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計:著名媒體人,資深人大新聞工作者、中國法學會會員)立法監督以法規審查建議權為切入點,以信息公開為突破口,將能加固全社會對于“有錯必究”、法制公正的信心,并逐漸倒逼出制定機關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
在落幕不久的今年全國人代會上,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的統計顯示,過去一年,“常委會工作機構對‘一府兩院報備的30多件行政法規、司法解釋逐件進行審查,對部分地方性法規開展主動審查,研究各方面提出的200多件審查建議。”
這些數據表明,作為我國立法監督核心制度的備案審查機制,經過多年的探索和努力,已取得長足進步。
其中的最大亮點是,遵循修改后的立法法要求強化主動審查的精神。對行政法規、司法解釋已實現了主動審查“全覆蓋”,同時延伸至部分地方性法規。這種主動、積極的行權姿態,在很大程度上扭轉了“備而不審”等歷史弊端。
那么,能否對所有備案對象都采取主動審查的方式呢?
這固然是一種理想的圖景,但問題在于,地方性法規量大面廣,每年報送備案的數量均達數百件之多,而審查機構力量有限,從審查能力、成本、效率等多種角度而言,逐一實行主動審查并不現實。
尤其是立法法修改后,隨著地方立法權擴容至所有設區的市,地方立法更是將呈井噴之勢。這不僅給審查機構帶來了更大壓力,同時也埋下了立法權力濫用、立法沖突加劇等更多風險。
面對這一挑戰,動員社會力量參與立法監督就顯得尤為重要。公民、社會組織等是立法良莠最直接的受益者或受害者,對于“問題立法”有著切膚之痛。顯而易見。借助這類群體的法規審查建議,能夠有效彌補主動審查力不能及之處,及時發現并糾正“問題立法”。對于進一步提升立法監督的廣度和深度而言,無疑是更為現實的路徑。
事實上,自2000年出臺的立法法正式確立法規審查建議權后,公民、社會組織等“上書”要求審查有關法規的事件便綿延不絕。
然而。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由于立法法缺乏“是否應當答復”、“答復時限”等方面的明確規定。導致大量審查建議始終處于“研究”狀態中,罕有公開回應的個案。
2015年立法法修改后的一個重大制度改進是,對于法規審查建議,明確全國人大有關專門委員會和常委會工作機構應當向提交者反饋審查情況,并可以向社會公開。據悉,對于去年收到的200多件審查建議,有關機構已向14位公民和4個組織進行了書面反饋。
這一進展無疑值得稱道,但也應當看到,目前的反饋還局限于“一對一”的狀態,“可以向社會公開”的制度設計也因缺乏強制力而遲遲未能兌現,因而外界對于審查建議無回音的社會觀感并未多大改善。
另一方面,通過主動審查和審查建議所發現的一些“問題立法”,無一例外地采取了與制定機關溝通協商、由其自行糾錯的方式。這固然貼近現實的政治傳統,也符合立法法的規定,但對協商模式的過度倚重,也必然導致更具剛性的撤銷機制長期休眠。尤其是,內部協調的過程、結果等等同樣處于內部流轉的封閉狀態,而未能向社會信息公開。為推進立法監督所付出的巨大努力,也就難以更好地轉化為示范和警示效應。
立法監督信息公開不足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自政治生態的掣肘,尤其是源自“問題立法”制定機關的阻力。但問題在于,對于立法監督制度價值的理解,不應僅僅局限于阻止劣法通行的結果論,更應上升到民主政治的高度。
正如法蘭西思想巨匠孟德斯鳩所言:“民主政治還有一條基本規律,就是只有人民可以制定法律”。
現代立法的專業和效率要求,決定了人民無法直接參與立法,而是必須授權代議機構、行政機關等立法,正因為立法難以避免濫權、偏狹等人為錯誤,才需要建立立法監督制度,而人民作為權力本源意義上的立法者,評判、質疑立法的正當性、合理性等等,乃是其不可剝奪的民主權利。更重要的是,立法監督過程和程序的清晰展現,遠比監督結果的獲取更具啟蒙意義。而公開化、活生生的立法監督實踐,也遠比紙面上的制度設計更具說服力!
正因此,以法規審查建議權為切入點,以信息公開為突破口,應是當下推進立法監督的關鍵所在。如此,或許將使一些“問題立法”制定機關的“權威”和“臉面”有所折損,卻能加固全社會對于“有錯必究”、法制公正的信心,并逐漸倒逼出制定機關自覺接受監督的意識。而監督機關與社會力量的良性互動,也必將進一步激起全社會的監督熱情,使全民監督立法真正走向常態化,進而轉化成捍衛立法公正最強勁的動力、踐行民主政治最寶貴的資源。
鏈接
公民“上書,要求審查法規
孫志剛案件引起3位公民上書全國人大,建議審查《城市流浪乞討人員收容譴送辦法》。
2011年動車事故發生后,五位教授聯名致函國務院法制辦,建議廢止《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務例》。該條例自1951年4月24日頒布實施后,至2012年已經實施了61年。2012年11月9日,國務院第628號令正式廢止了《鐵路旅客意外傷害強制保險條例》,同時刪除了《鐵路交通事故應急救援和調查處理條例》第三十三條。從2013年1月1日起,乘客乘坐火車傷亡賠償不再是15萬元封頂,乘客也不再被強制收取票價2%的“人身意外傷害強制保險費”。
而這之后。15位國內法學、人口學學者聯名簽署修法建議書。寄送全國人大及其常務委員會。修法意見書請求全面修改《人口與計劃生育法》,取消對公民生育權的限制,廢止生育審批制度,廢止社會撫養費制度。修法建議書還要求,全國人大常委會應當適時啟動對各地《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的合法性審查。對違反《憲法》、《立法法》等上位法的地方性法規,應做出相應處理,以保障公民生育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