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武組
少林內功五拳
文/三武組
所謂五拳者,即龍、虎、豹、蛇、鶴五法也。自梁代達摩禪師傳先天羅漢拳十八手以后,直至金元時白玉峰披剃入山,整理少林技術,加以研究,由十八手而增至一百二十八手,于此一百二十八手中,更分為龍、虎、豹、蛇、鶴五拳。
白氏之意,謂人之一身,精、力、氣、骨、神,皆須加以鍛煉,使互相為用,使克臻上乘。蓋精不練不固,力不練不強,氣不練不聚,骨不練不堅,神不練不凝也。五拳者,即可以練精、力、氣、骨、神之法也,故創(chuàng)此五勢,使內外并修,而達于化境也。
龍拳練神。練習之時,毋須使用外力,唯須暗中役氣,使注丹田,而周身活潑,兩臂則沉靜不動,使手心足心與方寸相印,此所謂五心相印者是也。如此練去,功成之時,竟如神龍行空,靈活自在矣。
虎拳練骨。骨之在于軀干,所占之位置極重。骨若不堅,則氣力自無施,故必用虎拳以練之。練時須運足全身之氣,使腰背堅實,臂腿牢壯,腋力充沛,起落有勢,怒目強項,兩手虎爪之狀,有如猛虎出山之勢。
豹之為物,其身體之雄偉與形狀之威武,皆不及虎,而力則過之,且腰腎堅強于虎,故善于跳躍,以之練力,最為合宜。練習豹勢,務宜兩手緊握,五指如鐵爪鋼鉤,全身宜用短馬為起落,而鼓其力于全身。此等法則又名為白豹拳,以形似也。
蛇拳練氣。蛇之為物,游行夭矯,節(jié)節(jié)靈通。人身之氣,亦貴于吞吐抑揚,以沉靜柔實為主。其未著物也,若甚無力;及其著物,則氣之收斂,勝于勇夫。練蛇拳者,正所以使其氣有如長蛇之游行,而節(jié)節(jié)靈通也。練此拳時,宜柔身而出,臂活腰靈,兩指相駢,起落而推按之,以似蛇口之舌。且屈折回環(huán),有行乎不得不行、止乎不得不止之意,練剛為柔,所謂行氣如虹者,即此是矣。
鶴拳練精。鶴之為物,雖屬羽禽,顧其精足神完,而克享大年。人身最重要之物,亦厥唯精神,故宜用鶴拳以練其精。練此拳時,宜緩急得中,凝精鑄神,舒臂運氣,所謂神氣相合、心手相印者是也。
上述五拳,如能練至精純之境,則精固、力強、氣聚、骨堅、神凝。五者相合,互相融化,為用之妙,不可盡言;倘以制人,則一舉手一投足之間,縱頑強之敵亦可折服,且出之輕描淡寫,而并不須窮形盡相也。其中妙旨,可以心領而不可言傳,全在學者下功苦練、用心推闡也。
五拳為龍、虎、豹、蛇、鶴五形,前已詳論之矣。唯其練習之法,猶未述及,今且分節(jié)言之。每一種拳法形狀,內中又分為數(shù)小節(jié),如虎拳中則有黑虎試爪及黑虎坐洞等各勢;而鶴拳則有白鶴亮翅、野鶴尋食等勢,固不僅五種成法也。茲將各法分述于后,以便學習也。
1.黑虎試爪
兩足分開,屈兩膝而沉上身,踏成馬步;右手置腰際,掌心向下,用力下按,左手則向右方推出;上身亦隨之向右旋轉,至右斜前方為度;頭與身之方向同,突目前視(圖1)。

略停片時,更依前法向左行之。
2.虎掌爬風
兩足分開,如上勢作馬步;左手作虎爪狀,自右下提起,手掌向外,運指力向左拉引;同時右手從右側平臂舉起,反掌向上,至齊肩時則折肱向內,指作虎爪形如抓物帶回之狀;身向正前方,頭偏于右,目突視右手(圖2)。

略停片時,更如法向左行之。
3.餓虎尋羊
左足向右方踏進一步;同時全身轉向右方,兩臂從旁豎起,掌心向前,至平肩時,則向前緩緩壓下,作虎爪撲物狀,落至齊腰,則屈肘運指力向后拉引;同時上身即向前探出,手拉至脅間為度(圖3)。

如此三探三退而止。
4.黑虎坐洞
先兩足分開作馬步,左手由前下方拗起,作抓物上提之狀,至頭上而止;右手則從左腰處提起,向右方拉開,作撕物之狀,至右乳前為度;臀部下挫,上身略后仰,頭偏右方(圖4)。

略停更如法向左行一次。
5.猛虎伸腰
先分開兩足作馬步,兩手同時向右肩上一揚,左手即從額前抄過,向左拉開,至左肩外而止;右手即從旁側拉回,至胸前為度;在兩手拉回之時,右足挺直,上身向左移挫,頭偏右,目上視(圖5)。

