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其明
紫砂陶藝作為一門藝術歷經幾百年發展,集合了歷代紫砂人的智慧,成就了一個絢麗而引人入勝的紫砂世界。在歷史的長河中,紫砂是中國陶藝家族中的后起之秀,它自萌芽之日起就散發出泥土的芳香,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終于成為陶藝園地中的一朵奇葩。紫砂陶器之中,最具代表性的無疑是帶有古拙之美的光素器,它跟紫砂另外兩大門類花塑器及筋紋器并駕齊驅。紫砂光素器這種強調胎體質感的表現形式,最適宜表現紫砂樸實無華、優雅端莊、素凈無痕的本質特征。
紫砂陶是介于陶和瓷之間精細的半燒結炻器,表里都不施釉。它既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又有一定的氣孔率,用來盛茶不會滲漏,且具有良好的透氣性,紫砂茶具給人帶來身心愉悅的感受。中國傳統審美多崇尚率真自然、寧靜淡泊,認為只有契合自然、樸素無華才是美的最高境界。所以在紫砂藝術萌芽時,最先出現的必然是簡潔傳神的光素器:沒有復雜的層次,沒有鮮艷的色彩,僅依靠簡潔明了的線條來表現造型美以及細微之處的形體變化,以壺身與流把鈕各部位間自然銜接的韻味來表現其藝術特色,這便是光素器古拙質樸的美。當代的紫砂光素器便繼承了這一點,流傳下來的經典器型無不保留著這一特點。如果脫離了這些特性,便就沒有了紫砂的天然韻味,也就無法承載更多的文化元素了。
首先需要注意的是,紫砂光素器雖然崇尚簡潔古拙,但并不是說其造型設計就可以流于簡單直接,在創作的過程中,靈感和變化務必保持和諧統一。簡單來說,紫砂壺的造型雖然千變萬化,但基本逃不開方圓的變化。這款紫砂“天際壺”就是從此方面進行思考的(見圖1)。要讓作品具有古味,并非照搬古代流傳下來的器型即可。雖說古器型先天便已有幾分古韻,但在創作時,如果局限于此,那么作品也就失去靈性,終究無法變成自己的東西,更遑論風格與文化。所以在制作這把壺的時候,著重注意了壺身線條的變化,流與口的對應位置等,切實做到了和諧統一。壺的各個部件沒有突兀之感,比例恰當舒適,顯得骨肉亭勻,線條圓潤自如,雋永耐看,顯示出沉靜而柔順的美感。
其次,紫砂壺之所以有古拙質樸之名,得益于其材質美,所以在制成坯體后要注意燒制的溫度,燒成后溫潤的色調,凸顯出紫砂泥料的原汁原味。 “天際壺”色澤醇厚,造型敦實,展現出紫砂穩重的一面。平視此壺則成半圓,周身沒有任何裝飾,以素面朝天的紫砂胎質為顯著特征。壺流與壺把上端皆采用暗接法,鑲接面較粗,顯得更為牢固;短流、圈把體現了一個“圓”字,前后呼應,配合中間的圓珠鈕,前后銜接順暢。再以俯視的角度,圓形平蓋正好與壺口平整相疊,壺身大圓套著蓋口小圓,蓋口小圓套著圓珠,層層包裹,表現出和諧的整體感。全器造型由此統一,豐潤飽滿,充滿了濃濃的生活氣息,在簡單平凡之中展現了古拙的魅力。
雖然該壺在造型上極其簡略,但實際制作起來難度頗高。光素器不施點綴固然使得制作的繁復程度降低,但正因為沒有多余的裝飾,任何一點表面上的瑕疵都會對整體的感觀造成破壞。僅以壺身的“禪味”二字來說,倘若字太大,則鋪陳過甚,喧賓奪主;字太小,則空曠無味,作用不大。只有與壺身大小相宜,這兩個字才能增添此壺的古拙之風,并注入傳統文化元素。這個度的自如把握就不是靠一味地模仿先人就可以做得到了,需要經過長期的實踐并積累豐富的經驗,然后才能感受出其中的差別,并在實踐中做出自己的風格。
紫砂的藝術世界是純凈的,紫砂人在制壺過程中,不應該受到世俗功利心的干擾。“天際壺”的形式感并不突出,但由于形體、輪廓、結構、比例、尺度等均配合得恰到好處,以古拙悠然的意境為造型的基礎,給人以安穩寧靜之感,所以器雖至簡,但卻經得起長久的觀賞與把玩。
紫砂藝術方興未艾,在當代又綻放出新的光輝。這樣的藝術文化需要一代代的紫砂人以專注的態度來傳承和發揚。在生活中觀察,在生活中思考,在生活中擷取藝術元素,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藝術修養,在無邊藝海中孜孜不倦地求索。只有如此,紫砂藝術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得到更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