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歡



2016年,在國家對第三方檢測機構逐漸開放的態勢下,作為國家紡織服裝檢驗檢測機構,該如何練好內功,來應對殘酷的市場競爭?近日,本刊記者對浙江省紡織測試研究院院長趙欣剛進行了專訪。
記者:過去的“十二五”期間,浙江省紡測院一直在遵循怎樣的發展戰略?
趙欣剛:這幾年,作為事業性質的服務單位,我院遵循國家大政方針,緊緊圍繞我省質量中心工作,結合自身實際,提出了“2443”發展戰略——明確2個目標,即推動自身轉型和推動行業轉型;樹立4個觀念,即歷史觀、發展觀、責任觀、人才觀;注重“4個力”,即挖潛力、提能力、增魅力、提能力;建設“3型”機構,即學習型、服務型、創新型機構。這個發展戰略是我到院里幾個月后,在2012年8月提出來的。幾年來,我們院班子團結一心,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而不是整天換口號。圍繞“2443”發展戰略,我們做了大量工作,主要側重于提升內部管理和對外服務水平。今年年初,我們總結回顧了“十二五”期間的發展成就,還是很令人振奮的。2015年,我院的業務收入是“十一五”末的206%,市場競爭力也明顯提升。
記者:浙江省紡測院在發展中形成了哪些自己的特色?
趙欣剛:我院是省級事業單位,雖然具有政府背景,卻沒有行政職能,運作更趨向于市場化,無論在市場意識還是相關服務方面,都必須符合市場要求,都要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的考驗。其實作為事業單位,我們缺乏一些市場上通行的手段,這方面是處于劣勢的。在這種情況下,只能更多地從內部提升機構的核心競爭力。現階段,我院在紡織服裝檢測市場,主要是靠質量、速度和服務來贏得客戶。
服裝行業向來有產品更新快、時效性強的特點,每個環節都要求迅速,特別是檢測環節,如果拖上幾天,對產品及時上市會造成很大影響。有些服裝甚至今天打樣,明天就要上市,檢測也必須跟上這樣的速度。此外,我們還有檢驗報告二維碼防偽查詢、為客戶提供免費咨詢和培訓、為大客戶量身打造質量分析報告等增值服務。所以,我院確實是非常市場化的檢驗機構。
記者:機構在發展中都遇到過哪些困難?
趙欣剛:“十二五”期間,在大家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機構的發展還是相對比較快速、比較全面,也可以說是我院60多年發展史上發展最全面最平衡的時期。在內部規范、科研標準、實驗室建設、文化氛圍、黨的建設、職工福利等方面都取得了喜人的成績,從“十二五”業務收入來看,比“十一五”末實際上翻了一倍,固定資產增長6倍多。但受整體大環境影響,我們和其他兄弟單位一樣,也要面臨很多壓力和困難。好在我們前幾年有了一些基礎,再加上這幾年服務的提升、試驗辦公場地的升級、內部機制的建立和優化等對沖了經濟下行壓力的影響,受影響程度要小一些。從數字上看,我們還是有比較滿意的增長。
記者:作為國有檢測機構,浙江省紡測院是如何履行社會責任的?
趙欣剛: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方面,作為國有第三方檢測機構,有著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所以我們不能把錢看得太重。當然機構需要發展不看錢也不行,但不能什么都講錢,畢竟國家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設備、建設機構,你不多承擔社會責任,難道都讓企業承擔?“十二五”期間,我們先后承擔或牽頭建設的標技委、科技創新平臺、公共服務平臺都是免費為社會、為行業服務的,也不向委員、會員收錢,所以費用都由我院承擔;我們還開展各類標準的免費培訓,近年來有超過3000人受益;我們先后50余次與中央和省級各大新聞媒體合作宣傳紡織品的質量安全知識、引導正確消費和理性消費,為消費者服務。此外,由于個人送樣通常會涉及消費糾紛和爭議,會比較麻煩,很多檢測機構都不愿意受理,但不受理又如何維權?所以我們是受理的,作為國有檢測機構我們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社會責任。
記者:在內部管理上您都有哪些心得?