略停更如法向左行一次。
6.白虎推山
先將左足踏右一步成弓箭勢,兩手從前提起至肩前,同時向前探出;再將兩手用力緩緩向前推去,上身乘勢挺直,臂直為度,全身向右。目視指尖(圖6)。

如此三推三退而止。
1.金豹定身
兩足并立,向右旋轉,全身旋至右斜方為度;兩手握拳,務須極緊,在旋身之時,運力緩緩屈肘提起,至齊腰而止,拳心向下,拳口貼腰;頭則微昂,目向上視(圖7)。

略停回復原位之后,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
2.地盆撕折
先將兩手交叉于腹前,左外右內,成斜十字形;兩腳分開踏成馬步,兩臂即于此時向前翻起至胸下臍上處,掌心已向前面,即將兩手用力向旁分開,有如抓住一物,欲加以撕裂之狀,左手在臍前,右手在胸前,身向正前方(圖8)。

略停將兩手更換,反行一次。
3.豹子穿崖
先將右足向右踏出一步,上身亦隨之向右方,成為右面之右弓左箭步;同時右手握拳,從下提起護腰,掌心向上,拳口向外;而左手亦緊緊握拳,折腕使掌心向前,然后屈肘將拳向上提起,至平肩為度;上身略向前傾,目突視左拳,此時左拳之拳心已向內矣(圖9)。

略停回復原位之后,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
4.豹子弄球
先將右腳向右踏出一步,全身亦向右旋,足成右弓左箭步;同時左手揸開五指,伸至前面,反掌向外,伸直后即用力向內拉回,手亦握拳,至左脅旁為度;將右手揸開五指,伸至側面,掌心向后,緩緩攏指壓下,至腰外時,即握拳向前上拗起,如握住一物,向前折舉之狀。目視右拳(圖10)。

略停復原位后,更如法向左行一次。
5.金豹朝天
先將右腳向右踏出一步,上身隨之旋轉,踏成右弓左箭步;兩臂同時向后張開,兩手則掌心向外,用力向后揸去,至極度時,再握拳折腕,使拳心向內,用力向上沖起,拳肱相接,拳平于頂;頭略昂。目視雙拳(圖11)。

略停,回復原位后,更如法向左行一次。
6.金豹直拳
先將右腳踏右一步,成為右弓左箭步,全身皆向正前方;在旋身之際,兩手握拳,兩臂從旁舉起,平肩為度,拳心向前,虎口向上,至此乃將右拳向內攏入,至直舉前方為度,而左拳亦折肘向右肩處攏入,至肩尖為度(圖12)。

略停,回復原位后,更如法向左行一次。
1.雙龍掉尾
先將兩腳分開,上身下坐,使成騎馬勢;在上身下沉之際,兩手在下合掌,向上折肘舉起,置于當胸,作合攏之狀,然后分開手掌,緩緩向兩旁推出,至兩臂平直為度。此法力須停于掌根而貫于指端。身向正前,頭略偏右(圖13)。

略停將手落下,更續(xù)行一次,動作同,唯頭部向左耳。
2.金龍獻爪
先將兩足分開,如上勢成騎馬步;兩臂即從左右屈肘舉起,使肱臂與頭成一山字形,手掌向前,略一停頓之后,即用力屈指,作龍爪狀,同時將肱向前壓下,手至肩前時,再略一停頓之后,即將兩臂掰緊,而將兩手及肱向后反張,至兩肩尖外為度;身首各部,皆向正前(圖14)。

如此三舉三落而止。
3.白龍回首
先將右足向右踏進一步,成右弓左箭步,身亦隨之旋轉;右手直伸于后,左手則向后斜下方作拾物狀,略一停頓,左手向上斜揚起,而右手即作抓物狀折肘收回;同時挺直右膝,屈下左膝,上身亦向左斜傾,頭偏右方,兩目上視(圖15)。

略停回復原位后,更如法向左行一次。
4.龍氣橫江
先將右腳向右方平開一步,兩手交叉于腹前,左外右內,乃徐徐將身向右方旋轉,變成右弓左箭步;同時將左手反掌向后分出,而右手則翻掌向上,從下抄起,以指尖齊眉為度;上身向正右,略略后仰。目視右手指尖(圖16)。

略停回復原位后,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
5.盤龍?zhí)阶?/p>

先將右足向右踏出一步,身隨之右轉,使成右弓左箭步;乘勢將左手提置腰間,掌心向前,指皆彎轉;而右手則提至乳際,向前推出,臂直為度。略一停頓,則右手拉回置腰間;同時左手向前推出,然后將身旋至正左方,依法行一次而止,乃右第一勢之情形(圖17)。
6.游龍退步
先將兩足分開,作騎馬勢;左手平舉于側,掌心向前,右手置于左腰之前,掌心向內,上身略傾于左。然后將左手屈指向斜下方攔回至右腰前為度,掌心向內,而右手則同時向斜上方揚起,掌心向前;左腿乘勢挺直,上身則傾向右方(圖18)。

