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桂龍 楊麗琪(.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兒內科,00085;.遼寧省撫順礦務局總醫院兒科)
?
兒童腹瀉病的臨床表現
毛桂龍1楊麗琪2
(1.北京京都兒童醫院兒內科,100085;2.遼寧省撫順礦務局總醫院兒科)
【摘要】文章介紹兒童腹瀉病的臨床表現。
【關鍵詞】腹瀉病;兒童;臨床表現;臨床特點
doi﹕10.3969/j.issn.1672-7185.2016.04.002
腹瀉病的主要表現為腹瀉、嘔吐,可伴發熱,嚴重者可引起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不同病因引起的腹瀉常各具臨床特點和不同臨床過程,故在臨床診斷中常包括病程、病情輕重及估計可能的病原體。根據病程分類:病程<2周為急性腹瀉;病程2周~2個月為遷延性腹瀉;慢性腹瀉的病程>2個月。
1.1腹瀉的共同臨床表現
1.1.1輕型 多由飲食因素及腸道外感染引起,少數可因致病性大腸桿菌或腸道病毒感染所致,起病可急可緩,臨床癥狀較輕,以胃腸道癥狀為主,食欲不振,偶有溢乳或嘔吐,大便次數增多,多<10次/d,但每次大便量不多,稀薄或帶水,呈黃色或黃綠色,有酸味,常見白色或黃白色奶瓣和泡沫。患兒精神狀態較好,無脫水、電解質紊亂及全身中毒癥狀,便鏡檢僅有少量白細胞及脂肪球,常伴腸道外感染病灶,如肺炎等,此類腹瀉多可在數日內痊愈。
1.1.2重型 多由腸道內感染引起。常由致病性大腸桿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也可由輕型逐漸加重轉變而來,主要表現為腹瀉頻繁,大便約20次/d,多為水樣或蛋花樣便,黃色或綠色,含水較多,可含有少量黏液,少數患兒也可有少量血便,常伴有頻繁嘔吐,除較重的胃腸道癥狀外,還有較明顯的脫水、電解質紊亂和全身感染中毒癥狀,如發熱、精神煩躁或萎靡、嗜睡,甚至昏迷、休克等。
1.1.2.1脫水 由于吐、瀉丟失體液和攝入量不足,使體液總量尤其是細胞外液量減少,導致不同程度(輕、中、重)脫水。由于腹瀉患兒喪失的水和電解質的比例不盡相同,可造成等滲、低滲或高滲性脫水,以前兩者多見。臨床上以等滲性脫水多見;低滲性脫水多見于營養不良伴腹瀉的患兒;高滲性脫水見于高熱伴急劇大量腹瀉患兒。出現眼窩、囟門凹陷,尿少、淚少,皮膚黏膜干燥、彈性下降,甚至血容量不足引起的末梢循環改變。按脫水程度分為輕、中、重度脫水。輕度脫水:表示有3%~5%的體重減少或相當于30~50 mL/kg的體液減少。中度脫水:表示有5%~10%的體重減少或相當于50~100 mL/kg的體液減少。重度脫水:表示有>10%的體重減少或相當于100~120 mL/kg的體液減少。見表1。
1.1.2.2代謝性酸中毒 腹瀉丟失大量堿性物質;攝入不足,而脂肪分解增加使酮體生成增多;脫水時血容量減少,血液濃縮使血流緩慢,組織缺氧導致無氧酵解增多而使乳酸堆積;脫水使腎血流量亦不足,尿量減少,排酸保鈉功能降低使酸性代謝產物潴留等因素共同造成酸中毒。患兒可出現精神不振、口唇櫻紅、呼吸深大、呼出氣涼有丙酮味等癥狀,但小嬰兒癥狀可不典型。
