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明杰(河南省平頂山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氣候變暖對河南2014年干旱氣候災害的影響探討
□張明杰(河南省平頂山水文水資源勘測局)
2014年河南省大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災,受災范圍蔓延至全省。特別是以鄭州市為中心的北方城市,受災情況非常嚴重。河南氣候干旱有多方面的原因,南亞高壓環流、長波紅外輻射是導致氣候干旱少雨的主要因素。文章主要探討2014年河南氣候干旱的成因,通過分析以鄭州市為中心的北方城市的氣溫、大氣壓、降水狀況,給出應對河南地區氣候干旱的處理辦法。
干旱;南亞高壓;西太平洋副高
氣候干旱是河南地區經常存在的氣候現象,但2014年的氣候干旱是近百年來非常罕見的。2014年河南地區的整體氣溫較往年偏高,夏季氣溫可達到40℃以上,高溫天數持續時間長。同時2014年河南夏季的整體降雨量達到百年來的最低值,夏季平均降雨量只有150mm。因此針對氣候干旱的治理工作,成為氣候部門關注的主要問題。
2014年7-9月份的時間內,鄭州市的整體降水量相比往年下降80%左右。在降水量稀少的前提下,鄭州市的氣溫卻相比往年上升3~5℃左右,7-9月份鄭州全境的平均氣溫達到38℃。而高溫的持續時長、高溫覆蓋的范圍都在不斷增長,7-9月份鄭州市超過36℃以上的高溫天數,達到70d。部分地區甚至出現連續數天高溫超過38℃的現象,氣溫升高對市民的生產生活活動、農業生長,造成嚴重的影響。針對鄭州地區的持續高溫狀況,做了非常詳細的調查,得出以下結論:經過統計鄭州周邊的滎陽、新鄭、新密、中牟、開封等地區,在2014年4─6月份間的降水情況,發現4─6月份間各地區降水量都明顯超過往年的降水量,有些地區甚至超過往年降水的30%左右。因此相關部門得出河南地區的氣候干旱情況,與前期降水量稀少沒有聯系,周邊地區的降水不會伴隨著前期干旱問題而出現。
2.1 南亞高壓環流特征
在夏季月份平均氣壓場中,位于1680位勢高度等值線上的10kPa位勢高度,其最東邊的位勢為東震蕩指數位置。若某一地區的東震蕩指數在東經120℃以上,則表示該地區的東震蕩指數在平均東震蕩指數標準之上。經過統計分析2014年7-9月份河南地區的10kPa位勢高度后,發現在7-9月份間河南地區的1680位勢高度等值線的東震蕩指數,已經達到東經120℃以上,屬于東震蕩指數強烈地區。與此同時1680位勢高度等值線也逐漸向背部延伸,主要活動范圍在北緯20~40℃間,東震蕩指數也有向西延伸的趨勢。通過與往年河南地區7-9月份間位勢高度對比發現,2014年7-9月份河南地區的位勢高度,比往年高出40位勢高度左右。因此相關部門得出2014年河南地區的南亞高壓環流,相比往年來說高出10個百分點。
2.2 長波紅外輻射情況
在超出250W/m2長波紅外輻射值的陽光照射區域,該地區的主要大氣壓形式為副熱帶高壓。經過統計分析河南地區2014年7-9月份的長波紅外輻射發現,2014年河南地區長波紅外輻射的平均場強度,遠遠高于往年該地區的場強度。2014年7-9月份河南地區的長波紅外輻射遠遠超過250W/m2,超出往年該地區場強度40W/m2左右。而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地區,主要的氣候形勢為干旱少雨,因此干旱少雨的氣候現象與副熱帶高壓有著緊密的關聯。在炎熱高溫的情況下,長波紅外輻射的強度會顯著增加,而河南地區的干旱情況也會逐漸加重。與此同時在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地區,大氣環流多為交替式的下沉氣流;在下沉氣流交替出現的過程中,空氣對流的情況逐漸減小,因此河南地區的降水也會逐漸減少。
3.1 水汽通量與水汽通量散度
通過分析全國2014年7-9月份的水汽通量、水汽通量散度整層積分后發現,2014年7-9月份河南地區的水汽通量輻散,大多集中在黃河北部地區。而全國整體的水汽通量輻散沿河分布,長江中下游地區、黃河中下游地區都存在著大量的水汽通量輻散。水汽通量從南洋附近的海洋發源而來,一路往北形成廣闊的輻散面積。但水汽通量輻散的強度自南向北逐漸減小,在靠近河南地區的水汽通量輻散減至最低。河南地區2014年7-9月份的水汽通量輻散,相比于往年的水汽通量輻散有明顯減小的趨勢。河南地區2014年7-9月份的水汽通量輻散為負距平,負距平在整個夏季持續產生。河南地區上空水汽不存在互相輻合的關系,因此也就不能產生降水。
