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勛
宜興紫砂壺藝是我國特有的傳統手工藝之一,歷經幾百年的發展和演變,融入天地精華,秉承人類智慧,以其獨有的紫砂文化、特殊的成形技法、豐富多彩的裝飾手段、千姿百態的造型藝術為世人所推崇與喜愛,吸引著海內外世人的眼球,是陶瓷界一顆璀璨的明珠。
宜興紫砂歷來有“方匪一式,圓不一相”之說。紫砂壺的造型千變萬化,但萬變不離其宗,總是在方圓之間變化。紫砂藝人結合自身的藝術修養、審美觀念,不斷地增添紫砂壺新的藝術生命力,將裝飾手段靈活運用于紫砂茶壺,讓人們在視覺上感受美的同時,越發從內心深處體會到紫砂藝術的博大精深。筆者作為一名制壺藝人,設計制作過多款“石瓢壺”,經過適當的改進,新制作了這款“四方石瓢壺”。下面就簡要談談這把壺的制作過程。
“四方石瓢壺”是由傳統“石瓢壺”創新而來。“石瓢壺”(見圖1)是紫砂傳統壺型之一。清代楊彭年制、瞿應紹刻的“石瓢壺”高6.6cm,口徑6.5cm,此壺泥色赭中帶紫性質溫潤,周身曲線柔和流暢,造型渾厚樸拙。三釘足呈鼎立之勢,給人以穩重之感。壺身在主視角以內呈梯形,曲直皆表現出簡樸大方的氣度。暗接直流簡潔有力,與壺身融為一體。壺把呈倒三角,與壺身互補,形成和諧的視覺效果。圓形平蓋及橋鈕干凈利落、比例恰當。
“四方石瓢壺”(見圖2)將“石瓢壺”和“四方壺”兩種不同的壺型巧妙結合起來。四方壺身由四個梯形面拼接而成,上窄下寬。條狀七字形足支撐四角,與壺身相協調。壺的附件如蓋、嘴、把、橋鈕均采用四方造型,干凈利索,比例恰當,與壺身渾然一體。整個壺身線條清晰,似方卻又渾圓,切面干凈、手法利落不拖泥帶水。壓蓋吻合嚴密,流、把、鈕與壺身呼應,將“石瓢壺”的骨感與方器的張力表達得淋漓盡致。
不管是鑲接還是裁出的線條,都用工具把棱角處理圓潤了。尤其 “石瓢壺”屬于圓壺,線條作圓角化處理時,把鑲接壺身和壺底線條的弧度拉大,這樣才能真正體現方中寓圓。嘴、把、足的線條弧度明顯減小,既保留了“石瓢壺”的圓潤,又體現了方器的穩重大方。
“四方石瓢壺”的壺腹正面刻有“禪茶一味”,背面附小詩一首:“碧澗泉水清,寒山月華白。默知神自明,觀空境逾寂。”這既是作者一種對藝術創作的追求,也是一種對生活的追求。“禪茶一味”的由來眾說紛紜。茶與佛教最初的關系是茶為僧人提供了無可替代的飲料,但二者另有神秘的關聯。我們在茶事實踐中可以領悟到很多禪、茶及為人之道。中國茶道是東方文化的瑰寶,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于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心靜之時,泡上一壺清茶,讓身心沉浸在幽幽茶香中,仿佛時間不再流逝;捧壺獨坐,心靜入定,茶汁微苦卻幽香四溢,齒頰留香;品片茶葉可知山川風物,亦可知自然精神,清除煩惱憂慮,心靈復歸寧靜。而禪亦是一種修行方式,意在安靜并排除雜念,它要求心注一鏡,正審思慮反觀自身,達到個人心性的自明與自現,以實現自悟、自覺的境界。壺背的小詩很好地詮釋了“禪”的意境:第一句言其清澄明凈,第二句言其空寂幽清,三、四兩句強調靜坐冥想,景色空寂幽清,心緒空明淡泊。景是心的寫照,心是景的成因。以一顆淡泊平常之心立于世間,不為瑣事所擾,放松而快樂地度過每一天。因此,此二者皆以“靜心”來體驗“生命的真諦”。
在藝術創作中,只有靜心才能領悟藝術的真諦,在作品中表現出生命的深層含義。“四方石瓢壺”從角到線、面,從每個鑲接處到附件與主體的比例,對每一個細節的處理無不透露出作者的耐心細致以及沉穩老練。閑暇之余,品茗賞壺能夠讓我們置身于一種幽深清遠、平靜淡泊的超然意境。
參 考 文 獻
[1]鄧翠萍.淺談紫砂“四方壺”的工藝特色[J].江蘇陶瓷.2014(06):21.
[2]李天道.禪:生命之境和最高審美之境[D].北京大學報.2000(6).
[3]韋鐘云.試論紫砂壺的構思理念和創作方法[J].景德鎮陶瓷.2003(4):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