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爆米花,很可能就沒有電影院。這并非夸大其詞,我們畢竟不能忽視賣品的利潤效果——正是它們的高利潤,經濟活動才有了得以延續的空間,正是因為爆米花,影院才能將電影票的價格拉低,通過賣品與服務盈利,實現區別定價,讓更多的觀眾進入影院。因此可以說,正是這一點空氣與淀粉的結合讓影院得以持續運作。
衡陽的素琴發來郵件:“現如今,爆米花幾乎是電影和電影院的標志了。作為影院賣品中的王者,爆米花是如何一步步走上“巔峰”的?話說回來,每次看電影旁邊人嚼爆米花的嘎吱聲都好煩——這種破壞觀影情緒的東西,到底是怎么獲得那么高地位的?求大眾眾傳道解惑!”
編輯回信:19世紀初,爆米花在美洲的南北貿易中被來自北美的商人看中,并迅速在北美的東海岸走紅,到了1848年,它被收錄到《美國詞典》中,成為大眾休閑食品。爆米花的一大優勢在于它的便利性:自1885年第一臺爆米花機發明后,由于爆米花機的便攜性,爆米花成了參與戶外活動、參觀馬戲的顧客的首選零食。爆米花的便利性還在于不依賴廚房就能大規模生產,而另一種常見的零食一薯片就做不到,因此在競爭中落于下風。
當時有且僅有一類娛樂場所沒有出現爆米花的身影——電影院。那時,電影院非常高端正式,爆米花這種小零食無法進入電影觀眾的法眼,而影院經營者也不想把伴隨爆米花而來的臟亂和濃郁的香味帶進他們整潔的影廳。同時,由于當時的電影都是默片,咀嚼爆米花的噪音也會嚴重影響觀影體驗。但是技術和經濟的發展改變了一切。1927年的《爵士歌手》之后,人們就可以聽到電影中的角色說話了,而不需要一直閱讀電影的字幕。這讓電影的市場向新一批觀眾開放——這些觀眾中大部分是比較窮的文盲和年輕的孩童。這些觀眾不會被影院富麗堂皇的設計吸引,對他們來說,因為一些有趣的小零食而弄臟影院的地毯,似乎也不是很困擾的事情。與此同時,由于電影進入有聲時代,爆米花帶來的噪音也不那么明顯了。
不久,美國迎來了經濟大衰退,很多影院走向衰敗,那些茍延殘喘下來的也并不樂觀。所有從事電影相關產業的人都在受罪——除了那些證明了爆米花是涂著黃油的金礦的街頭小販。爆米花成了那時候的人們最便宜的奢侈品,也成了第一種被人們偷偷藏在大衣下帶進電影院的零食。在那樣的黑暗日子里,人們卻可以通過在街頭賣爆米花來維持生計,甚至發家致富。假日酒店創始人凱蒙斯·威爾遜就有一個和爆米花相關的有趣故事,讀者可以輕易在網絡上找到相關舊聞。
另一個東海岸的院線則進行了另外一種嘗試——他們在院線中較小的影院里販賣爆米花,而旗下五家高端電影院仍然不販賣任何零食,為保持環境的整潔。結果是,賣爆米花的影院都盈利頗豐,而五家高端影院則赤字不斷。最終,院線的管理者意識到,爆米花才是影院盈利的關鍵。爆米花實實在在地拯救了電影院的生意,以至于一位大蕭條時代的企業家給出了這樣的建議:“找個合適的地方去賣爆米花,然后在旁邊建一家電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