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大周□杜丹□馬一鳴
(南陽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
南陽市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理探討
□賈大周□杜丹□馬一鳴
(南陽市水利建筑勘測設計院)
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之基。現代農村的發展,與水利建設息息相關,但農村水利設施薄弱問題,仍然是影響農村穩定發展和國家糧食安全的明顯短板。實現“以水養水,以工程養工程”,統籌規劃,加大投入,強化管理,全面推進農村水利事業發展,是農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迫切要求,刻不容緩。文章結合南陽市農村水利工程建設與管理的實際情況,針對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的成效、存在問題、發展對策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農村;水利工程;建設管理
南陽市地處豫西南地區,總人口1000萬人,總面積2.42萬km2,耕地面積78萬hm2,跨長江、淮河、黃河三大流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淮河發源地。區域內地形復雜,山區、丘陵、平原各占1/3,境內有大小河流上百條,水資源總量64.31億m3。
截至2015年底,南陽市已建成水庫477座(其中大型2座,中型23座,小型452座),總庫容25.29億m3,興利庫容13.37億m3;塘堰壩1.60萬座,總庫容1.80億m3;大中小型灌區3281處,設計灌溉面積31.67萬hm2,有效灌溉面積17.27萬hm2;配套農用灌溉井5.60萬眼,固定提灌站390處;南陽市有效灌溉面積36.80萬hm2,節水灌溉面積11萬hm2,除澇面積17.53萬hm2,治理水土流失面積6007km2;累計解決328萬農村居民和40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建設小水電站97處、裝機4萬kw,初步形成興利與除害相結合的工程體系和非工程體系,為南陽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巨大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2.1 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十二五”期間,解決了257.50萬農村居民、47.40萬農村學校師生飲水安全問題,南陽市累計投資14.28億元,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已基本得到解決。
2.2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全面推進
2009年以來,南陽市共實施七批小農水重點縣項目44個,覆蓋南陽市12個縣區,累計完成投資11.84億元,效益灌溉面積7.5萬hm2。2013年以來,中央財政統籌土地出讓金農田水利項目投資約達1億元,涉及內鄉、鎮平、方城、臥龍、西峽、淅川、唐河7縣區,已全部完成。
2.3 大型灌區續建配套暨節水改造項目基本完成
鴨河口、宋崗兩灌區“十二五”以來累計下達7批次,總投資5.32億元,重點對支渠以上骨干工程主要滲漏段、險工段和“卡脖子”工程進行防滲襯砌和建筑物改造。
2.4 基層服務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
截至目前,南陽市170個鄉鎮水利服務中心,落實人員編制486人,其中水利專業技術人員138人。設有獨立的辦公場所,配備了基本辦公設備,部分鄉鎮水利站還配備了全站儀、平板儀、GPS等測量設備。經市級審核驗收,33個水利服務中心建設達到優秀標準,61個水利服務中心建設達到良好標準,76個水利服務中心建設達到合格標準。
2.5 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基本覆蓋
按照“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建管并重”的原則,建立群眾“直接參與建設、全程參與監督、主動參與管護”的建管一體模式,實現“民建、民享、民用、民管”。西峽縣對小型水利工程落實管護人員、簽訂管護合同或建立灌區管理協會,內鄉縣打磨崗灌區建立農民用水者協會32個,其中東王莊協會2014年被授予全國用水示范組織,解決了管理主體缺位和管理粗放等問題,讓群眾成為工程的主人。
3.1 水資源統籌利用規劃不到位
南陽市水資源缺乏全面系統規劃。存在城市嚴重擠占農村用水現象,“多龍治水”局面依舊存在,水利投資項目不能有機銜接,項目建設標準不統一、整合難度大,農田水利建設資金難以形成合力,重復建設和管護主體缺位的情形并存,項目監管和評估難度加大,難以提高項目資金的使用率。各縣區基礎設施存在極大不平衡。水源、耕地條件較好的區域出現不同水利建設部門重復安排項目的情況,而在條件較差的地區,由于不成規模、不成片,難以納入連片發展的項目區,群眾雖然反映強烈,但仍難以落實。
