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8%吡唑醚菌酯FS包衣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摘要:為明確18%吡唑醚菌酯包衣對玉米大斑病的防治效果,對其進行了不同劑量種子包衣的田間比較試驗。結果表明,試驗藥劑與種子比例為66.67g∶100kg時,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達57.97%。
關鍵詞:18%吡唑醚菌酯;玉米大斑病;防治效果
玉米大斑病是一種引起玉米葉斑類病害的主要病害,主要發生在氣候冷涼地區。我國主要發生在東北、華北春玉米和南方海拔較高、氣溫較低的山區[1]。發病嚴重的年份,感病品種減產50%左右,對我國的糧食安全構成了極大的威脅[2,3]。目前市場上登記防治大斑病的藥劑較少,多在大喇叭口期或發病初期采用噴霧方式進行防治,操作困難,耗費人力。本研究選擇1種市場上登記的藥劑—吡唑醚菌酯包衣進行大斑病的防治,明確其包衣對大斑病的防治效果,以期為其在生產上大面積推廣使用提供理論依據。
1.1材料。試驗在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的試驗站(保定市定興縣固城鎮)進行。試驗品種為先玉335(美國先鋒公司,市售),大斑病菌種由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提供,18%吡唑醚菌酯FS(巴斯夫中國有限公司,市售)。
1.2方法
1.2.1試驗設計。藥劑使用采用種子包衣法,試驗設藥劑與種子比例分別為33.33g∶100kg、66.67g∶100kg、133.33g:100kg、266.67g∶100kg,設置空白對照,共計5個處理。每個處理3次重復,播種時各處理隨機排列,株行距為25cm×60cm,每個小區保證50株,于玉米9葉期(完全葉)噴霧接種,孢懸液濃度為1×106個/ml。
1.2.2調查統計試驗于玉米成株期調查,逐株調查各小區病級,統計病情指數,計算防治效果。

表1 玉米大斑病的發病級別
病情指數=Σ(病情級別×該級別受害株數)/調查總株數×調查最高級數×100
防治效果(%)=(空白對照病情指數-藥劑處理病情指數)/空白對照病情指數×100
1.2.3數據分析。采用Duncan’s新復極差法對試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和比較。
試驗期間觀察發現,各藥劑處理的玉米出苗均較整齊,植株未出現藥害癥狀,表明吡唑醚菌酯包衣對玉米生產安全。
由表2可以看出,當藥種比例為66.67g∶100kg時,對玉米大斑的防治效果最好,防效達57.97%,但是隨著藥劑濃度的增加,防效反而出現下降。

表2 大斑病的防治效果
玉米植株高大,進行噴霧防治時田間操作困難,且發病后噴霧藥效不明顯,高劑量噴藥雖能表現出明顯的防效,但易造成殘留,威脅作物和環境的安全。種子包衣技術防治玉米病蟲害具有低毒高效、省種省藥、保護環境、投入產出比高、省工省時的優點,已在玉米生產中大規模推廣應用。
本研究選擇18%吡唑醚菌酯進行了包衣試驗,結果表明,使用該藥劑包衣對大斑病有較好的防效,在藥劑∶種子=66.67g∶100kg的包衣劑量下防治效果最好,防效可達57.97%,但是提高包衣劑量時防效出現下降,在生產中可以選擇該藥劑劑量包衣進行大斑病的防治。
參考文獻
[1]董金皋.農業植物病理學(北方本)[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2]賴傳雅.農業植物病理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3]李金玉,沈其益,劉桂英,等.中國種衣劑技術進展與展望[J].農藥,1999,38(4):1~5.
071000河北省農林科學院植物保護研究所
張海劍
050061河北省農林科學院石家莊果樹研究所
索相敏
基金項目:國家現代玉米產業技術體系(CARS-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