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人:《美術文獻》、張輝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FINE ARTS LITERATURE, ZHANG HUI
張輝訪談
訪談人:《美術文獻》、張輝
INTERVIEWER AND INTERVIEWEE:FINE ARTS LITERATURE, ZHANG HUI
AN INTERVIEW WITH ZHANG HUI

張輝《唐陵系列——壹之景陵仗馬》 無酸打印 尺寸可變 2009年

張輝《唐陵系列——壹之建陵鴕鳥》 無酸打印 尺寸可變 2008年
《美術文獻》(以下簡稱“美”):作為全世界最大的攝影賽事之一,久負盛名的索尼世界攝影大賽(The Sony World Photography Awards,SWPA)今年收到的投稿數量和入圍作品的數量都打破了同類賽事記錄,您以《唐陵》系列作品贏得了專業組建筑類第二名,我們特向您表示祝賀!請問當初是因為什么樣的契機開始了《唐陵》系列的創作?
張輝(以下簡稱“張”):索尼世界攝影大賽是全世界影響最大的攝影比賽之一,今年有來自186個國家的23萬幅作品,我的《唐陵》作品能夠在眾多參賽者中獲得專業組二等獎,感覺到真是非常幸運。
我生長在西安,雖然自小受到“城墻文化”的熏陶,但對西安的了解,也多是從書本和博物館中來的,極少真正感知這文化的真正魅力。關注和拍攝 “陜西帝陵”,說起來應該始于2006年與老友王奔先生酒后夜探西安杜陵原的明代陵墓雕塑那一次,陵墓雕塑在原野中依稀只見輪廓,也許是夜與酒的力量,歷史的時光隧道在此時被猛然打通,從中我才真正感知這個古城有太多被大家所遺忘的文化,需要我們去進一步地正視。由此,我開始拍攝陜西帝陵遺存。
美:我們知道您熟悉當下各種攝影技法,并出版有《數碼單反攝影實用指南》《大學攝影教程》等圖書。在這個膠片、暗房已漸漸被遺忘的時代,您的《唐陵》系列由數碼到中幅膠片,再到最終使用傳統工藝完成,您把許多人印象中黑白飄忽的歷史,拍出了堅實的觸感和飽滿的色彩,這拍攝中到底經歷了什么,使您最終選擇這樣的方式作為表達自己的影像語言呢?
張:其實,我不是先學習好技術,再去創作的。而是由于畫面藝術語言的需要,在作品創作中逐步了解技術的。《唐陵》系列是隨著我對陜西陵墓雕塑藝術的進一步了解,在拍攝手法上,也由用數字相機拍攝時簡單的考慮構圖和光線,逐步過渡到選用中畫幅膠片相機加外拍燈光,到最終使用傳統工藝中的“藍曬”、“蛋白”和“濕版”法來表達自己的影像語言。這期間,照片制作的時間也由一天拍攝若干G文件,變成一天只能做一張照片,甚至數天在工作室僅僅制作一幅照片,在經歷了無數失敗與磨難后,攝影使我逐漸安靜下來,我也有了更多的時間去仔細思考影像呈現的多種可能性。也許,慢慢地闡述和慢慢地表達,更能逐漸明晰和梳理自己的文化立場和藝術態度。所以,技術并不重要,如何表達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對于為何選擇傳統的攝影方式來表達傳統的唐陵文化,我很贊同評論家海杰曾經說:“張輝啟用了‘藍曬’和‘蛋白印相’這些同樣業已沒落的工藝,來和這些唐陵中的石馬、石像、石獅以及石柱相遇,這不僅是一種視覺語言的相遇,更是一種共有的惺惺相惜的悲劇命運的重逢。”當然,我真的不希望這種悲劇化的命運發生在我們當下,我更希望能用自己的方式來挽留那即將渙滅的傳統文明的印記。
另外我想,文化總要有人傳承下來。傳統工藝就是攝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傳承攝影文化本身就是一個藝術工作者、更是一個教育者份內的使命所在。
美:您是否一直在關注著唐陵相關的一切,對您來說,《唐陵》系列的拍攝意味著什么?這個系列的拍攝還會繼續嗎?