3.2 大氣直接降水量
除以上影響因素外,相關部門還分析河南地區2014年7-9月份間的大氣直接降水量,發現7-9月份間的大氣直接降水量稀少,為50ml/m2左右。而往年河南地區2014年7-9月份間的大氣直接降水量可達到90~120ml/m2。因此大氣直接降水量的減少,是造成河南地區2014年降水量稀少的原因之一。
在夏季雨季期間降水量的縮減、持續的高溫情況,會導致氣候干旱狀況的發生。大氣中的氣候會隨著空氣、土壤中溫度濕度的變化,發生一系列的水分循環現象。河南地區是黃淮流域、長江流域的交叉區域,因此在長時間的氣候變化中,河南地區的水資源都會保持在一定的范圍內。但隨著全球氣候的迅速變暖,河南地區的氣溫也呈現逐漸增長的趨勢。長時間的高溫、降水量的稀少,會使得干旱氣候災害更加嚴重。根據以上分析相關部門能夠得出,氣候變暖是導致河南地區降水量稀少、持續高溫的主要原因,也是加重干旱情況的罪魁禍首。通過對河南地區黃河流域的水量進行分析,得出以下結論:黃河流域的水資源,是河南地區的主要水資源。隨著全球氣候變暖狀況的加劇,黃河流域的水流溫度也在不斷上升。水流溫度的上升造成黃河流域生物資源的不斷縮減,河南地區的生態環境也隨著氣溫的升高而不斷惡化。高溫的持續蒸發,使黃河流域的水位不斷下降,但在高溫蒸發的過程中,液態水、水蒸氣、固態水會形成有效的水循環,水循環是保證生態環境持續運轉的保障。但過度的蒸發也導致地區干旱氣象災害的惡化,旱情的蔓延會造成城市工業、農業生產的嚴重損失。根據分析下得出氣候變暖是黃河流域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也是造成河南地區干旱加劇的主要原因。
5.1 完善氣候災害預警機制
政府部門要投入資金,建設氣象預測系統。通過準確的預測分析,提前進行災害天氣的播報。同時還要在省城、地級市、縣級市建立氣象觀測站,對各個地區的天氣情況進行實時監測,增強地區性天氣預測的準確性。省會城市要與周邊地區的氣象部門形成緊密聯合,氣象臺通過可視云圖、氣象監測、衛星視頻的互動,來對各地區的天氣狀況進行統計分析,保證天氣預報的準確性。在干旱災害天氣發生后,也需要不定時的對干旱情況進行統計分析,并向民眾準確傳達干旱信息。政府部門也可以根據氣象部門提供的干旱信息,科學有效地開展救災工作。
5.2 投入資金提高抵御災害能力
在干旱情況嚴重的河南地區,相關部門可以研發一些抗旱作物進行種植,抗旱作物能夠有效抵御旱災。河南地區的干旱情況,已形成廣泛蔓延的趨勢。而抗旱作物、抗旱劑,是應對旱災的有效手段。抗旱劑能夠有效調整農作物的生長發育時期,運用化學調控的方法將農作物的生產期延后;同時改變農作物自身的生理特性,通過基因移植的方式增強農作物的抗旱性。在化學抗旱方法實施后,相關部門還可以使用人工降雨的方式減緩旱情。在氣候干旱期間,相關部門可以在夜間對干旱嚴重的地區進行人工降雨,增大夜間的土壤濕度,促使植物吸收水分;在白天進行植物覆蓋,減少水分蒸發。除此之外相關部門還需要在農業水利工程方面,投入資金進行建設。只有農業基礎設施的改善,才能提高農業自身的抗旱能力。
5.3 維持環境的生態平衡
森林是保持水土完成的有效資源,森林覆蓋率是衡量地區生態環境的主要指標。森林覆蓋率的提高,一方面能夠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來減緩氣候變暖的速度;另一方面也能夠保存巨大的水資源、土壤肥力資源,減緩氣候干旱災害的發展。所以河南地區要加快區域性森林建設,通過科學規劃、退耕還林等制度,增大地區的森林覆蓋面積。森林建設不僅對地域抗旱有著巨大的幫助,而且對地區生態資源良性循環具有極大幫助。區域性的生態建設,能夠促進區域生態農業的建設,維持區域生態資源的平衡與發展。
氣候變暖對河南干旱氣候有著極其長遠的影響,隨著全球變暖局勢的深入發展,這種影響會更加嚴重。因此河南地區的干旱治理,需要政府、氣象部門、林業部門的共同努力。只有生態環境的循環與平衡,才能緩解日益嚴重的干旱狀況。
[1]裴彬.近30年來甘肅氣候變化趨勢及其對干濕狀況的影響[J].氣象科技,2012(06).
[2]許雷,甄麗澤.氣象災害防御指揮部防御氣象災害的應急實踐與保障措施[J].北京農業,2015(20).
[3]高浩,劉誠.Charter機制在氣象災害監測中的應用[J].氣象科技進展,2016(01).收稿日期:2016-04-12
(責任編輯:韋詩佳)

P429
B
1673-8853(2016)09-003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