1.1.2.3低鉀血癥 血清鉀濃度<3.5 mmol/L時稱為低鉀血癥。胃腸液中含鉀較多,嘔吐和腹瀉丟失大量鉀鹽;進食少,鉀攝入不足;腎臟保鉀功能比保鈉差,缺鉀時仍有一定量鉀繼續排出,所以,腹瀉患兒都有不同程度的缺鉀。應注意在脫水和酸中毒時,由于血液濃縮,鉀由細胞內向細胞外轉移,尿少而致排鉀減少等原因,體內鉀總量雖然減少,但血清鉀多正常。隨著脫水、酸中毒被糾正,血鉀稀釋,排尿后鉀排出增加、大便繼續失鉀,以及輸入葡萄糖合成糖原時消耗鉀等因素都使血鉀迅速下降,出現不同程度的缺鉀癥狀,如精神不振、無力、腹脹、心律紊亂、堿中毒等。故補鉀應在有尿后進行。

表1 脫水程度評估
1.1.2.4低鈣和低鎂血癥 因吐、瀉丟失和攝入不足使體內鈣鎂減少。但是脫水、酸中毒時由于血液濃縮、離子鈣增多等原因,不出現低鈣癥狀,待脫水、酸中毒糾正后則出現低鈣癥狀(手足搐搦和驚厥),以活動性佝僂病和營養不良患兒更多見。極少數久瀉和營養不良患兒輸液后出現震顫、抽搐。用鈣治療無效時應考慮有低鎂血癥的可能。
1.1.2.5低磷 由于進食少、吸收不良和腹瀉失磷,腹瀉患兒多有磷缺乏。但一般缺磷不重,在進食改善后不需另外補充磷鹽即可恢復。
1.2幾種常見類型腸炎的臨床特點
1.2.1輪狀病毒腸炎 是我國北方地區秋冬季小兒腹瀉最常見的病原體。呈散發或小流行,經糞-口途徑傳播,也可通過氣溶膠形式經呼吸道感染而致病。潛伏期1~3 d,多發生在6~24個月嬰幼兒,>4歲者少見。起病急,常伴發熱和上呼吸道感染癥狀,無明顯感染中毒癥狀。病初易吐,大便次數多、量多、水分多,黃色水樣或蛋花樣便帶少量黏液,無腥臭味,鏡檢偶有少量白細胞。常并發脫水、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近年報道,輪狀病毒感染亦可侵犯多個臟器,可產生神經系統癥狀,如驚厥等;約50%患兒血清心肌酶譜異常,提示心肌受累。本病為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約3~8 d,少數較長。感染后1~3 d即有大量病毒自大便中排出,最長可達6 d。血清抗體一般在感染后3周上升。病毒較難分離,有條件可直接用電鏡檢測病毒,或用ELISA法檢測病毒抗原、抗體,或PCR及核酸探針技術檢測病毒抗原。
1.2.2諾瓦克(諾如)病毒 全年散發,暴發高峰多見于寒冷季節(11月至第二年2月)。該病毒是集體機構急性暴發性胃腸炎的首發致病原,發生諾如病毒感染最常見的場所是餐館、托幼機構、醫院、學校、軍營、養老院等,因為常呈暴發性,從而造成公共衛生問題。感染后潛伏期多為12~36 h,急性起病。首發癥狀多為陣發性腹痛、惡心、嘔吐和腹瀉,全身癥狀有畏寒、發熱、頭痛、乏力和肌痛等。可有呼吸道癥狀。吐瀉頻繁者可發生脫水及酸中毒、低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癥狀持續12~72 h。便及血常規檢查一般無特殊發現。
1.2.3產毒性細菌引起的腸炎 多發生在夏季。潛伏期1~2 d,起病較急。輕癥僅大便次數稍增加,性狀輕微改變。重癥腹瀉頻繁,量多,呈水樣或蛋花樣混有黏液,鏡檢無白細胞。伴嘔吐,常發生脫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自限性疾病,自然病程3~7 d,亦可較長。