張:是的,我一直在關注著唐陵。對于我來說,《唐陵》系列作品,有如我身體中的血液般,它甚至是我生命中延續的重要組成部分。我會堅持用自己的視角去進一步認知唐陵,用靜態攝影、動態攝影以及三維掃描、動畫和新媒介等綜合手段去闡述唐陵文化。在作品的藝術語言表達中,起初僅是期望以傳統的視覺審美突顯唐代陵墓雕塑的宏偉氣勢和深厚的歷史蘊蓄。在拍攝過程中,感知到這些精美絕倫的文化遺產,正面臨著酸雨侵蝕、風化,以及盜賊侵擾、農用耕地的進一步蠶食,同時它們多處于偏僻無法開發旅游難以進行保護等諸多的困境。這時,我就考慮如何將這些曾經是中華民族最為輝煌篇章的代表物,而現在正日漸頹廢的唐陵雕塑,通過數字的形式去永久性地儲存,并通過網絡和手機終端平臺的方式,讓更多人發現唐陵、了解唐陵,最終達到保護唐陵的目的。

張輝《唐陵系列——壹之建陵翁仲》 無酸打印 尺寸可變 2008年

張輝《唐陵系列——壹之建陵翁仲》 無酸打印 尺寸可變 2009年
2015年,完成了陜西省社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傳統攝影印相工藝的傳承與發展》;2016年,我帶領研究生團隊完成了國家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陜西唐十八陵文化遺產的數字化研究》;同時也撰寫了相關論文發表在《文藝研究》《美術》等學術期刊;2016年,成功申報了陜西省社科藝術學重點項目《多維度影像及新媒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唐十八陵雕塑為例》。自此,我和我的團隊開始以多種藝術和數字手段進行唐陵專題研究工作。唐陵的拍攝也會更加深入地進行,但是將來可能以其他的藝術語言形式來表達,還不確定,正在探索過程中。
美:能聊聊一下您近期的一些創作計劃嗎?(不知有哪些新的系列呢?或者,能聊聊“社火”系列、“儺戲”系列嗎?)
張:近期確實有很多的計劃,都在逐一落實中。主要是將多年的唐陵研究成果《影像唐十八陵》集結成書,計劃下半年出版。
同時,我還始終關注著與自己生命體驗密切相關的事、物和人。比如說陜西的社火,記得兒時每年正月初一至十五,我總是騎在家人肩頭或鉆于成人腿襠處,觀看令人興奮的社火。那是我一年中所企盼最快樂的時光了。這時候,除了可以享受無所羈絆的自由以外,更重要的是,自己的現實主義英雄情結可以借助社火中多樣角色得以虛幻地延展。
我期望自己拍攝的《社火》,有別于文化遺產的紀錄攝影。在我的作品《社火系列》中,渴望表達身處某種特定環境下心緒的放飛,這樣,身著便裝的鼓手、村中的電線桿、城市的發射塔、帶著白手套的銀行職員,以及曾經肩扛手抬,而如今卻被拖拉機所替代的表演形式,還有攝影燈光下人們坦然入戲的神態和真誠靈動的目光,都似乎成為一場預先演繹的舞臺戲劇。畫面的戲劇中,無所謂表演者,也無所謂觀者,他們都成為生活不經意的載體。也許這樣的歡快對于我們來說是一個現實夢幻的集中體現,這其中包含角色的互換、文化的反思和消逝許久曾是兒童般快樂的傳統。
除此之外,我正在用4×5座機拍攝一些關于社會快速發展中的一些城市景觀,對于我來說,現在的城市是快樂、痛苦以及異常夢幻和荒誕生活的共同體。它好似母體一樣滋養著我們,但它有時又像是一個魔鬼一樣吞噬著我們的每一塊肌膚和肉體。我試圖去表達這種矛盾和痛苦的過程,我正在思索、正在尋求一種屬于我自己的影像語言去詮釋這一切。
美:您在平時的攝影教學中非常強調對人性、對社會的獨立思考與關注,在當下這個急速變化的時代中,您選擇將鏡頭聚焦于這樣一批“歷史”,是出于怎樣的審視和考量呢?
