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洪鵬
?
院士談為何做不出圓珠筆頭
文/李洪鵬

為何連一支圓珠筆的筆頭都做不出來?為何我們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為什么科學家僅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做科研?近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合肥通用機械研究院院長陳學東接受記者專訪,針對上述問題做了解答。
他認為,只有充分研究基礎科學、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才能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而現行的科研經費預決算制度,分散了科學家的注意力。如果實行科研人員年薪制,可以有效解決這個問題。
坊間一直在討論,我國是制造業大國,航天飛機都能造出來,卻做不出一個圓珠筆頭。陳學東對此表示,我國很多科技研究還是粗放型的,缺乏基礎性、原理性的研究,“很多東西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陳學東說,這只會在表面上對產品進行模仿。他提到,李克強總理曾說過要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但如果缺乏技術研究,應該精到什么程度,如何做到精細,你就不知道了。”
他表示,工匠精神還體現在一些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上,“我國在這些人才的培養上也是缺乏的”。他認為學歷教育代替不了職業教育,僅有教育部在管理職業教育不太妥當,應該讓企業也參與進來,“工程師應該到企業去培養”。
由于基礎研究和高技能人才缺乏,使得我國的產品壽命和可靠性比較差。陳學東舉例說,火箭、載人飛船這種一次性使用的航天器我們都做得很好,但制造民用航空飛機還在起步階段。“因為飛機要具備十年、二十年的可靠性,但這個我們現在做不了。”他認為總理提出要建設質量強國、培育工匠精神,是切中要害的真知灼見。
陳學東回憶說,大型企業在二三十年前都有自己的技工學校還有中專,很多人在初中、高中畢業后,不一定非要上大學,就去中專、技校,然后在企業找一份穩定的工作。“其實很多技術工人的水平是非常高的,他們讀了技校又經過企業的培養,所學的理論緊密聯系實際,為解決一些關鍵工藝難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家都說再窮不能窮教育,但是忽略了一個問題,國人認準了一個目標就是學歷教育,人人都要讀大學、讀研究生,其實國外也不是人人都要上大學的。陳學東認為,教育部也沒有恰當地引導老百姓,造成很多人才不能夠流向技工崗位。
他認為,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從事技能操作的這些技師,在社會上得不到應有的尊重,福利待遇也偏低。“假如技工的待遇很高,比工程師還高,比博士還高,大家就不一定非要追求高分一定要去上大學、讀博士。有可能一些能考上清華北大、985高校的孩子,也會選擇做技能工作。這樣我們國家技工人才隊伍就壯大了。”
陳學東表示,由于現行高考制度造成我們國家技能人才培養的先天不足,不能說現在上技校的孩子因為考試分數低,學習、認知能力就一定差。此外,要提高這些高技能人才的待遇,光靠企業提供還不行,政府也要干預,國務院的政府津貼應該多給技能人才一些名額。高技能人才做出一定成果之后,也應給予很好的表彰。
教育部現有的招生制度也要適當做一部分引導,“實際上一些211高校也能夠把學生往高技能人才方面培養”。陳學東舉例說,德國大學就分兩種,有一種是專門培養技能人才的,學生都覺得很光榮、很自豪。

還有一個原因,現在我國職業教育的體制不太順暢,政府也在辦學,教育系統也在辦學。國務院在強調推進職業教育之后,我們國家財政預算有一筆錢支持職業學校發展,但是政府只把這些經費撥給自己主管的職業學校,這樣就造成了不公平。
因為對學生來說,他并不知道哪個學校有政府撥款,哪個學校沒有政府撥款。而且政府撥款力度越來越大,每個學生的平均經費已達到將近一萬元了,有了這個撥款的學校,培養學生就非常輕松。
陳學東認為,現在職業學校的教學和企業的生產實踐還是相差比較遠,雖然名義上叫培養職業學生,實際上按照普通學歷教育的方式來培養學生。有些職業學校找不到企業合作,讓學生去參與生產實踐。有些企業現在也不是很積極,“不像以前我們讀書的時候,到企業去實習,企業非常高興,很支持這個事。”
除了政府主管的職業學校,有的國有企業、民營企業也在辦學,他們得不到政府的經費支持。“教育是一個事業,是要奉獻的,如果長期得不能政府的支持,就有失公允。”陳學東說,這可能會使得有些企業在教育投資方面打折扣,有“偷工減料”的行為,這樣對職業教育也是不利的。
他因此認為,政府應該“一碗水端平”,對政府主管和企業辦的職業學校都給予經費支持。“不然有的一分錢都不給,有的給一個學生一萬塊錢,這個差別就太大了。”陳學東說,全國人大去年出臺了職業教育法,提到了教育公平,職業教育推進的問題。但是各級政府在執行過程中還是有偏差的,“去年我提了一個建議,政府主管和企業辦的學校都應得到支持。財政部給了我答復,說這個沒有問題,是由地方財政解決。但地方財政部門說中央財政也沒有說要他解決啊,兩方都在推。”陳學東認為,能解決的就解決,他也不太主張福利擴大化,老百姓的福利也不能盲目地擴大。“我們的經濟建設達不到這個能力,空許諾也做不到,但是公平還是能做到的。”

