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花



摘 要:平衡木是我國競技體操傳統優勢項目,在奧運會、體操世錦賽、體操世界杯以及其他洲際大賽上屢創佳績。在當今世界高水平平衡木的競爭中,完美、高難度的下法在一定程度上起著決定性作用。近年來,由于規則的改變,成套動作由老規則的10個減為8個動作,相對的提高結束動作所占比例;另一方面,運動員在木上的動作難度的發展由于受到木寬的限制,幾乎沒有更多的發展空間。下法的落地是在落地墊上結束,因此發展的空間相對較大。
關鍵詞:平衡木 競技體操 運動訓練
中圖分類號:G83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2(a)-0114-03
1 平衡木旋下簡述
平衡木旋下動作出現由來已久,但是在世界大賽上成功使用并不多見,平衡木旋下分為團身旋下、屈體旋下和直體旋下三種形式。所謂的旋下是在完成空翻兩周的同時身體沿縱軸轉體360°或以上。平衡木旋下包括趨步、踺子起跳、空中翻騰及轉體和落地緩沖四個部分。在完成方式上有早轉和晚轉兩種,以360°旋下為例,早轉是在踺子起跳后轉體360°再后空翻兩周,晚轉是在起跳后做后空翻兩周同時轉體360°。該文通過中外優秀運動員在完成旋下視頻分析的基礎上,研究旋下的特點及其訓練規律,使我國優秀運動員盡快掌握平衡木旋下難度動作,并在世界大賽穩定使用,取得優異成績。
2 平衡木旋下對比分析
該文采用觀看影像資料的方法,對三名運動員在不同比賽中完成平衡木旋下的技術動作進行對比分析。其中樣本1采用的是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團身旋下E組);樣本2同樣采用的是團身后空翻兩周轉體360°下(團身旋下E組);而樣本3則是采用屈體后空翻轉體360°(屈體旋下E組)作為下法。
以上三個樣本都能較好的完成平衡木旋下,其中樣本1和2在重大比賽中均有使用,并取得優異成績。
2.1 平衡木旋下的運動生物力學基礎
人體被稱為“剛體”不完全遵循經典物理力學原則,但是也要符合經典力學規律。
平衡木旋下是在1.2 m高度差的平臺上進行拋物運動,運動員腳離開平衡木后,運動員只有受地球引力作用,運動員肢體和身體姿態變化可以適度地改變人體拋物線軌跡,但是不能絕對改變運動員所獲得的拋物線軌跡。因此,運動員獲得的拋物線軌跡是運動員完成該動作的根本。運動員空中肢體的運動可以使運動員獲得沿身體橫軸翻轉力量的補充,還可以加快身體沿縱軸轉動速率。運動員的身體姿態的改變可以使運動員落地時的入射角發生改變,決定運動員的落地效果。從運動生物力學上分析平衡木旋下的決定因素包括:起跳角度、肢體運動過程、空中身體姿態、落地入射角度、落地緩沖。
2.2 平衡木旋下各個部分對比
2.2.1 趨步比較
趨步是最基礎的體操技術之一,主要是為了幫助運動員在有限的距離內獲得更大的水平速度。俗話說:“七分踺子,三分跟頭”,說明踺子在體操訓練中的作用和地位。從影像資料上來看三個樣本的趨步不論是形式、軀干與下肢夾角還是下肢與平衡木的夾角都不盡相同(見圖1)。
2.2.2 起跳比較
三個樣本的起跳方式都是以屈膝起跳完成,但是起跳角度不同。平衡木的起跳動力不同于自由體操,自由體操可以充分利用自由體操板的反彈力,而平衡木的器械反彈力很小,其主要動力來源于運動員自身的力量和起跳角度(見圖2)。
2.2.3 轉體比較
平衡木旋下因為受器械的限制,不可能像自由操板一樣有彈性,有速度,有足夠的空翻高度來完成晚旋,所以目前能夠完成平衡木旋下的運動員都是采用早旋。所以三個樣本均采用早轉體來完成旋下,其中,樣本三轉體最早(見圖3)。
2.2.4 轉體動力比較
從影像資料里不難看出,樣本一踺子起跳時身體與平衡木的夾角較大,使起跳后獲得的重心拋物線平滑、弧度大,充分利用起跳的力量加大身體轉體動力;樣本二由于趨步時重心偏后,影響蹬擺速度和力量,使踺子起跳動力不足,以至于轉體動力不足;而樣本三由于踺子出現脫節、起跳夾角較小、轉體過早等原因,造成了轉體動力較小(見圖4)。
2.2.5 完成翻轉比較
