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詠梅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12-131-01
從去年起,我園的區角活動就已經開始了,因為是帶的大班,所以在開展區角活動時,沒費多大勁兒,孩子們在區角中活動起來沒有發現多大問題,可是今年帶的是小班,在小班開展起區角活動卻困難重重。不是指導過多限制孩子們的自主性,就是引導不到位孩子們在活動時亂成一團麻!究其原因是區角活動的自主、自由性質,決定了教師對區角活動的指導更多只能是以間接引導的方式來進行,在小班幼兒區角活動的指導中,就更加體現出區角規則的重要性。
《綱要》中提出“幼兒園教育應為幼兒提供自由活動的機會,支持幼兒自主地選擇、計劃活動。為每個幼兒提供表現自己長處和獲得成功的機會,增強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活動中,我們應當尊重孩子的需要、興趣,當他們遇到問題時愿意平等地與孩子商討、提出建議,注重觀察其情緒、習慣等變化,給予及時的關心、幫助,使孩子有個安全、寬松、自由、溫暖和愉快的學習氛圍。
一、活動區環境的創設要有趣味性
在小班,和一個只有3歲的孩子來講“益智區”、“操作區”簡直比登天還要難,孩子們常常會亂指一氣,名字和區角根本對不上號,更要命的是,滿世界亂竄,任憑你喊破喉嚨,無人理睬!正如《綱要細則》中指出“3至6歲階段,是幼兒具體形象思維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段,形象或表象影響或支配著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在這次布置活動區標志時,我們有意識地針對小班幼兒年齡小,理解語意的能力差等特點,選擇了孩子們超喜歡的動物形象貼在區角墻上:如聰明的小猴代表“益智區”、靈巧的小兔代表“操作區”等等。這樣孩子們很容易記住各活動區的任務和性能,便于孩子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區角進行活動,在分區活動中也不會再出現找錯了活動區的現象。
這樣的布置,突出小班直觀性、趣味性的特點,利于孩子理解和掌握區域的劃分。環境是和孩子互動的,要讓環境成為無聲的老師,讓孩子自然地理解環境所要表達的意思,你說,不是嗎?
二、進區前幫助每個孩子做好進區熟悉練習
區角活動是每個孩子特別特別喜歡的活動,一到開展區角活動時,孩子們顯得又忙碌、又快樂,簡直樂翻了天!區角活動吸引孩子的關鍵在于能讓孩子體驗到自由和自主,體驗到樂趣,他們可以自己選擇和決定去哪個區,玩什么,和誰玩,可以自己決定使用材料的方式和方法,自己決定與伙伴的合作方式等等,這就需要孩子們有一定的規則意識,而不是任意地活動。進區常規是必不可少的嘍!良好的進區常規是循序漸進形成的。在我們班的進活動區規則中,要求孩子們要有“計劃性”,即做“進區計劃”。但是,對于一個剛接觸到活動區的孩子來說,上來就能明確地計劃:“我今天打算進……區。”是不切合實際的。老師要以同伴的方式參與到孩子的進區活動中去,作個“有指導性的合作者”。
因為是小班開始開放階段,為了保證每個孩子都能熟悉區中的操作方法,規則,都能實際經歷活動過程,我主要采用先介紹后開放,先集體小組后分散的方法,介紹一個區開放一個區,每次只介紹一個區,并實際練習一個區,多練幾次,讓每個孩子都熟悉進區的規則、要求。對個別能力差的多指導、提示,特別是少數民族孩子,講解時簡直是“連說帶比劃”!手腳并用,到后來他們還是我行我素,令人哭笑不得!例如:最初練習進閱讀區時,從告訴孩子們規則,戴進區卡,有序的拿書,看書,放書,放進區卡,這一系列的環節,居然有人拿上書后給其他小朋友,自己坐在那兒無所事事,東瞧瞧西望望,任憑你怎樣呼喚,他也不理不睬!真是讓人捶胸頓足!
三、指導孩子活動時要善于轉換自己的角色
幼兒進行區角活動時,老師要認識到游戲的本質在于幼兒自主自發的表現和創造活動。馬卡連柯曾經說過:“我是一個做教師的,我應與兒童一起做游戲,如果我只是教導、要求和強制,那我就會成為一種外部力量,也許這可能是一種有益的力量,但不能成為接近兒童的一種力量…”孩子年齡小,能力弱,對成人的依賴性較強,教師在活動中對孩子的影響力是很大的。基于對兒童游戲權的尊重,教師應確立孩子在前、教師在后的意識,讓孩子真正成為游戲的主人。在區角活動中,教師應及時地調整自己在其中的身份,積極地促進孩子在游戲中個性的充分展露、智慧能力的充分體現,讓孩子在游戲中享受自我實現的歡愉。
首先,教師要學會做一個觀察者。教師要指導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要了解孩子,就要進行觀察,教師進行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準確地了解孩子在活動中的需要和表現,觀察要有連貫性。觀察了解孩子的活動,了解投放的材料是否符合孩子的年齡特點,是否為孩子所喜歡,是否能促進孩子的發展,不但要注意孩子做了什么,更要了解孩子是怎么做的。只有認真地觀察孩子在活動中的一言一行,教師才會有新的發現,為指導提供素材。例如,我班的孩子在進區時對閱讀區兩三次之后就失去興趣了,沒人愿意去。看到這些,我們就要反思,去問問孩子,找出原因。原來孩子們覺得不新奇,枯燥,不好玩,翻幾下就把一本書翻完了,又不認識字。了解到原因,我就采取了補救的辦法——讓孩子們自制書。老師提前把廢舊書上好看的各種圖案剪下來,讓孩子們粘貼成自己喜歡的內容,在老師的幫助下自制成簡單的書,并給其他小朋友們講,看誰講得好。嗨!這一方法果然奏效!別看書不精致,孩子們卻爭著進閱讀區,真是“一舉三得”!
第二,老師要做一個參與者。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特別強調,生物體不僅依賴環境,也要對環境做出積極的反應和“回答”,而這就要依賴于生物體自身的積極性。兒童是刺激的主動尋求者,是環境的主動探索者,兒童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著兒童自身發展的方向和水平。教師應激發孩子的興趣,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師表現出對活動也有較濃厚的興趣,這樣可帶動孩子積極的參與。小班孩子總喜歡成人和他們一起玩,而且易受大人的感染,一旦有教師的參與,他們的興致會更濃。如,娃娃區“打電話”,我設計的玩法是兩個孩子一起游戲,一名拿話筒的孩子模仿動物叫聲,另一名拿聽筒的孩子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但在孩子實際操作中,我發現孩子由于年齡小,看到圖片后的第一反應不是模仿其叫聲,而是最先反應出動物的名稱。針對這種現象,我立刻將游戲的玩法重新修改了一下:一名拿話筒的幼兒說出動物名字,另一名拿聽筒的幼兒模仿動物叫聲,兩人同時找出相應的動物圖片,這樣兩個游戲的孩子都有了聽和說的機會,玩得更加起勁了!叫停都不停!
區角活動的開展使孩子們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特長及能力水平自選活動,輕松自主,沒有心理壓力,不受局限,獲得充分的活動機會,任思維和想象自由馳騁,并體驗成功及活動過程的愉快,增進交往,發展社會性和健康人格。讓我們充分挖掘孩子的潛能,創設出更多新穎、豐富孩子的活動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