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燚
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并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她們享有“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更是一個個精彩的歷史典故,流傳著關于她們的故事傳說,并給予后人無限遐想的空間。在中國歷史上,四大美女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她們逐漸被神化,成為中國古典之美的化身和代名詞,是遙遠古代贈予后人的鮮麗而清婉的回憶。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對后世的藝術創作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可以說,她們的姿態容貌和精彩故事被轉化為各種藝術形式的題材,輻射面極廣,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現如今,她們仍然是十分熱門的藝術創作題材,我們仍能通過文學、繪畫、雕塑等藝術門類,來感受其曠世之美。“帷燈留芳組壺”(見圖1)以紫砂壺藝的形式來詮釋四大美女,并且在豐富的內容中提煉精髓、挖掘內涵,進而展開藝術層面的刻畫。作品共由四把獨立的壺組成,分別對應四大美女,主要通過古雅的造型基礎,重點運用紫砂泥繪裝飾技法,將四大美女的姿態容貌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來,其風韻無限、美麗奪目,既表現出藝術形象之美,更能夠使人們從中感受到她們千古不減的美麗氣質,感受到一種精神意境之上的關于美的領悟。
1 四方帷燈形態,風雅古韻盎然
古人以帷罩燈,制成照明的帷燈,造型以長方體為主,明麗清亮的燈光給人以安定之感,同樣也具有豐盈的藝術質地。“帷燈留芳組壺”在形態的構造上充分研究了帷燈的造型特征,并將之與紫砂胎體的風格相融合,進而表現出一定的空間造型特色,以“帷燈”二字命名,意在其中。
“帷燈留芳組壺”中的四把單壺造型完全一致,并且做到大小比例、細節章法的一模一樣,具體而言,其造型是以紫砂方器為主,加以方中寓圓的創意形體,但其始終未脫離傳統方器造型準則,不失干凈利落、棱廓清晰的方器本色。壺身為長方體狀,四邊以明顯的立柱形態組合,壺身四面內凹,同時立柱向上延伸出四根小方柱,向下則恰好延伸出四足。平肩、平底上下呼應,圓片狀薄蓋嵌于壺口,蓋頂微鼓,蓋中央置一四方立柱形壺鈕。作品線面溫潤、線條流轉、方圓一體,壺型主體以方形呈現,壺面似帷燈的四個燈面,四方立柱則好似燈的骨架,兩者相輔相成,不可或缺,將帷燈的形態完美地呈現了出來。方中寓圓的長直壺流、耳形圈把分別置于壺身前后兩側,彰顯出整把壺大方自然的氣度。可以說,“帷燈留芳組壺”以四盞富于紫砂語言的帷燈造型,刻畫其古韻盎然的風雅,并使之構成整把壺的風格氣質。
2 泥繪四大美女,姿態清婉醉人
“帷燈留芳組壺”著重于表現作品的四大美女主題,因此,它以特定的造型為整件作品的核心表現,即泥繪四大美女提供空間載體。泥繪是紫砂傳統裝飾技法之一,在壺上繪書繪畫,是紫砂歷史上的一大創造。它以泥料為“墨水”,以繪代工,或繪山水花鳥,或繪人物博古,或繪書法詩詞,或繪人生格言,融詩書畫諸藝術于一體,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從色彩來看,泥繪分為單色繪和雙色繪兩種,而“帷燈留芳組壺”運用了雙色繪這一技法,選擇有別于壺胎的色彩,繪出風姿綽約的四大美女形象。
“帷燈留芳組壺”壺身一面內凹一塊橢圓形平面,分別繪上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的人物形象,色彩艷麗而奪目,對比強烈,線條流暢細膩,構圖豐滿華麗,裝飾性濃郁,藝術效果極佳。其人物刻畫無不冰肌玉骨,栩栩如生,一顰一笑舉手投足皆一覽無余。整體畫面生動,筆法細膩,頗具立體的視覺美感。同時,在描繪人物時,更注重與歷史傳說故事的契合,比如,在刻畫楊玉環這一人物形象時,不僅突出其豐腴的體態、傾城的容貌,更以一朵朵盛開的牡丹花相襯,花中皇后亦不敵她國色天姿,含羞于裙尾,將“羞花”這一描述楊玉環的典故意境巧妙地呈現了出來。
美人在燈中翩翩起舞,使人不禁聯想到“閉月羞花、沉魚落雁”的故事,美人姿態清婉醉人,這也是紫砂壺帶給人的驚喜,它于表面上傳達對美、對藝術的詮釋,實際上則更是對人心美好情感的抒發,使美的情愫散發壺中,給人以精神上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