三個樣本完成翻轉的高度,和時機有明顯不同。從影像資料里可以看出樣本一完成翻轉后身體的位置較高,落地前有充分轉體;樣本二完成翻轉后身體的位置較低,落地前身體無法展體;樣本三完成翻轉后身體的位置同樣較低以至于落地簽無法展體(見圖5)。
2.3 對比統計(見表1)
2.4 對比結果分析
2.4.1 樣本1:整體動作完成流暢、動作質量高
趨步時擺蕩腿與平衡木的夾角大,使兩條腿在做趨步時受力相對均衡,提高擺腿速率,充分發揮兩腿動力效能,為踺子起跳的力量和速度奠定良好基礎。屈膝起跳充分發揮自身力量,為重心的升高和翻轉的動力提供可能。踺子起跳時身體與平衡木的夾角較大,使起跳后獲得的重心拋物線平滑、弧度大,充分利用起跳的力量加大身體翻轉動力,身體翻轉的速度快,完成翻轉后身體的位置較高,落地前有充分轉體。轉體時機適中,還能夠充分發揮起跳獲得的力量,使身體重心達到較高的位置。
2.4.2 樣本2:完成動作高度低,動作質量低
產生的原因,趨步時重心偏后,影響蹬擺速度和力量,使踺子起跳動力不足,踺子起跳后高度不足,翻轉速度慢,落地前身體無法展體。
2.4.3 樣本3:完成動作高度較高,翻轉速度慢,整體動作質量不高
產生的原因,趨步時擺動腿與平衡木的夾角較小,支撐腿負擔較大,擺動腿的擺動速度雖然較快,但是支撐腿速度慢,造成脫節現象,影響整體速度的發揮。踺子起跳夾角較小,對起跳的高度有幫助,翻轉速度受到極大地影響。轉體過早,沒有充分利用起跳時所獲得的翻轉動力,因此完成翻轉后身體的位置較低,導致動作整體質量不高。
2.5 結論
(1)趨步不能收髖,使兩腿支撐受力均衡,加快雙腿擺動速度。
(2)踺子起跳采用屈膝方式,充分利用蹬腿力量,提高起跳高度,為空翻的翻騰及轉體提供幫助。
(3)踺子起跳角應該接近垂直平衡木木面,該角度既能使運動員獲得較高的騰空高度還能夠使運動員獲得較平滑的空翻的拋物線,使整個翻轉過程連貫。
(4)應該采用早轉體的方式,女子運動員的能力不足以支持晚轉技術的完成。
(5)轉體動力應該來源于起跳和雙臂內收抱臂,因此抱臂要早,與起跳產生的扭轉有機銜接,加快轉體速度。
(6)落地前應展體使腳落在身體重心之后,使獲得的拋物線保持完整,提高落地效果。
3 平衡木旋下訓練過程
3.1 趨步練習
低平衡木連續趨步,重點是使身體的重心控制在兩腳之間,防止運動員在趨步時收髖,重心滯后的現象。
3.2 踺子起跳
3.2.1 低平衡木趨步踺子起跳落海綿包站立
海綿包從20公分逐漸增加到120公分,根據運動員的能力調整海綿包與低平衡木的距離。強調運動員踺子起跳的起跳角,加強踺子推手與起跳密切配合,形成合力。
3.2.2 進行保護練習
教練站在運動員起跳位置后面,在運動員起跳時順勢從腰兩側將其托起并向后傾斜大約30°,形成翻空翻的最佳角度。強調整體動作的連貫性和動力性。起跳保護訓練能夠使運動員完全放開發力練習輔助動作,更加接近于難度動作的完成。
3.2.3 直體后空翻下,高平衡木直體后空翻落海綿坑
在低平衡木獲得助跑踺子起跳的技術基礎上,強化起跳與空翻結合,要求空翻的高度和落地的遠度有機結合,切勿忽視運動員的落地遠度,使空翻的拋物線相對平滑。
3.2.4 海綿坑完整練習
首先進行助跑、趨步、踺子后空翻兩周練習(根據需要采用團身、屈體),要求身體重心在最高點前開始翻轉;然后再進行平衡木端原地后空翻轉體360°落海綿坑;最后再進行完整平衡木旋下練習。
3.2.5 登陸練習
先進性高平衡木搭海綿包旋下練習;再進行平衡木旋下練習,同時要加強落地保護。
參考文獻
[1] 張梵.競技體操的神經控制與肌肉力量訓練——由新規則的導向作用引發的思考[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3(5):713-714.
[2] 凌輝.平衡木跨跳動作技術分析與訓練[J].北京體育師范學院學報,2000(12):71-74.
[3] 鄭春梅.平衡木直體后空翻轉體360°動作的技術特點及訓練方法[J].中國體育科技,2000(7):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