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瑤瑋
摘 要:音樂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是素質教育的內容,也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音樂知識的學習關乎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為陶冶學生情感,提升學生品味提供重要的前提條件,音樂知識學習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試圖從感知能力、想象能力及表現能力等幾方面闡釋音樂學習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音樂;感知能力;想象能力;表現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034-01
音樂教學在挖掘學生潛力,發展學生的智力,培養學生感知能力、思維能力、欣賞能力等諸多方面,具有其他學科所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此,音樂教學要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
一、注重培養學生的感知能力
聽力聽覺是學習音樂的先決條件,練耳試聽則是學習音樂的基本方法。通常學生是通過音調、音色、力度、時間感知和認識聲音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聽覺本領,即學生聽覺的選擇性和敏感性,就是在認識聲音的基礎上,開展聽旋律、聽和聲、聽辨各種人聲和各種樂器的聲音訓練的。視覺能力也是感知能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發聲吊嗓、視譜歌唱、視譜演奏的練習中,要關注學生的快速閱覽能力培養。
例如教學切分音符,就是唱有切分音符的樂句,把識譜能力的培養貫穿到整個唱歌教學中。在學生初步認識并理解音符的時值、高低后,不要一句句帶唱,這樣會造成學生的依賴心理,學無長進。可從曲譜中選出難唱的樂句或樂段,重點指導。難點突破后,其余部分讓學生獨立練習視唱,是學生在視唱中有所收貨,激發興趣,提高視譜能力。
二、注重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能力
音樂和文字不同,文字表達明確的概念和具體的思想,而音樂則是通過人們的感知,使人們對作品所塑造的形象產生聯想、想象,引起共鳴來達到目的的??梢?,音樂教學在發展學生的想象力方面的作用是獨特而明顯的。例如,在教唱歌曲《云》時,就是先讓學生閉上眼睛邊聽邊想象歌曲所表達的意境,把想象中的云在藍天里漂浮的感覺找出來,當唱完《云》時,孩子們都爭先恐后地描繪出一幅幅色彩斑斕的圖畫,有的說,他仿佛看見了藍藍的天空飄著幾朵白云,微風吹拂著白云;有的說,她好像看見,蔚藍的大海上漂浮的小白船,小白船裝滿了小雨點,輕輕地灑向麥田,麥苗兒喝著甘甜的雨露,笑的可高興了……不同想象力會產生不同的演唱效果,這就是創造的萌芽,教師不必強求一致,可以讓孩子張開想象的翅膀,無拘無束地自由飛翔。我只從中引導他們試唱兩種方法,用他們自己的想象,創造自己的音響效果,從中體會創造,想象和演唱的樂趣。
通過視唱、欣賞音樂,不但訓練、提高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能力,而且,學生的大腦在隨著音樂緊張活動的同時,想象、記憶、情感等心理活動也非?;钴S,這些都有思維能力的培養。
三、注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表現能力
在進行音樂教學時,根據作品的內容,引導學生從旋律、節奏、風格等方面入手,在牢牢掌握音樂基本知識的同時,利用舊知識對作品進行分析,如樂句樂段、調式調性、曲式、作品風格等。這種分析音樂作品的本領就是理解能力。
比如:在教唱《小樹葉》這首歌曲時,學生通過積極的參與和對老師動作的模仿,從聲音、動作、速度、表情各方面唱出了第一段歌詞表現的飄零的小樹葉離開樹媽媽時短暫的恐懼和不舍,以及第二段歌詞用樂觀的情緒表現的小樹葉對春天歸來重新裝扮樹媽媽的期盼和欣慰。這樣,用音樂作品感染著學生,使小學生產生一種表現欲望和沖動,從而轉化為模仿各種動作的手舞足蹈,表達出了他們對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進一步形成自己的個性和風格。
如何把一首歌曲正確而完美地唱出來,需要積極培養學生歌唱的基本功。如正確的呼吸、準確的咬字吐字、準確的音高和節奏、恰到好處的力度、自然而美好的聲音、真切的感情等等,從而把歌曲所表達的形象充分地再現,這就是對音樂的表現能力。
四、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
欣賞能力是音樂構成素養的重要素質,培養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光靠音樂教材的練習是不夠的,還需要拓展學生的音樂視野,加強聽音練習。教師可以從實際出發,采用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
例如分別在風琴的中音區、高音區、低音區彈奏學生喜愛的樂曲片段,讓學生欣賞三種不同音區彈奏出的效果。還可以加深難度,提高要求。如教師可以采用口語與琴聲相結合的方法給學生“講”音樂故事這種練習充滿音樂情趣,適合兒童口味,學生倍加喜歡,對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十分有利,并為以后欣賞更深的音樂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感知、想象、思維、理解、表現、欣賞這幾種能力是相互依存,和諧統一的,這幾種能力的發展提高不但有助于學生智力的提升,而且有利于學生學生健康成長和學生音樂素養的形成。在教學生活中存在一種普遍現象:學校里擔任少先隊輔導員的大多是音樂教師。為什么?這不僅說明孩子的生活需要音樂,少先隊的集體需要音樂帶來歡樂和激勵,還說明少先隊開展的聯歡會、春游、秋游、慶祝節日、夏令營等各種活動都需要音樂的伴隨和一個具有音樂素養的教師引導。都說“音樂是做人的內功”,是涵養心智的甘泉,可見注重諸多能力的培養,是以人為本育人理念的落實,更是新課程精神的貫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