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春光



重慶給人的感覺,一直比較復雜。它是西部城市,卻山清水秀;它是直轄市,卻有廣闊的農村;它很時尚,卻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產……
因此,面對這座城市,人們常陷于表達混亂的困境。經常掛在嘴邊的火鍋與美女,不過是一種粗疏膚淺的直觀印象而已。
在上海圖書館舉行的《重慶·重慶》攝影藝術展,十一個重慶攝影家的一百幅作品,是攝影家們長期觀察這個城市,用鏡頭記錄自己的發現和思考的優秀之作。
它們藝術地也較為系統地呈現了重慶的經典元素,這些經典元素,是我們重慶人都知道但并沒有認真總結和梳理的。
攝影家的鏡頭往往比我們的眼睛會選擇,其思考和表達能力,有時也勝過文字。一些司空見慣并被我們忽略的事物,通過鏡頭變成了意味深長的影像。所以,看一看攝影家鏡頭下的重慶.即便是長期生活在這個城市的居民,也會大感新鮮。
元素一:山水。重慶的山水,只需提到“三峽”兩個字,就能喚起人們夢幻般的想象。張念魯的一組《新風光》,將三峽等重慶美景,變成了詩意濃郁的畫面。《云中村落》有一種田園牧歌般的寧靜,白云繚繞的綠色原野,是一塊系著紗巾的翡翠嗎?《仙女山》像極一幅油畫,晨光下的草地。綠中帶灰,有著絲絨一樣的質地,而草地之上的棕色馬群,仿佛來自天國。
元素二:麗都。王正坤是一個唯美、大氣的攝影師。他的一組《重慶》,展現了重慶這個大都市驚心動魄的美麗。《彩霞映兩江》,天空和大地交融,色彩濃烈絢麗,讓人想起奔涌的鐵流。而《虹》和《啟航》簡直就是科幻片,畫面上極有韻律感的飄帶,是都市詠嘆調的華彩篇章。《重慶晨曦》相當寫實,蔚藍色基調之上的橙色樓群一望無際,直達地平線,極具震撼力地表現了大重慶的宏觀景象。
元素三:橋。重慶兩江匯流,橋梁無數,故有橋都之稱。王濤《橋下的風景》,專注于這些橋梁的表達。那些灰色的鋼筋混凝土大橋,在他的鏡頭下,成為多姿多彩的有生命的個體。1號作品像橋墩上嵌了一面鏡子,截取了船過橋底的瞬間鏡頭,意蘊豐富。11號作品,將冷色調的現代化橋梁和暖色調的傳統民居置于同一畫面,都市生活的趣味盡在其中。
元素四:紅軍。渝東南曾是革命老區,所以紅軍是重慶的一大資源。馮建新的《25000里·COM》,將重慶老紅軍的晚年生活影像,疊加于互聯網背景之上,揭示出當代互聯網碎片對中國文化以及中國精神的沖擊。那些蒼老的面孔和質樸的表情,從無數的網頁中掙扎出來,有一種空茫無際的滄桑感。
元素五:大轟炸。重慶是一個遭受過戰爭災難的城市。重慶大轟炸的慘烈場面,一直刻在老重慶人的記憶里。李強的《祭憶—重慶大轟炸》,以大轟炸時老重慶的一些典型場景,配之以人物活動,再現了當時人民的苦難與堅強。10號作品,廢墟中一男一女對坐喝茶,輕松的體態,最能體現重慶人泰山崩于前而不驚的生活態度。
元素六:工業遺產。重慶這個老工業城市,有眾多工廠要調整和搬遷,其豐富的工業遺產資源,最適合鏡頭來搶救。彭健的《鳳凰涅槃》,正是一組這樣的作品。但他不是簡單地拍攝這些工業遺產,而是將柔弱嬌小的東方女人和東方樂器置于堅硬巨大的工業廢墟之中,形成了大與小、新與舊、生與死的強烈反差,昭示希望和光明的鳳凰穿越時空,在破舊的格局中浴火重生。筆者最喜歡7號作品,仿佛看到一只工業巨象的嶙峋骨架,撫琴的女人,是這只巨象仍在跳動的心臟。這種感覺,真是非常悲壯。
元素七:文化遺產。重慶既是工業之都、時尚之都,也是文化之都。大量文化遺產遍布城鄉。傅文俊的《幻化》,取材于聞名中外的大足石刻,是現代醫學造影和傳統石刻造像的并置。那些神態各異的佛像,身后都有人體骨架的影子,給人以豐富的聯想。王耘農的《譜系·民間工藝大師》,以民間工藝大師為題材,敏銳地抓住了他們創作時的瞬間表情,大師氣質撲面而來,這些大師都是非物質文化的傳承人,留下他們的肖像,就是留下珍貴的文化遺產,意義非同小可。
元素八:纖夫。有一些事物,消失了就永遠消失了。纖夫就是如此。這是長江和烏江流域的特有景觀。顏正華的《烏江最后的纖夫》,以當下的藝術觀念,復活了纖夫這個職業人群的珍貴影像,將他們的堅韌、力量和艱辛的勞動,予以了濃墨重彩的渲染,是很具有重慶特質的一組作品。
《重慶·重慶》攝影藝術展,只是部分重慶攝影家的部分作品,但我們居然從中梳理出了若干經典的重慶元素,這只能說明,藝術雖然默默無言,在它總是以自己的方式,給我們以意外的驚喜。
(編輯 黃茵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