3.2 水利建設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主要來源于國家和地方投資,其中的地方配套資金難以到位,基層組織和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不高,跨村、跨鄉的工程操作起來更困難。而且財政投入資金主要用于工程建設,管理基本沒有經費投入,農村水利工程缺乏維修養護經費,致使水利工程后期的維修養護不及時,工程老化失修嚴重。
3.3 農田水利設施老化損壞嚴重
南陽市農田水利設施多為上世紀70、80年代所建,受當時經濟、技術條件限制,工程建設標準低,工程質量差,配套不完善,致使工程效益和灌、排面積逐年衰減,抗御水旱災害能力降低,甚至有的地方提灌設備和引水渠堰已喪失了功能,部分水庫、塘堰壩存在安全隱患。
3.4 水利管理體制與現代農村經濟社會發展不協調
基層水利管理單位建設力量薄弱。近幾年,南陽市水利建設項目多、分布廣、時間緊、任務重,而鄉鎮水利服務機構只有1~2名工作人員,且多數屬于非工程技術人員,管理力量十分薄弱。
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明顯滯后。隨著外出務工、經商興起和農戶種田意愿降低,興辦農田水利工程缺乏群眾性動力支持,雖小型水利工程改制基本覆蓋,但仍存在管護不力的局面。工程移交后,村委或村組缺乏有效的管理措施,管理主體缺位,群眾保護和愛護水利設施的意識淡薄,部分工程管護乏力甚至遭到人為損壞。
4.1 科學制定農村水利發展規劃
充分考慮南陽本地的自然條件、客觀需要、經濟水平、群眾意愿及承受能力等綜合因素,科學合理布局,突出發展重點,統籌安排項目和資金,分步分片實施,一張藍圖繪到底。由縣級水利部門從本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當地水文地質資料和現有耕地狀況出發,編制一定時期內開發、利用、節約、保護水資源和防治旱澇災害以及生態建設等相關內容規劃,并提出相應的管理意見,對井灌項目要合理設計井深,做到淺、中、深相結合,分層取水,科學利用地下水。
4.2 確保農田水利建設的持續投入
加大財政投入。切實落實好從土地出讓金提取≤10%用于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并逐步建立農田水利建設資金穩定增長的機制。在穩定提高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與節水改造以及安全飲水資金的同時,盡快擴大中央小型農村水利建設專項資金規模,引導和帶動各級財政和受益農戶的投入,加快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步伐。
整合農田水利建設資金。以各級財政小型農村水利建設補助專項資金為引導,整合發改、國土、財政、扶貧、農業、水利、煙草等部門的農田水利項目資金,按照“統籌規劃、渠道不亂、用途不變、統籌安排、形成合力”的原則,在不改變資金性質和用途的前提下,集中使用,整體推進,規范項目投資導向,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建一片,成一片,發揮效益一片”。
完善“一事一議”制度。通過籌資籌勞聚集力量,充分調動群眾參與農村水利基礎設施管理,確保水利工程良性健康發展。
4.3 加強基層水利服務體系建設
落實水利工作站的經費問題,加大專業技術人才引進和培訓力度,不斷提高整體素質,努力建設一支“獻身、負責、求實”的水利干部職工隊伍,不斷提高基層水管單位服務經濟、社會的能力和水平。
抓好農民用水合作組織創新發展和國家級示范組織創建工作,結合政府購買服務改革,培育灌溉排水、灌溉試驗、農村供水等專業化服務隊伍,著力推進農村水利工程社會化、專業化、物業化管理。
4.4 深化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
深化農村水利工程建設和運行管護機制創新。大力推廣“先建機制、后建工程”和“社會公示、群眾參與”等機制,鞏固農村水利工程管理體制改革成果,抓好農田水利設施產權制度改革和創新運行管護機制試點工作,加快明晰工程產權歸屬,全面落實工程運行管護主體和責任。積極爭取并足額落實工程維修養護經費,加大政府財政對灌排工程運行管護經費補助力度。
提高農村水利技術支撐能力。繼續做好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測算與考核工作。利用“互聯網+水利”工程,加快完善農村水利管理信息系統,建立工程數字化檔案,做到工程上圖、數據入庫,實時更新、動態監管。
4.5 加強農村水利工程建設項目前期工作
通過走訪調查、多方宣傳和溝通協調,對農村水利工程項目建設、移交后存在的問題以及群眾反映強烈的問題,及時進行研究,職責范圍內能夠解決的,要第一時間解決,不能解決的,要拿出建設性意見提請地方政府研究。
(責任編輯:劉長垠韋詩佳)

F426.91
B
1673-8853(2016)09-0081-02
2016-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