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眾
有這么一種認識:如果一部地方法規或者條例篇幅較短,只有幾條甚至十幾條內容,不夠莊重,也不夠嚴肅,不像一部法。
什么樣的體例好,大而全?小而全?“有幾條立幾條”?無論在法學界還是實務界,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不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宣告建成后,各方基本形成了一個共識:有法可依問題解決后,不再刻意追求體系的完整。于是,“有幾條立幾條”,日漸堪用。
“有幾條立幾條”,是指在地方立法中,不違背上位法,不照搬上位法,不片面追求體例完美,不貪大求全,根據本地實際,突出本地特點或者民族特色,規范和調整本地事務,最終成熟幾條定幾條。
好處在于,把立法的工作重點放在解決主要問題、主要矛盾上,便于集中精力攻堅克難;便于辦法和措施在執行中更具針對性和操作性;便于常委會組成人員有的放矢地審議;便于人民普遍地理解和遵守;便于司法者和執法者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更為難得的是,法條一目了然,令部門利益無處藏身。
有幾個關鍵點要把握好:對應的上位法,有哪些規定,如何規定的,要系統性掌握;要了解本地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主要矛盾,對照上住法,以此來細化和補充:措施與方法的可行性如何,征詢意見要到位,論證要到位,第三方評估最好也要到位;條文闡述要言簡意賅、閑言少敘;審議中,有幾條就審議幾條;通過時,成熟幾條定幾條。
“一部法律的規定有很多,但群眾最關注的往往就那么幾條;工作中需要解決的矛盾和問題會不少,實際上關鍵的問題就那么幾個。”吳邦國同志曾這樣說。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這是業內人士的術語。而百姓們的話來得更為干脆:“不能被實施,無非一張廢紙。”
地方立法在走精細化路線中,不妨“有幾條立幾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