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廖
如今,手中有閑錢、心里有理財想法的老年人越來越多,“銀發族”也成為理財公司極力推銷的對象。業內人士提醒,理財機構為拉攏客戶,往往對投資產品風險警示不足。那么,老年人投資理財如何才能不被算計呢?
如何辨別“投資騙局”
1.街頭給老年人發便宜的旅游券,然后行程中進行推銷,勸誘老人拿錢投資。
2.通過認領股份、入股分紅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3.以發行或變相發行股票、債券、彩票、投資基金等權利憑證或者以期貨交易、典當為名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4.通過會員卡、會員證、席位證、優惠卡、消費卡等方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5.以商品銷售與返租、回購與轉讓、發展會員、商家聯盟與“快速積分法”等方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6.利用互聯網設立投資基金的形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7.利用“電子黃金投資”形式非法吸收公眾存款。
8.以毫無價值或價格低廉的紀念幣、紀念鈔、郵票等所謂的收藏品為工具,聲稱有巨大升值空間,承諾在約定時間后高價回購,引誘群眾購買,然后攜款潛逃。
老年人理財應以穩健為主
老年人理財一定要聽人指導 不少案例中,當老年人子女發現父母購買理財產品,出于風險考慮阻止時,部分老年人往往不聽勸告,一意孤行。這樣極其危險,在選擇理財產品前,一定要多聽聽子女們的意見。
選擇穩健的理財產品 老年人理財首先考慮的應該是避免風險,建議以穩健的理財方式為主,如果要買理財產品,應該優先考慮保本型的。貨幣基金、國債等產品由于收益穩定,安全性較高,適合老年人投資。另外,可以考慮適當增加商業醫療保險。
專家建議,老年人一定要在定期賬戶內留有足夠的應急資金,如果老年人手中的閑置資金僅為十萬元或不足十萬元,則不建議其購買理財產品,定期存款仍是其最適合的理財方式。
溫馨提示:即使是在銀行購買理財產品,也不應該輕信工作人員的介紹,一定要認真閱讀產品說明書,確認工作人員介紹的“保本”、“保證收益”等字樣在說明書上有明確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