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國林,詹紹薇,王 敏
(1.東北石油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石油與天然氣化工省高校重點實驗室,黑龍江 大慶 163318;2.北京東方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有機化工廠,北京 102500)
聚丙烯酰胺在國外應用最大的領域是水處理,國內在此領域的應用正在推廣。水處理包括原水處理、污水處理和工業水處理等[1]。聚丙烯酰胺形成的絮體強度高[2],沉降性能好,從而提高固液分離速度,有利于污泥脫水,循環冷卻系統的防腐與防垢[3-4]。聚丙烯酰胺的使用可減少無機絮凝劑的用量,從而避免無機物質在設備表面的沉積,減緩設備的腐蝕與結垢[5-6]。目前,已有研究證明聚丙烯酰胺對工業循環冷卻設備表面的碳酸鈣垢、硫酸鈣垢、硫酸鋇垢的形成有抑制作用[7-8],而對磷酸鈣垢的影響研究卻很少。作者研究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HPAM)對磷酸鈣垢的形成影響,分別改變高相對分子質量和低相對分子質量φ(HPAM)、溫度、時間、pH值4個影響因素,測定剩余磷酸鈣溶液中ρ(Ca2+)的變化。通過分析ρ(Ca2+)隨因素變化的規律,進而推斷出HPAM對磷酸鈣垢形成產生的影響,分別進行考察,并做出細致的討論和分析。
氯化鈣:哈爾濱新達化工廠;十二水合磷酸氫二鈉:天津市致遠化學試劑有限公司;乙二胺四乙酸二鈉(EDTA)、HPAM:分析純,黑龍江省阿城化工試劑廠;氫氧化鈉:天津市河北區海晶精細化工廠;鈣試劑:中國天津化學試劑三廠;碳酸鈣:天津市科密歐化學試劑開發中心;硫酸鎂:天津市塘沽膨大化工廠;以上試劑均為分析純。
HH-S電熱恒溫水浴鍋:江蘇省醫療器械廠;ME303/02電子天平:上海梅特勒-托利中儀器有限公司;SHZ-D(Ⅲ)循環水式真空泵:鞏義市予華儀器有限責任公司;DGG-9023A電熱恒溫鼓風干燥箱:上海森信實驗儀器有限公司;酸性膠頭滴管、容量瓶、錐形瓶、移液管、洗耳球、燒杯等。
分別向2個250 mL錐形瓶中加入質量濃度為28.5 g/L的Na3PO4溶液、質量濃度為12.487 5 g/L的CaCl2溶液。向250 mL燒杯中加入20 mL蒸餾水,用移液管取5 mL CaCl2(49.95 mg/mL)溶液于燒杯中,用移液管另取5 mL Na3PO4(14 mg/mL)溶液于另一個燒杯中。分別向2個燒杯中加入HPAM溶液,再分別加適量蒸餾水,使反應體系總體積為50 mL,搖勻。在同一溫度下的恒溫攪拌器攪拌20 min后,將2個燒杯密封放置在一定溫度下的恒溫水浴中預熱20 min,取出,將2個燒杯溶液混合密封,將其置于同一溫度下恒溫10 h。重復上述步驟,不加入HPAM溶液的為空白樣試液。
具體方法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標GB/T26626—2008《水處理劑阻垢性能的測定-磷酸鈣沉積法》,GB/7476—87《水質鈣的測定EDTA滴定法》,GB6913—2008《鍋爐用水和冷卻水分析方法和磷酸鹽的測定》,GB/T601—2002《化學試劑標準滴定溶液的制備》,GB/T6682—2008《分析實驗室用水規格和試驗方法》。
考察了低相對分子質量800萬HPAM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選取φ(HPAM)=300×10-6,相對分子質量為800萬的HPAM,改變不同的影響因素測定溶液中的剩余ρ(Ca2+),同時以蒸餾水替代HPAM測得剩余ρ(Ca2+)作為空白組。
不同φ(HPAM)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見圖1。從圖1可以看出,HPAM的加入使溶液中剩余ρ(Ca2+)發生變化,空白組剩余ρ(Ca2+)皆高于加入HPAM的剩余ρ(Ca2+)。實驗數據說明:加入HPAM對磷酸鈣產生促進作用,且隨著φ(HPAM)升高,相對分子質量為800萬的HPAM的加入對磷酸鈣的形成所產生的促進作用先升高后降低,并在φ(HPAM)=100×10-6時達到最強。

