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軍
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痹癥治療方劑組方規律分析
安軍
目的 結合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對痹癥的中醫治療方劑組方規律進行研究,以便為臨床工作提供參考。方法 對《中醫方劑大辭典》進行分析,選出其中治療痹癥的方劑組成,并將各組方中的藥物類型輸入到中醫傳承輔助系統中,再引入數據挖掘研究方法,對痹癥治療方劑的組方規律進行分析與總結。結果 共選出了100個治療痹癥的典型方劑,對各方劑中藥物出現的頻率進行統計與對比后發現,組方中共包括16個常用的中藥藥對、40個中藥核心組合以及8個演化而來的中藥新處方。結論 本次研究對《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關于痹證的治療方劑及其組方規律進行明確,通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對方劑的相關數據進行分析和記錄,對于中醫藥的有關研究有積極意義,需引起重視。
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組方規律
痹癥是臨床上常見的病證,該病證的主要與患者的身體素質、環境等有關。風、寒、濕、熱、痰、淤等原因造成患者關節、肌肉、靜脈受阻,不通則痛是痹證的基本機制[1-2]。本次研究通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對《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關于典型痹證的方劑及其組方規律進行了研究和分析,該方法對中醫藥學的研究與創新有重要的作用。
1.1 一般資料 采用關鍵詞索引的方法,以“痹癥”、“主治”“功用”等作為關鍵詞,在《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進行檢索,選擇痹癥癥狀典型的治療方劑,同時注意去除重復的方劑類型。例如在檢索過程中出現“獨活寄生湯【方源】《千金》卷八”等[3],其中的“主治”項中明確記載了該方劑可治療“痹癥”,且關于患者的描述符合痹癥的典型癥狀標準,故將其納入本研究體系。
1.2 方法 將符合條件的方劑篩選出來,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中完成錄入,錄入后,為了避免錄入出現差錯,還需要另外兩位專業人員對數據進行嚴格審核,以確保錄入的數據的準確性。
1.3 數據分析 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數據分析板塊中,利用系統的方劑分析以及數據查詢功能,檢索“痹證”,篩選出100個方劑,并對篩選出的方劑進行數據分析,分析方劑使用的頻次及其組方規律。
1.4 觀察指標 根據中醫傳承的輔助系統的整理與分析,記錄相關結果。
1.5 統計學方法 在SPSS15.0統計學軟件中錄入研究數據,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n)表示,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用藥頻次 檢索結果顯示,《中醫方劑大辭典》中的100個痹癥治療方劑中,共有230種中藥藥材,對藥物使用頻次進行統計后,選取其中使用頻次超過6次的藥物,并按照從高到低的次序排列如表1所示。
2.2 基于關聯規則的痹癥方劑組方規律分析 應用關聯規則的挖掘方法,將支持度設置為“12”,這表示該種藥材至少在12個方劑中出現,篩選出25個常用的中藥藥對。見表2。
2.3 用于新方聚類的核心組合 通過對不同藥物進行分析,并進一步進行聚類,可得到8個演化而來的新處方。見表3。

表1 痹癥方劑中頻次>6的藥物

表2 痹癥方劑中常用藥對
痹癥是臨床常見的病癥,其發生的原因主要與患者的體質、氣候條件、環境因素等有關,《素問?痹論》中就闡述了痹癥與五臟的關系[4-5]。本次研究中通過關鍵詞檢索方法,分析《中醫方劑大辭典》中對于痹癥的治療組方共100劑,隨后借助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研究不同藥物間的配伍規律,以及痹癥的常用治療藥物;研究結果顯示,防風、甘草、當歸、白術、附子、羌活以及肉桂等,是臨床中醫治療痹癥的最常用藥物。其中防風與桂枝、羌活等配伍使用時,對于肢體關節疼痛、筋脈痙攣或風寒濕痹等癥均有良好效果;而甘草則可發揮健脾祛濕、止痛之功效,多藥合用效果更佳。治療痹癥的核心藥物有健脾除濕、養血活血通脈類,例如甘草、當歸配合羌活、防風、獨活;如患者的痹證時間過久,陰虛血虧,筋脈失養,可給予患者補氣健脾類方劑,人參、白術、白茯苓是常見的方劑,人參具有健脾養心、行氣補血的功效,白術可補氣,白茯苓則具有健脾祛濕的功效,配伍使用,可更好發揮益氣補脾之功效[6-8]。

表3 聚類演化而來的新處方
綜上所述,本次研究中引入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分析《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關于痹證的典型方劑及其組方規律,并統計其使用頻次,最后總結出16個常用藥對、8個治療痹癥的新處方??梢钥闯鲋嗅t傳承輔助系統有整理、分析各類中醫病癥有效治療方劑的配伍規律、常用藥物以及使用頻次,并對治療藥物的核心組合加以歸納,對于新型治療方劑的形成有積極的指導意義。需要注意的是,在確定治療痹癥的新型藥物組方時,應注意通過大量的臨床試驗,對新配方藥物的應用價值以及其安全性進行深入研究,避免錯誤用藥導致不良后果[9]。
本研究通過采用“中醫傳承輔助系統”軟件,對《中醫方劑大辭典》中關于典型痹證的治療方劑及其組方規律進行分析,可以看出“中醫傳承輔助系統”在中醫藥研究中的整理、分析數據的作用,在臨床上有重要的意義。
[1] 王成,顧非,宋哲妤,等.推拿手法配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現狀分析[J].當代醫學,2011,17(35):143-145.
[2] 周杰,顧非.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中醫治療概況[J].當代醫學,2010,16(6):149-151.
[3] 張瑾.《千金方》對《內經》養生理論的發展與演變[J].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6):21-22.
[4] 楊紅軍,趙亞麗,唐仕歡,等.基于熵方法分析中風病方劑中藥物之間的關聯度[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2013,10(15):28-29.
[5] 劉超,王志宏,季旭明,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治療虛勞方劑組方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4,5(16):78-79.
[6] 李建,盧朋,唐仕歡,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治療肺癰方劑組方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0(20):69-71.
[7] 王海平.探析中醫痹癥的治療[J].首都醫藥,2014,7(15):97-98.
[8] 楊揚.中醫治療風濕痹癥的研究進展[J].中國醫藥指南,2012, 6(30):91-92.
[9] 韓峰,劉國偉,劉超,等,基于中醫傳承輔助系統的痹癥治療方劑組方規律分析[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2(16):13-14.
10.3969/j.issn.1009-4393.2016.9.101
遼寧 110300 新民市人民醫院 (安軍)
doi:10.3969/j.issn.1009-4393.2016.9.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