1.2.4侵襲性細菌性腸炎 包括侵襲性大腸桿菌、空腸彎曲菌、耶爾森菌、鼠傷寒桿菌等腸炎。全年均可發病,多見于夏季。潛伏期長短不等。常引起志賀桿菌性痢疾樣病變。起病急,高熱甚至可以發生熱驚厥。腹瀉頻繁,大便呈黏液狀,帶膿血,有腥臭味。常伴惡心、嘔吐、腹痛和里急后重,可出現嚴重的中毒癥狀,如高熱、意識改變,甚至感染性休克。便鏡檢有大量白細胞及數量不等的紅細胞。便細菌培養可找到相應的致病菌。空腸彎曲菌常侵犯空腸和回腸,且有膿血便,腹痛甚劇烈,易誤診為闌尾炎,亦可并發嚴重的小腸結腸炎、敗血癥、肺炎、腦膜炎、心內膜炎、心包炎等。研究表明,吉蘭-巴雷綜合征與空腸彎曲菌感染有關;耶爾森菌小腸結腸炎,多發生在冬季和早春,可引起淋巴結腫大,亦可產生腸系膜淋巴結炎,癥狀可與闌尾炎相似,也可引起咽痛和頸淋巴結炎。鼠傷寒沙門菌小腸結腸炎,有胃腸炎型和敗血癥型,新生兒和<1歲嬰兒尤易感染,新生兒多為敗血癥型,常引起暴發流行。可排深綠色黏液膿便或白色膠凍樣便。
1.2.5出血性大腸桿菌腸炎 大便次數增多,開始為黃色水樣便,后轉為血水便,有特殊臭味。便鏡檢有大量紅細胞,常無白細胞。伴腹痛,個別病例可伴發溶血尿毒綜合征和血小板減少性紫癜。1.2.6 抗生素誘發的腸炎
1.2.6.1金黃色葡萄球菌腸炎 多繼發于使用大量抗生素后。表現為發熱、嘔吐、腹瀉,起病急,中毒癥狀重,有脫水和電解質紊亂,易并發循環衰竭。典型大便呈墨綠色,似海水樣,10~20次/d,量多帶黏液,少數為血便。便鏡檢有大量膿細胞和成簇的革蘭陽性球菌,便培養有葡萄球菌生長,凝固酶陽性。
1.2.6.2偽膜性小腸結腸炎 由難辨梭狀芽胞桿菌引起。除萬古霉素和胃腸道外用的氨基糖苷類抗生素外,幾乎各種抗生素均可誘發本病。可在用藥1周內或遲至停藥后4~6周發病。亦見于外科手術后、或患有腸梗阻、腸套疊、巨結腸等病的體弱病人。本菌大量繁殖,產生毒素A(腸毒素)和毒素B(細胞毒素)致病。表現為腹瀉,輕癥大便每日數次,停用抗生素后很快痊愈。重癥頻瀉,黃綠色水樣便,可有偽膜排出,為壞死毒素致腸黏膜壞死所形成的偽膜。黏膜下出血可引起大便帶血,可出現脫水、電解質紊亂和酸中毒。伴有腹痛、腹脹和全身中毒癥狀,甚至發生休克。對可疑病例可行結腸鏡檢查。大便厭氧菌培養、組織培養法檢測細胞毒素可協助確診。
1.2.6.3真菌性腸炎 多為白色念珠菌所致,<2歲嬰兒多見。多見于營養不良或長期應用抗生素后,病程遷延,常伴鵝口瘡。大便次數增多,黃色稀便,泡沫較多,帶黏液,有時可見豆腐渣樣細塊(菌落)。大便鏡檢有真菌孢子和菌絲。
病因復雜,以急性腹瀉未徹底治療或治療不當、遷延不愈最為常見。感染、過敏、酶缺乏、免疫缺陷、藥物因素、先天性畸形、分泌血管活性腸肽(VIP)瘤等均可引起本病。除腹瀉外,臨床常合并營養不良、免疫功能低下、繼發感染、甚至多臟器功能異常。人工喂養、營養不良小兒患病率高。(收稿日期:2016-01-26)
【中圖分類號】R72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7185(2016)04-000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