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艷
摘 要:一、動與靜兩種課堂狀態結合的重要性與必要性。二、課堂教學中“動”與“靜”關鍵點
關鍵詞:動態靜態;結合;靈活多樣;關鍵點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05-01
動和靜是教學中的兩種表現形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在英語教學中,這兩種狀態的產生與并存顯的更為重要,這就需要我們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注意動靜結合、張弛有度,既要營造活躍的氣氛,張揚學生的個性,同時也要給學生靜靜學習、思考的時間,讓學生在靜靜的學習與思考中體驗、感受英語。下面,我就英語課堂教學中的“動”與“靜”談一談自己的見解和看法。
首先,讓學生動起來。
動,就是讓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占主導地位,能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活動,并能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認知和學習實踐活動。
1、點燃興趣的火花,讓學生“啟動”起來
任何的學習,如果讓人感到沒有興趣,亦或是缺少為實現一種目的或從事一種活動,那種心理朝向目的的感情狀態,那么學習的“馬達”就無法啟動。如在小學低段年級的教學中,學生年齡小,注意力集中時間短,他們往往憑興趣學習,枯燥的聽、說操練則不受他們的歡迎。在這教師就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征,豐富課堂學習活動的形式,全班,小組、個別活動穿插使用,兒歌、歌曲、競賽活動輪番上陣,有趣味性,競爭性、愉快的學習氛圍才能吸引他們的注意,使他們更加輕松的進入課堂,從而最大限度大發揮教師的主導和學生的主體功能。
2、創設真實情境,營造一個“輕松動感”的學習環境
在小學英語教學中,創設情境讓學生感知語言,在真實情境中運用語言會收到意想不到到的效果。在小學英語教材中,有許多由節日引起的話題,如:感恩節(Thanks Giving Day)、圣誕節(Charismas Day )、萬圣節(Halloween)。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學生不熟悉這些節日信息,教師只通過直白的講解,學生無法感知文化氣息,學習起來也略顯的枯燥和無趣。如果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歌曲、展現情景,根據節日特點,課堂設計中活動的需要,簡單裝扮教室等形式,讓課堂呈現一種過節的愉快氛圍,那么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則更容易進入角色,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點和文化語言,課堂氣氛也就異常活躍,課堂也就會呈現一番“動感”之態。
3、教學策略靈活,打造一個“生動”的課堂
策略的靈活,有賴于方法的綜合。教材是個例子,英語教學要憑這個例子使學生能夠掌握運用,推陳出新,關鍵在于靈活的、綜合的教學策略或教學方法。如在小學六年級PEP下Unit 3 B部分的Lets learn部分,在前幾年教學的時候,我也只是抓住了本堂課的教學內容,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學生能熟練掌握主要句型和5個過去式的動詞詞組。但是這樣的學生的語言輸出顯然是單調的、交際的意義也不大。我重新對本堂課的內容作了調整,并且把第一單元學過的一些海里的動物和第二單元學過的描述心情的詞結合起來,這樣是否可以提高學生的語言輸出呢?再仔細觀察這5個動詞詞組went to a park / read a book / went swimming /went hiking / went fishing ,前面兩個都是可以在隨時發生的,后面三個可以根據季節的變化發生的。這是否可以對這5個詞組進行調整呢?如先引出去公園這一話題,然后展現出公園里的設施游泳池、釣魚池等,詢問學生回答自己最想干什么,則可以直接引出詞組的原形形式:go siwimming、go fishing等,有原形的形式引出過去式,最后調查學生是否進行過這5個詞組的活動,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鞏固對詞組的掌握程度,達到運用的目的。
其次,動要有方向、有目的。
活動設計必須有“動”的前提。課堂中的活動設計是為教學服務的,目的是讓學生積極的參與學習中來。如課堂前的熱身活動有歌曲、歌謠、肢體活動等,要體現出愉快的氛圍,起到能夠激活學生快樂的細胞的作用。還有競賽活動、游戲及小組合作學習等,要能夠引起學生的注意,解凍學生的思想。在這基礎之上,教師才能關注學生的情緒,隨時調控教學節奏,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
英語課堂也需要“靜界”。“靜”是思考,是聆聽,是閱讀,是品味。沒有“靜”的醞釀,就沒有“動”的熱烈。只是這種“靜”不是靜若死水,而是充分調動思維的“暗流涌動”。
一、給學生安靜的機會,讓跳躍的思維得以舒緩。
尤其是經過激烈的活動,熱熱鬧鬧地操練后,學生的思維與精神處于一種興奮狀態,學生大腦中的新舊知識發生碰撞,沒有一個消化的時間,思維可能變得混亂。這時,教師可以適當安排默讀、書寫、繪畫、練習等環節,降低學生的熱度,在“降溫”的過程中,學生可以靜靜的思考、品味、揣摩、更有利于感悟與聯想,也只有安靜的狀態下,學生才會有思考的力量。
二、找對安靜的關鍵點,給學生思考的時間。
1、在“提出問題”后,必須有一段足夠“靜”的時間。在我們的英語課堂中,為了回憶知識、探索新知、歸納總結,提問是必不可少的。當然,問題不能設計太多,要問到點子上。更重要的是,提問之后,一定要給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課堂教學是面向全體學生的,而學生的差異很大,當問題提出后,有的學生馬上有了答案,相反,有學生還沒弄清楚問些什么,給他們一點時間,至少能知道問什么,讓問題能解決得更好。
2、傾聽的過程也需要“安靜”。傾聽是一個靜態過程,是一個師生雙邊活動,即老師和學生都要安靜認真的聽。如學生回答問題時,教師應該仔細地聆聽,不僅聽學生發言的內容,而且要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當然教師也不是被動地聽,邊聽邊思考,正確的地方要有所補充和提升,錯誤的地方要進行修改和調整,并適時給予相應的評價。而學生也進入靜的狀態,要懂得聽。聽清楚教師的講解、問題,找出準確答案;聽清楚同學們的發言,養成良好的傾聽習慣。同時,教師要對課堂上學生的傾聽過程作出具體要求。
動和靜是教學中的兩種表現形式,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無動則僵,無靜則亂”。動要動的有理、有意;靜要靜的有因、有果。合理成功的掌控課堂中的“動”與“靜”,我想那就是一堂高效的、完美的小學英語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