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宏 常暢


2016年3月9目下午,春雨淅淅瀝瀝地下著。位于江北區北濱路嘉陵江邊的大石壩二村一片老舊廠房迎來了一群特殊的客人——江北區區委書記杜和平等一行,他們是專門來調研“長安1862”文化創意園區項目規劃情況的。
這里是原江陵廠的廠房,也是抗戰時期“第十兵工廠”的舊址,老舊廠房上帶有時代印跡的標語依稀可見。
作為曾經的重慶兵工業圣地,按照江北區的規劃,這里將仿制北京798形式變身為一個以兵工文化為主題的國家級創意文化產業園——“長安1862”項目。
這樣的規劃顯然值得我們期待。
兵工廠舊址謀轉身
為什么命名“長安1862”項目?江北區大石壩街道辦事處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因為長安汽車的歷史可追溯到1862年。當年,李鴻章在上海淞江創建了上海洋炮局,并逐步演變,才有了現在的長安汽車,所以命名為“長安1862”。
史料記載,1863年,上海洋炮局更名為蘇州洋炮局。1865年,蘇州洋炮局遷往南京,建立了當時中國最大的兵工廠——金陵制造局,到了1899年,該局已經成為一家擁有近千臺機器和1700名工匠的大型兵工廠,成為當時中國主要軍火生產基地之一。
1937年,“八一三”淞滬會戰爆發,同年11月12目,上海失守、南京告急,金陵兵工廠西遷重慶。遷往重慶后,金陵兵工廠僅用了三個月就得以復工并更名為第二十一兵工廠。1951年,第二十一兵工廠更名為中央兵工總局國營四五六廠。1957年,更名為長安機器制造廠。
1938年,湖南株洲炮兵技術研究處內遷至重慶嘉陵江畔的江北區石馬鄉空水沱。1941年,炮兵技術研究處改名為第十兵工廠,解放后更名為一五二廠(即江陵機器制造廠),以生產軍工產品為主。上世紀90年代,與長安廠合并后成為長安發動機的主要生產地,于2013年正式搬遷,同年11月,第十兵工廠舊址被江北區政府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江北區十分重視文物保護,早在2012年就提出了一個具有創意的規劃和設想:在“第十兵工廠”舊址上規劃建設重慶抗戰、兵工博物園區——“長安1862”項目。
按照規劃,“長安1862”項目將文物保護及工業遺址改造利用和文化創意產業升級相結合,在此布局互動體驗式兵器工業博物館、演藝劇場、新興傳媒空間、創意工作室等多元文化形式,既反映了中國軍工歷史,又展現重慶文化創意,打造國家級文化創意產業園。
據了解,江北區政府多次將“長安1862”項目納入區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重點文化項目建設工程。
代表呼吁加快推進
美好的藍圖令人鼓舞,但實施的過程并不是一帆風順。
作為“長安1862”項目所在地的大石壩街道十分重視該項目的建設,全力推動該項目的早日落地。區人大代表們對此項目的建設也高度關注,在街道人大工委的組織下,多次實地調研。
數次的調研,讓代表們感到有些著急:盡管區政府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由于客觀的原因,項目推進很緩慢。
分析其原因,主要有兩點:一是土地權屬問題。由于“長安1862”項目主要土地權屬不在江北區政府,雖然已多次溝通協調,但各方價值取向和利益訴求差異較大,導致土地問題一直未能達成一致,對整個項目的推進造成關鍵性阻礙。二是規劃調整問題,與原計劃相差甚遠,進一步導致參與的公司集團積極性降低。
代表們向有關方面提出建議:要加快推進“長安1852”項目建設。