1.八卦蛇形
先將兩足分開,上身下坐,作騎馬勢,身略偏右;左手屈肱,置于臍下,右手屈肱,置于臍上;然后將上身徐徐向左旋轉,在下之左手,由下從前面折腕翻起,至當胸為度,掌心向外,右手則由內向下按去,至腹前為度,掌心向下,上身偏左斜(圖19)。

略停更如法反行一次,身旋向右。
2.白蛇吐芯
先將兩足分開,踏成騎馬勢;左手屈肱提起,置左膝上,屈無名指與小指;而右手則抄至左方,上提向右分去,亦屈二指;同時上身向左下坐至極度,然后再將身移向右方,右手屈肱置膝上,而原屈之左手,則向左方分去;身偏于右,頭略下俯,而雙目則視左指尖,乃向左之定勢也(圖20)。

3.毒蛇橫路
先將兩足分開,踏成騎馬勢;左手伸直中食二指,向右方探去,右手亦屈肱豎起,放于肩外;上身右領,然后將左手由前面向左平分,至肩外則屈肘縮回;而右手則同時向左推過,放于左手之前,臂直為度;上身亦移向左方,頭偏于右(圖21)。

略停更如法向左亦行一次。
4.兩蛇分路
先將兩足分開,左手提置于右腰之前,右手則直伸中食二指,屈肱提起,掌心向內,指尖與鼻尖相對。然后將身向右方旋轉,足踏右弓左箭步;左手則用力緩緩向后推出,右手則折腕向前指出;全身向右。目視指尖(圖22)。

略停旋身向左,如法亦行一次。
5.白蛇盤鼠
先將兩足分開,兩手伸直中食二指,屈肱提置胸前。上身向右旋轉,兩足踏右弓左箭步;左手則從前面抄向右方指出,掌心向前,指尖向右,上身旋至右后為度。然后將左手收回置腰前,右手從前面抄過指出,身隨之旋至右前方為度(圖23)。

略停,更旋身向左如法亦行一次。
6.毒蛇守洞
先將兩足分開,踏成騎馬勢,將上身略向右旋;兩手同時向右斜上方推去,身亦前探;然后左手從原處落下,置于左膝前,而右手則在前面向斜下方徐徐壓下,至左手上面為止;上身亦向左移旋;坐至極度,頭偏右上(圖24)。

略停更如法反行一次。
1.白鶴亮翅
先將左足由原方向踏進半步,與右足前后參差;同時將兩手屈肱拗起,放于兩肩之外,指尖向上,掌心向外。然后將腳尖略略點起,兩手即同時向左右扇下,至臂直為度,而兩手掌之方向,則完全不變;身首皆向前面(圖25)。

略停,手足復位,更以右足踏前,如法行之。
2.野鶴尋食
先將左足向右踏出一步,上身隨之旋轉,至正右方踏成左弓右箭步;兩手伸直大中食三指,而屈其余二指,屈肱提起,先將左手向下作抓物狀;然后右腳踏進一步,收回左手,改用右手向下作抓物狀;上身前傾。目視地上(圖26)。

略停復位,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
3.雄鶴印翎
先將兩足分開,兩手則各伸直其大中食三指,而屈其余二指,屈肱提起,平置于肩尖之前,掌心向下;乃向左旋身,左手順勢向后面刷屈,而右手下按至左乳之前。全身向左后略一停頓之后,即向右旋身,右手依法刷出,而左手則收回置于右乳之前,全身移向左前,頭偏于右。目視指尖(圖27)。

4.長臬獨立
先將兩手各屈小指及無名指,而直伸大中食三指,向前舉起,至與肩平時,則向左右兩旁分開,至成一字形為度,掌心向下;在兩手動作之際,右腳即向上提起,膝抵于腹,然后再將兩手折肱,由斜下方抄起,提至肩前(圖28)。

略停復位,更提左腳如法行之。
5.鶴爪印沙
先將全身旋向右方,右足向前踏進一步,唯用腳尖點地,并不踏實;左手則從下面用力折肱,向上拗起,至迎面為度,掌心向前;右手則從旁側屈肱提至肩外,然后向前推壓而下,至手平乳為度,掌心向下,肘略屈,頭后仰(圖29)。

略停復位,更如法向左方行一次。
6.冰鶴守梅
先將身體向右旋轉,兩手各屈其小指及無名指,而直伸其大中食三指,依長臬獨立之法,兩臂從旁平舉,至成一字形為度;右足同時向上提起,膝蓋及乳,然后將兩手從旁攔入,抱取膝頭,右手在外,左手在內(圖30)。

略停復位,更旋向左方,提左足如法行之。
(編輯/高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