φ(HPAM)×10-6圖1 φ(HPAM)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反應時間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見圖2。

t/h圖2 反應時間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從圖2可以看出,在2~4 h,溶液中剩余ρ(Ca2+)逐漸降低,4~10 h溶液中的剩余ρ(Ca2+)開始緩慢增加,并在反應時間為10 h,達到最大值,10~14 h又逐漸降低,且整個過程中空白值皆比實驗組剩余ρ(Ca2+)高,說明加入HPAM后,對磷酸鈣結垢有促進作用,且反應時間為10 h,HPAM對磷酸鈣結垢的影響最大。
不同溫度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見圖3。

t/℃圖3 溫度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由圖3可以看出,空白組的剩余ρ(Ca2+)皆高于加入HPAM組的剩余ρ(Ca2+),因此加入HPAM對磷酸鈣結垢產生促進作用,且當反應溫度為60 ℃時,HPAM對磷酸鈣的影響最大。
加入φ(HPAM)=300×10-6、相對分子質量為800萬的HPAM,然后用質量分數10%的NaOH和HCl按照體積比1∶1混合,用混合后的溶液調節pH值,并在40 ℃條件下反應10 h,放置冷卻后過濾滴定溶液中的剩余ρ(Ca2+),以蒸餾水替代HPAM測得剩余ρ(Ca2+)作為空白組,見圖4。

pH圖4 pH值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由圖4可以看出,在pH=7~9時,空白溶液中的剩余ρ(Ca2+)高于加入HPAM溶液中的剩余ρ(Ca2+),對磷酸鈣有促進作用,當pH=10~12時,空白組的剩余ρ(Ca2+)低于加入HPAM溶液的剩余ρ(Ca2+),因此HPAM的加入對磷酸鈣垢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考察了高相對分子質量為2 500萬的HPAM對磷酸鈣垢形成的影響。首先選取體φ(HPAM)=300×10-6,相對分子質量為2 500萬的HPAM,改變不同的影響因素測定溶液中的剩余ρ(Ca2+),同時以蒸餾水替代HPAM測得剩余ρ(Ca2+)作為空白組。
不同的φ(HPAM)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見圖5。
從圖5可以看出,在加入高相對分子質量的HPAM時,隨著所加入φ(HPAM)的升高,溶液中的剩余ρ(Ca2+)先升高后降低,并在φ(HPAM)=300×10-6時達到最大值,在整個過程中,空白組剩余ρ(Ca2+)皆高于加入HPAM的剩余ρ(Ca2+)。實驗數據說明:加入HPAM對磷酸鈣產生促進作用,且隨著φ(HPAM)的升高,相對分子質量為2 500萬的HPAM的加入對磷酸鈣的形成所產生的促進作用先升高后降低,并在φ(HPAM)=300×10-6時達到最強。

φ(HPAM)×10-6圖5 φ(HPAM)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反應時間對磷酸鈣垢形成的影響見圖6。

t/h圖6 反應時間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從圖6可以看出,在2~6 h,溶液中剩余ρ(Ca2+)不斷減少,反應穩定后,在6~12 h,溶液中剩余ρ(Ca2+)逐漸增加,在12~14 h,溶液中剩余ρ(Ca2+)下降,且整個過程中空白值皆比實驗組剩余ρ(Ca2+)高,說明加入HPAM后,對磷酸鈣結垢有促進作用,且在12 h影響最大。
不同溫度對磷酸鈣垢形成的影響見圖7。
從圖7可以看出,在加入HPAM時,逐漸升高溫度導致溶液中剩余ρ(Ca2+)發生波動,在60 ℃時發生轉折,之后,隨著溫度的持續升高,剩余ρ(Ca2+)逐漸降低,且在整個過程中,空白組剩余ρ(Ca2+)皆高于加入HPAM的剩余ρ(Ca2+)。通過以上數據可以得出,加入HPAM對磷酸鈣結垢有促進作用,且當反應溫度為60 ℃時,HPAM對磷酸鈣的影響最大。