2016年1月。在江北區十七屆人大七次會議上,市、區人大代表蔣仁生又一次提出建議,搭建一個以區領導為項目組長的領導班子和以長安集團為成員的工作機構,共同加快推進該項目的發展,明確項目推進時間節點,落實任務和責任,爭取項目早落地、早動工、早投產、早受益。
蔣仁生說,早目建好“長安1862”項目,意義重大,既留下了珍貴的抗戰文化遺產,又能成為重慶的一張新名片。
打造“兵工記憶”亟需加力
代表的建議,得到江北區的高度重視。3月9日,區委書記杜和平、區委常委陳茂、區委宣傳部部長李保海、副區長段華來到大石壩二村實地調研“長安1862”項目建設,既是對代表建議的回應,也是對該項目建設的推動。
調研中,杜和平為這些保存較好的珍貴城市記憶感到欣慰,要求相關部門切實加強保護工作,守護好江北的兵工文化記憶。
據了解,為讓規劃藍圖早日落地,江北區成立了“長安1862”文化創意園區建設工程推進領導小組,對長安兵工歷史、抗戰歷史文化、兵工歷史文化開展了研究挖掘,多次派人到外地考察學習。
按照江北區的規劃設計,整個“長安1862”文化創意園將以“兵工記憶”為主題,欲打造成為全國唯一性的以兵工記憶為主題的文化產業園。創意產業園分為序廳、兵器生產展示廳、游覽休憩區、懷舊主題體驗區、時光隧道、抗戰主體下沉廣場、抗戰歷史展覽館及體驗館、軍事參與性體驗館、防空洞博物館等九大主題區。
園區結構為,將保護的老建筑梳理串聯、形成園區內連續的主題展示區,通過新增建筑、空間連廊以及下沉廣場空間將各建筑串聯,形成生動連續的主題瀏覽線。一路可以看到當年兵工廠兵器生產展示、工人生活區體驗、重慶抗戰年間歷史體驗、軍事體驗以及防空洞綜合博覽區。
“把美好的藍圖變為現實,需要市、區的共同努力,對于目前存在的問題,各方面要加大協調力度,通過強有力的領導加以推進。讓市民們期待的‘長安1862文化創意園區項目早日建成?!笔Y仁生代表如是說。
(編輯 吳婷婷)
鏈接:
重慶兵工撐起抗戰八年
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爆發,為了保存中國的兵工實力,支撐長期艱苦的對日抗戰,1937年9月,上海煉鋼廠、濟南兵工廠、金陵兵工廠之槍彈廠奉命首先內遷,到1940年10月,共有兵器工業及其分廠18家內遷。
其中,遷到重慶的有上海煉鋼廠、濟南兵工廠、鞏縣兵工廠、金陵兵工廠、漢陽兵工廠、漢陽火藥廠等11家,占整個內遷兵器工業總數的61%。
按史料記載,除第40工廠(抗戰后撤銷)在綦江外,其余各廠均分布在重慶的長江和嘉陵江河谷地帶,這種分布便于各廠充分利用水運。
從長江沿岸東起唐家沱西至銅罐驛,依次散布著兵工署第2工廠(抗戰后撤銷)、第50工廠(望江廠)、第10工廠(江陵廠)、第30工廠(抗戰后撤銷)、第21工廠(長安廠)、第20工廠(長江電工廠)、鋼鐵廠遷建委員會(重銅)、第11工廠(后遷臺灣)。嘉陵江沿岸的兵工廠,主要集中在雙碑,有第24工廠(現特殊鋼廠),第25工廠(現嘉陵廠)等。
抗戰時期重慶的兵器工業不但投產神速,而且生產出來的武器數量眾多,規模龐大,技術力量強,品種齊全,很多武器達到當時的國際先進水平。品種方面,重慶兵工廠所生產的武器幾乎涵蓋了近代常規武器的各個門類,如輕重機槍、迫擊炮及迫擊炮彈、步槍及槍彈、擲彈筒、手榴彈、戰車等。
抗戰時期,重慶成為供給中國正面戰場抗戰各種常規武器的主要基地,提供了全國抗戰80%以上的軍工,為贏得抗戰的最終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
據史料記載。在重慶的兵工廠,每月可生產步槍13400支,輕機槍250挺,重機槍500挺。各類槍彈2120萬發,各種大炮382門,炮彈24.02萬發。手榴彈20.5萬顆,槍榴彈1萬顆,擲榴彈3萬顆,甲雷2萬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