張:你說得對,我在教學過程中,倡導的就是關注現實生活、關注文化、關注人性。在同學們來看,并不僅有唐陵才是“歷史”,當代生活的各個方面,就是歷史的凝結瞬間。我們歷屆學生的優秀作品如《大學城》《心相》《八水繞長安》《大學門臉》《急之國》等,都是用影像的方式探討我們在當下現實的不同生存方式,以期表達我們對社會生活的自我認知。我想,這些在將來都會成為“歷史”的縮影和曾經真實的符號。
張輝簡歷 | RESUME
1970年11月,出生于陜西西安。
西安理工大學藝術與設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電影家協會新媒體委員會理事;陜西高校攝影學會副主席;陜西高校攝影學會教育委員會常務副主任;陜西省人文地理攝影協會副會長;陜西省美術家協會試驗藝術委員會委員;西安市青年攝影家協會副主席;西安市美術家協會理事;雅昌文化集團藝術夢想大使;中國高等教育學會攝影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
個展 | SOLO EXHIBITIONS
2010年
“唐陵系列二”第10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
2012年
“唐陵系列三”西雙版納國際攝影展,西雙版納。
2014年
“社火”第10屆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連州。
2015年
“唐陵系列四”第6屆大理國際影會,大理。
2016年
“中國記憶”,官洞畫廊,仁川,韓國。
群展 | GROUP EXHIBITIONS
2012年
繁星——首屆陜西高校青年教師邀請展,西安。
“風生水起”攝影展,西安。
第9屆中國攝影藝術節,十堰。
2013年
第13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平遙。
第5屆大理國際影會,大理。
2014年
“同筑中國夢 百年跨越史”中國攝影與科技影像展,中國攝影展覽館,北京。國際現代青年藝術家作品展,洛杉磯,美國。
2015年
首屆陜西現代藝術攝影展,陜西省美術博物館,西安。
虛影實像——一條線索的改造影像展,西安美術館,西安。
“麗水國際攝影節”,麗水。
“帝陵寫意”,西安美術學院美術館,西安。
2016年
“索尼世界攝影獎”,薩默賽特宮,倫敦,英國。
出版 | PUBLICATION
2005年
《石膏頭像》,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
2010年
《數碼單反攝影實用指南》,中國鐵道出版社。
2013年
《存在——張輝影像作品集》,陜西電子音像出版社。
2014年
《近景·十年》,中國水利出版社。
《大學攝影教程》,中國水利出版社。
獲獎 | AWARDS
2009年
陜西省第14屆攝影藝術展一等獎。
中國攝影教育優秀教學獎。
2011年
陜西攝影獎——教育獎。
2012年
國家教育部“指導教師一等獎”。
中國隴州社火攝影大展銅獎。
全國第24屆攝影藝術展覽優秀獎。
第24屆全國攝影藝術優秀獎。
2014年
第25屆全國攝影藝術優秀獎。
2015年
大理國際影會最佳策展人提名獎。
2016年
索尼世界攝影二等獎。
中國攝影教育特殊貢獻獎。
項目 | PROJECTS
2012
第十二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存在與現實。
2013
第五屆大理國際影會/第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摯守傳統的涅磐。第十三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近景。
陜西省社科藝術學重點項目《中國當代傳統攝影印相工藝的傳承與發展研究》。
2014
西安理工大學師生作品展,美國藝術盟院。
第十四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再出發。
第十四屆平遙國際攝影大展——近景·十年,西安半坡國際藝術區。
2015
西安理工大學學生作品展,韓國首爾科技大學,日本九州產業大學。
2016
陜西省社科藝術學重點項目《多維度影像及新媒介在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應用研究——以唐十八陵為例》。
國家文化部科技創新項目《陜西唐十八陵雕塑數字化研究》。
收藏 | COLLECTIONS
作品被廣東美術館、美術文獻藝術中心、麗水影像博物館、陜西漢唐石刻博物館及個人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