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湖南省耒陽市第一中學 吳濟廉
“生活即教育,教育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實施創新教育同樣也離不開生活。生活為創新教育提供了富饒的土壤,創新教育使參與對象在螺旋式提升自身能力的過程中,將創新理念延伸到更廣闊的生產活動中去,為生活創造出更有價值的創新產品。
如何讓學生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乃至創造性地解決問題,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在體驗生活的同時,用心感悟生活。
例如,在我校高一年級開展“測量我校經緯度”的實踐活動中,學生發現桿影端點的移動軌跡有別于教輔資料,在經過多次測量后發現教輔書是錯誤的。在此基礎上,通過整整兩年的研究,學生得到了完整的桿影端點的移動規律,發明了太陽視運動演示儀和房屋采光狀況演示儀。
除了需要培養學生對生活敏銳的洞察力,更需要培養愛生活、愛他人的優良品質。如“交通警示安全小背包”、“免插式盲人電源插座”、“居家老人智能語音助手”等都是學生關愛他人的體現。
“科技讓生活更美好”,科技教師應啟發學生大膽想象,如果沒有這些科技,世界將是什么樣?通過逆向思維讓學生體會到科技并非遙不可及,只要細心觀察,運用已學知識,發揮潛在的創造能力,就能用科技改變生活。學生在體驗科技帶來便利的同時,把發現并解決生活中的問題變成一種自覺行為,形成創新習慣。
如學習了“重心越低越穩定”的科學原理后,讓學生聯系現實思考,哪些事物運用了這一科學原理?學生會想到不倒翁、走鋼絲人手中的平衡桿、汽車底盤重量對車輛的穩定作用等。再進一步引導學生把這一原理與生活融合,于是“不倒翁水杯”、“不倒翁汽車站牌”、“不會翻的輪船”等富有創意的作品誕生了,同時學生對該科學原理的理解也得以強化。
這些原理和創新技法會讓學生在今后的學習過程中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成為“生活中的人”、“創造中的人”。
生活中不乏優秀的創意,但在將它們變成創新作品時,要么過程困難重重,要么作品價值不高。因此,必須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樹立“作品要不斷完善”的創新意識。指導學生參加科技創新大賽,是提高作品價值的最好途徑。
通過大賽引導學生靈活應用生活中的各種元素和資源,結合發明創新技巧,全面提升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素質。一些創新作品在市級、省級、國家級等競賽中日益完善,質量不斷提高,就是對作品不斷優化的結果。
長沙市長郡中學胡偲妍同學看到移栽的大樹經常因缺水而死亡,于是想發明一種能源源不斷提供水分的裝置。通過研究,她設計了一種能收集樹木蒸騰出的水蒸汽并能將其液化成水滴的裝置,實現水的自循環澆灌,提高移栽樹木的成活率。
在參加省賽時,作品修改為“基于蒸騰效應的森林火險因子采集裝置”,其作用是為國家森林火險預警中心提供及時可靠的數據。很明顯,該作品不再局限于為移栽大樹提供水源,而是為森林火險提供數據,其應用價值增大。
在參加國賽時,作品得到進一步優化,被設計成為一種“蒸騰量監測型山林火險自動警示裝置”,遇到森林火災該裝置能自動報警,價值又大幅提高。
從關注生活中的樹到關注森林中的火,從解決生活中的困難延伸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該項目視野越來越開闊,意義逐漸升華,真正體現了科技創新教育“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重要意義。最終,該作品獲得全國第29屆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工程類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