t/℃圖7 溫度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首先加入φ(HPAM)=300×10-6、相對分子質量為2 500萬的HPAM,然后用質量分數10%的NaOH和HCl按照體積比1∶1混合,將混合后溶液調節至pH=7、8、9、10、11、12,并在40 ℃條件下反應10 h,放置冷卻后過濾滴定溶液中的剩余ρ(Ca2+),以考察在HPAM存在條件況下,不同pH值下對磷酸鈣垢的影響,同時以蒸餾水替代HPAM測得剩余ρ(Ca2+)作為空白組,見圖8。

pH圖8 pH值對磷酸鈣形成的影響
從圖8可以看出,在HPAM存在的條件下,不同的pH值對磷酸鈣垢的影響程度不同。隨著pH值的增大,溶液中剩余鈣濃度先逐漸減少,再趨于平穩,隨后又出現增減,且在pH=7時,溶液中的剩余ρ(Ca2+)最高,對磷酸鈣的影響最大。
(1) 不同相對分子質量的HPAM對磷酸鈣的形成存在影響。加入各種不同相對分子質量的HPAM均導致溶液中剩余ρ(Ca2+)低于空白樣中剩余ρ(Ca2+),表明了HPAM的加入對磷酸鈣的形成有促進作用;
(2) 相對分子質量為800萬HPAM的加入,不同的φ(HPAM)對ρ(Ca2+)產生影響,當φ(HPAM)=5×10-6,HPAM對ρ(Ca2+)的影響最小,并且在φ(HPAM)=300×10-6,溶液中剩余ρ(Ca2+)最高,對磷酸鈣影響最大;反應時間為10 h,對磷酸鈣的促進作用最大;反應溫度為60 ℃時,溶液中的剩余ρ(Ca2+)最高,對磷酸鈣的促進作用最大;在相對分子質量為800萬的HPAM存在的條件下,不同pH值對磷酸鈣垢的影響沒有明顯規律,溶液pH=7~9,對磷酸鈣的形成有促進作用,溶液的pH=10~12,對磷酸鈣的形成有抑制作用;
(3) 相對分子質量為2 500萬HPAM的加入,隨著所加入φ(HPAM)的升高,溶液中的剩余ρ(Ca2+)先升高后降低,并在φ(HPAM)=300×10-6時達到最大值;隨著反應時間的延長,溶液中的剩余ρ(Ca2+)先降低,再升高,后又減少,并在反應時間為12 h時,溶液中的剩余ρ(Ca2+)最高,對磷酸鈣的影響最大;不同的反應溫度對磷酸鈣的影響也不同,隨溫度的升高,溶液中的剩余ρ(Ca2+)先降低再升高,并在反應溫度為60 ℃時發生轉折,說明反應溫度為60 ℃對磷酸鈣的影響最大;隨pH值的增大溶液中剩余ρ(Ca2+)先降低后趨于平穩,并在pH=7時達到最大值,且對磷酸鈣的影響最大。
參 考 文 獻:
[1] ZHANG J Y,WANG X P,LIU H Y.Interfacial rheology investigation of polyacrylaimide surfactant interactions [J].Colloids and Surfaces A,1998,132(1):9-16.
[2] 王雨華.高分子量陰離子型聚丙烯酰胺的制備[J].石油化工高等學校學報,1994,7(4):25-29.
[3] 劉翠云,馮偉,張玉清.聚丙烯酰胺的大分子改性及其在石化廢水處理中的應用[J].煉油技術與工程,2007,37(5):54-56.
[4] 王傳興.兩性聚丙烯酰胺分散體系的合成及溶脹特性[D].青島:青島科技大學,2010:31-35.
[5] XUE W,HAMLEY I W,CASTELLETTO V,et al.Synthesis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hydrophobically modified polyacrylamides and some observations on rheological properties [J].European Polymer Journal,2004,40:47-56.
[6] 常慶偉.聚丙烯酰胺的反相乳液聚合及其絮凝沉降性能研究[D].長沙:中南大學,2010:79-80.
[7] 郭穎穎.HPAM對油田水結垢的影響研究[D].大慶:東北石油大學,2012:34.
[8] JING G L,TANG S,LI X X.Effect of HPAM on calcium carbonate crystallization [J].Journal of the Korean Chemical Society,2013: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