于打電動玩具?
這讓我想起兒子小K的童年時光,對他的自制能力訓練有很大的影響,當然這包含了環境和我的態度。
在我眼中,小K并不是一個特別聽話的孩子,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他是一個很有主見的孩子,所以過多地強迫,只會得到反效果。只能說很幸運的是,小K童年的成長奠定期是在歐洲,給了他一個沒有電子產品的童年,讓小K可以在這電子產品充斥的世界里,沒有過度沉迷。
西方國家的孩子,幼兒時期并沒有過多的學習,也不需要上什么潛能開發的課程,更不會被父母逼著勤練樂器,搞得孩子從小必需多才多藝;家長會花很多時間,來和孩子一起接觸大自然、運動、閱讀、說故事和旅行,從中教導孩子的生活紀律和習慣。
舉例來說,歐洲人(特別是德國人)餐桌上有非常嚴格的禮儀,除了吃飯不能發出過大的咀嚼聲之外,更是嚴禁邊看電視邊吃飯,就更別說玩手機了。
即使是五六年前,小K在德國時的學校里,除了電腦課之外,孩子也是沒有手機、沒有電動玩具的。下課的時間他們運動、玩桌上游戲、由老師帶著去森林健行(有時還在假日邀家長一起參加)、玩樂高積木、玩拼圖……孩子們的嗜好,是搜集足球員的球員卡以及皮卡丘卡。這樣的生活習慣和教育環境,很好地杜絕了與電子產品過多接觸的機會。
沈老師育兒經
歐洲教育其實不像美式教育那樣“寬松”,甚是有時候是極為嚴格的。但嚴格不代表強迫,在某種程度上,我很佩服德國教育或者說歐洲教育中,給孩子的引導和習慣的建立。
不用打或過度嚴厲的責罵言語,而是用實際行動、委婉的方式,引導孩子從小養成很多習慣。
所以說,從小給孩子養成的習慣就極為重要,這與歐洲人從小培養孩子的生活習慣、從小養成孩子的自律性有很大的關系。
我相信一個孩子如果長期沉迷于網絡游戲,多半的原因是:網絡游戲外的世界,讓他覺得無聊。網絡游戲已經成為現代孩子生活中缺少不了的部分了,不論家長接不接受,他們終究會接觸到的。所以,應該思考的是,如何讓孩子既能玩網絡游戲,又懂得自我約束。而過度的干涉和責備,只會強化孩子玩游戲的欲望,并不會有太大的效果,孩子需要的是:學會自我控制。
如何讓孩子養成少用電子產品的習慣呢?
首先,建議家長,多和孩子一起閱讀,減少孩子對于電子產品的關注。
其次,父母親更是要以身作則。不準孩子使用電子產品,自己最好也不要使用(至少不要在孩子面前做錯誤示范),如果有了“只準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來彰顯父母“特權”的心理,孩子是不會服從的。
此外,爸爸媽媽不要一覺得孩子吵鬧就塞給他手機或iPad,多和孩子互動,是解決這個問題最好的方式。在10歲以前,至少是小學以前,最好都不要讓孩子養成接觸電子產品的習慣,這需要父母的堅持。
長大一點,就要讓孩子學習自己控制玩電動的時間。因為全面禁止是最糟糕的一種方式,越禁止會越想玩。
有一次我問小K:“為什么你的同學們玩在線游戲都不知道節制?他們難道不知道作業得先寫嗎?”
小K很酷地回答:“那是因為他們的媽媽都禁止他們玩游戲呀,所以一有機會,他們就想一直玩、玩到爽,以免之后沒得玩。”接著繼續補充說:“我可以體會他們的感受,因為越不讓玩就越想玩!那是你沒有特別限制我太多,否則我應該也會這樣……”言下之意,我沒禁止太多,反而讓他自制?
由此可知,到了某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的是自我的支配權,和一些自由運用的時間。小時候嚴格地訓練孩子自制,長大之后,電子游戲就不是支配他們閑暇時間的主要娛樂了。
所以,我常建議家長,禁止孩子玩電子游戲之前,首先要調整看待電玩的心態。大多數父母禁止孩子玩在線游戲,是認為在線游戲容易導致沉迷,無法兼顧課業等不良后果,但Facebook的創辦人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卻認為應該讓孩子打電動,他說:“正因為我小時候經常打電動玩具,因此而會寫程序。”兒童成長期間如果因為接觸游戲而懂得如何建構、創造游戲,這是讓他們能對程序產生興趣的方式,也能從游戲中學習、成長。
其實扎克伯格說得也沒錯,小K是回到亞洲才開始接觸電動玩具的,也就是說在10歲以前,他并沒有接觸到電動玩具的機會,也沒有那樣的環境。但是現在他對電腦充滿興趣,而且就在上一個學期的電腦課期末作業中,設計了一個游戲,拿到了高分。
只要不沉迷,適度玩游戲,其實有幫助頭腦發展、增強反應速度、使人樂觀快樂等正面能量。電玩其實有時候可以適度舒壓。在亞洲、在美國,現代孩子彼此之間的共同話題之一是游戲,如果一竅不通,其實也多多少少影響到跟同儕之間的互動關系,有時候反而成了人際關系與成長溝通的阻礙。
而如果沉迷的話,很容易陷入現實世界與虛擬世界不分,而導致悲劇的發生,西方有許多這樣的例子。2007年,美國俄亥俄州一名16歲的少年,因整天沉迷于電玩游戲,父母將其電玩沒收,一周后這名青少年槍擊父母,母親死亡,父親重傷,震驚全美。
比爾·蓋茲的父親講得好:孩子行為的好壞不在于管教的松或嚴,而是你有沒有參與他的生活(being there)。參與孩子的生活,孩子便不容易被電子產品所控制。臺灣地區知名主持人曾國城,也曾經公開講過他對兒子的教養態度,他告訴兒子:“先做該做的,再做想做的。”這說得真是太好了!
沈老師育兒經
首先,父母親的義務,就是要讓孩子知道何謂“該做的”,何謂“想做的”。比如完成每天的功課就是“該做的”,看電視、打電玩具,則是“想做的”。有了這樣的認知,便可以幫助孩子訓練自我控制的能力。
一定要從小開始堅持和幫助孩子學習培養,長大之后,孩子更可以容易并且清楚地知道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想做的”。有了自制能力,電子產品就也不再會是孩子學習的絆腳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