陳學東認為,目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的水平良莠不齊,有的高端技術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甚至處于領先地位。“如航天領域,繞月航天器的水平是很高的。但有的技術不行,比如我們連圓珠筆芯都做不出來。”
陳學東提到,當前國內制造的產品在外形、短時間性能上與國外產品有著差不多的表現。但國外產品可以在高溫、高腐蝕等環境中使用一二十年,而很多國內產品只能用一兩年,性能衰減速度很快。他認為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個原因是國家和行業標準出現了問題。
他介紹,國務院的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所屬的數千個標準化技術委員會負責制定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國家標準分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標準,推薦標準不是強制性的,你可以采納也可以不采納;每個行業、企業也有各自的標準。“科技部在提倡聯盟標準、團體標準,這都是非常好的。”
國家標準應該確定產品的基本質量要求,企業生產時必須全部滿足。行業標準應高于國家標準,企業標準也不能低于行業標準。“標準的級別越高,要求越低一些。國際標準也是如此,并不是國際標準就是最先進的。”
陳學東介紹,過去的標準反映一個行業的平均需求。改革開放以前,制定標準的過程就是幾家企業坐在一起,看看各自的平均水平如何,制定一個平均水平甚至更低的標準,能夠讓大多數企業都能達到這個標準,“這樣產品才能賣出去、產生效益。”
“標準僅僅由企業來制定就是不合理的,應該讓用戶參與進來。”陳學東說,國家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在改革,已經吸收了不少用戶參與,但比例還是很低,“可能10%都不到”。如果客戶代表占到三分之一以上,而且有否決權的話,那么這個標準水平會相應提高。他表示,制定標準的基礎也是科學技術研究,“否則你都不知道標準定多高好,也不明白要設置多少指標。”
陳學東認為,標準應該是在大量研究、實驗的基礎上制定的,但政府經常追求短平快的項目。“政府應該做企業不愿意管、不能馬上掙錢,但對國家長久發展有利的事。”他說,國家應該在技術研究方面大量投入,技術研究做透了,標準制定會更加合理,企業也知道如何生產質量過硬的產品。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我國科學家要用大量時間來申請項目,僅有三分之一的時間用來搞科研。同樣身為科學家的陳學東對此表示,申請經費要占用一點時間,這個是必然的。即使在發達國家,在美國、歐洲的科學家也得申請科研經費。
“可能大家有意見的不是申請經費,而是經費的管理在‘十二五’期間出現了一個變化。”他進一步解釋說,很多科研項目在驗收過程當中,并不關心這個項目干了什么事,而是盯著你這個錢是怎么花的,是不是花完,搞了一個預決算制度。“當然科研經費搞預決算制度是合理的,但是現在一些搞財務的專家,像審核我們政府日常開支一樣審核科研經費,這就有一點不合理了。”
陳學東說,科研項目有探索性、試錯性,在沒有研究成功以前,可能會產生各種費用,不可預見的東西比較多。“不可能在我沒有做科研項目之前,就把要用多少材料,做幾次實驗都弄得非常清楚,精確到每一塊錢,這個是難以做到的。”
他表示,“十二五”期間的科研預算就是這么做的,決算也是這么做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有弄虛作假的成分,實際上是做不到這一點的,因為滿足審計的要求,大家都這樣做到了,大家都很高興,簽字認可就算驗收了。”這樣就使得科研人員把注意力過分集中在自己的錢怎么花,花多少錢,是否偏離預算,而忽略了科研的本身,探索本質的科學發現,“這個大家意見比較大”。
關于申請科研經費的問題,陳學東認為可能一些科研人員有怨言。因為他們在申請科研經費的過程中話語權比較少,可能一些科研經費都給一些大專家、“學術大牛”拿走了。他認為將來可以改革一下,現在科技部也很重視這一問題,強調申請科研人員的年薪化,一個人只能申請一個項目,這樣可能會使更多的科研人員都有機會申請到經費,這個問題就可以得到解決。

他表示裝備制造業考察兩個能力:生產產品的能力和裝備能力,也就是生產產品的設備和工業模具。“現在中國很多模具需要進口,也算是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陳學東說,為提高工業模具的質量,國家制定了很多重大專項。比如臨時重大專項,就是針對核電、交通、飛機制造、核電裝備制造、大輪船制造,關鍵裝備本身開展研發、提高水平,這個方面的工作也在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