趙欣剛:人是管理的核心,是管理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這些年來,我們牢固樹立“人才是第一資源、員工是第一財富”的人才觀,并做了大量由淺入深的精細化、個性化的工作。
“十二五”期間,我們建立了較為科學合理的薪酬體系、員工考核評價體系、質量進度考核體系、科技人員績效考核體系等。在內部形成多勞多得、獎優罰劣的機制,人才吸引力和穩定性大幅提高。“十二五”末的職工平均年收入,較“十一五”末增長了64%,編內編外人員福利待遇更趨公平。
我們非常注重職工的工作幸福感和獲得感,從2013年起每年開展職工綜合滿意度無記名調查,職工綜合滿意度從2013年的60.2分上升到2015年的71.6分,滿意度明顯提高。這些都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基礎。
近兩年,也有多名外資機構人才跳槽到我們院。雖然外企收入高,但綜合衡量,我們這里卻是一個性價比最高的選擇。對員工發展,我始終持開放態度,始終創造條件讓員工學習、鍛煉、提高,我不怕他們學完就走,即使走了也是我們全社會的。事實上,近年來我們的人才十分穩定。
記者:事業單位薪酬改革對你們薪酬體系有影響嗎?
趙欣剛:是的。我院80%都是聘用制員工,在編的不過20多人,大多是編外人員。我上任之后,就著力打造一套科學合理的分配體系,總體是以多勞多得為原則。事業單位績效工資改革,其實是把在編人員的工資給框住了,和我院已有的薪酬體系不能匹配。在收入上,非在編人員的工資出現了比同崗同級在編人員要高的情況,可能會形成另一種不公平,但也沒有辦法。
記者:根據機構檢測的實際情況,您對紡織服裝企業提高產品質量有什么好的建議?
趙欣剛:我認為質量和安全是企業的兩塊基石,若這兩塊基石不穩,企業的大廈建得越高倒得就越快。質量是有成本的,紡織服裝企業要把質量視為固有成本,從長遠而言,投入質量成本是最值的,而且綜合成本是最低的。企業要有以質量為先的意識,“以質為先”企業才會有持久的生命力。中國傳統企業文化極其注重質量和誠信,許多百年老店,如浙江王星記扇子、都錦生絲綢、張小泉剪刀等這些老字號都是以創始人的名字命名的,敢把自己的名字做商號,顯示了對產品質量的自信和對產品質量負責的態度。在這方面,我們要向傳統老字號學習。企業要把質量成本做到預算里,該花的錢就得花,如果為了節約成本而犧牲質量,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記者:近年來,客戶的需求由于粗放式增長受到限制不斷發生變化,浙江省紡測院在服務上采取了哪些措施?
趙欣剛:在服務上,首先,我們在內部結構上做了調整,把業務人員隊伍與前臺客服人員隊伍整合至一個部門,提高了服務客戶的響應效率;其次,近兩年,我們把專業人才陸續安排到客服崗位,強化了前臺的專業服務。過去,前臺客服人員的專業性不強,對客戶提出的專業問題難以給予專業回答。現在,前臺負責接待的人員,基本都擁有紡織服裝專業本科甚至碩士學位。另外,今年我們還要開發網上業務受理,在提高報告及時率、做精產品、增加服務附加值上下功夫,充分運用微信、支付寶、APP等現代化信息手段提高服務。此外,我們還有內部禮儀培訓、專業培訓、技能考級等,都是圍繞提升服務水平和能力來開展的。
記者:“十三五”已開局,浙江省紡測院還要實現哪些目標?
趙欣剛:前不久,我們院班子對“十三五”規劃進行了研究形成了書面稿。“十三五”期間,我們希望把我院打造成在全國名列前茅的專業機構,提出了相比“十二五”末要實現四個翻番的目標,即機構各類高級人才數翻一番、年度結余翻一番、技術裝備的固定資產原值翻一番、科技創新產生的增加值翻一番。同時,要立足于穩健發展,機構要繼續苦練內功。我們到企業去不能光靠磨“嘴皮子”,要拿得出真正能為企業創造價值的產品和服務,否則是培養不出忠實客戶的,總之,最重要的還是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