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 輝,劉 康,古 超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陜西西安 710127)
?
2000~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退化狀況時空分析
宋 輝,劉 康*,古 超
(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陜西西安 710127)
摘要[目的]研究陜北地區生態系統健康狀況,為該地區草地生態系統修復與保護提供理論依據。[方法]在對2000~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變化狀況進行遙感解譯的基礎上,運用GIS技術分析退化草地生態系統時空分布狀況。采用退化草地動態變化度、轉類指數、景觀指數,多角度、多層次地對陜北地區退化草地生態系統進行分析。[結果] 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狀況較差,退化草地總面積為38 005.77 km2,占該地區草地總面積的88.28%。2000~2005、2005~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向著改善的方向發展,2000~2005年極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14 693.37 km2,未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793.79 km2,2005~2010年極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11 306.56 km2,未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4 247.21 km2。[結論] 2000~2010年陜北地區生態系統呈改良趨勢,但是2010年草地生態系統狀況仍較差。后續需繼續加大對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的修復與保護力度,構建結構穩定、功能健康的草地生態系統。
關鍵詞草地退化;時空變化;轉移矩陣;景觀格局指數;陜北地區
草地(原)退化是指草地生態系統在不合理人為或自然因素的干擾下,所產生的逆行演替,即草地(原)植被與該生境的頂極或亞頂極植被狀態下的背離,主要表現為植物生產力下降、質量降級、土壤理化和生物性狀惡化及動物產品品質下降等[1-2]。近年來,隨著人類對土地開發強度的不斷加大,陜北地區草地退化的生態環境問題突出[3]。因此,研究2000~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時空變化情況,對于評價該地區草地退化狀況具有重要的理論和現實意義。陜北地區地理位置與生態環境特殊,對該地區的草地生態系統進行持續監測是了解生態環境的重要手段。陜北地區生態環境惡化引起了我國學者的高度關注,1990年馬乃喜等[4]分析了陜北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的惡化趨勢,并提出了相關對策;2006年楊慶實[5]從解決陜北黃土高原生態超載問題入手,提出了解決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問題的途徑;2007年周輝[6]對1997和2004年陜北地區28個縣(區)生態環境質量進行了綜合評價,結果表明:該地區生態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取得了明顯成效。筆者在對陜北地區2000、2005、2010年3期MODIS遙感影像進行解譯的基礎上,運用ARGIS數據分析平臺對2000~2010年陜北地區土地利用類型變化進行分析,研究了該時期陜北地區退化草地的時空特征,以期為該地區草地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提供科學依據。
1材料與方法
1.1研究區概況陜北地處黃土高原中部,地理坐標為34°49′~39°35′ N,107°10′~111°14′ E,屬于溫帶干旱半干旱大陸性季風氣候,春秋季干旱少雨,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干旱寒冷,年均氣溫7~12 ℃,無霜期140~180 d,年均降水量350~600 mm。該區域生態系統類型屬于暖溫性草原、荒漠、荒漠草原向森林草原的過渡地帶。陜北地區包括榆林市與延安市2個地級市以及所轄25個縣區,東隔黃河峽谷與晉西黃土高原相望,西以子午嶺與隴東黃土高原為界,南與關中盆地毗鄰,北接鄂爾多斯高原。
1.2數據來源該研究使用的遙感數據源是2000、2005年Landsat TM及2010年的HJ-1數據。為提高遙感解譯的精度,以陜北地區第2次土地調查數據、陜北地區植被覆蓋圖為參考,在大量野外調查的基礎上,采用30 m分辨率的遙感解譯數據。
1.3研究方法
1.3.1轉移概率矩陣。Markov模型是基于Markov過程理論形成的模擬事件發生概率的一種方法,具有“無后效性”的特點,常被生態學家用于模擬植被動態和土地利用/覆被格局變化[7]。為了定量分析研究區極度退化、重度退化、中度退化、輕度退化[5]草地之間相互轉化的關系,采用Markov模型將退化草地類別轉變為動態模擬。
1.3.2景觀格局指數。退化草地的景觀指數可以用來反映景觀格局的變化。根據景觀指數分類體系和指數之間的相關性,結合研究區的實際情況,主要從等級類型景觀和整體景觀2個角度出發[8],選擇Shannon多樣性指數(SHDI)、香農均勻性指標(SIEI)、面積周長分維比(PAFRAC)、破碎化指數(LFI)4個景觀指數反映陜北地區草地退化的景觀格局變化。
1.3.3生態系統類型面積變化率計算。主要用于定量分析研究區在一定時間范圍內某種生態系統類型的面積變化情況,評價研究區各類生態系統之間相互轉化的速率。
Ev=(EUb-EUa)/EUa×100%
式中,Ev為研究區某一時間段生態系統變化率,EUb為研究某一時段末生態系統的面積,EUa為研究某一時段初生態系統的面積。
2結果與分析
2.1退化草地現狀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為主要地表覆蓋類型,占陜北地區總面積的53.84%,林地面積占21.61%,耕地面積占20.21%,城鎮及工礦用地、水域、交通用地等占4.34%。從圖1可見,未退化草地主要分布于榆林地域東部和南部,總面積為5 044.81 km2,占陜北地區總面積的6.31%,占該地區草地面積的11.72%,草地狀況較差。退化草地總面積為38 005.77 km2,占該地區草地總面積的88.28%,其中,極度退化草地面積為12 503.85 km2,占陜北地區總面積的15.63%,主要分布于榆林地區西北部和延安地區大部分區域;重度退化草地面積為16 229.63 km2,占陜北地區總面積的20.29%;中度退化草地面積為5 109.07 km2,占陜北地區總面積的6.39%;輕度退化草地面積為4 163.22 km2,占陜北地區總面積的5.21%。

圖1 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地理空間分布Fig.1 The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Province
2.2退化草地數量特征2000~2010年陜北地區各類草地面積變化較為明顯,與2000年相比,2010年極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25 999.24 km2,變化率高達-207.94%;重度退化面積增加了14 534.04 km2,變化率為89.55%;中度退化面積增加了4 924.21 km2,變化率為96.38%;輕度退化面積增加了4 114.92 km2,變化率為98.84%;未退化面積增加了5 041.01 km2,變化率為99.92%。從面積變化來看,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質量較2000年有較為明顯的改善,有由極度草地退化向重度、中度、輕度改善的趨勢,同時未退化草地面積增加,這說明陜北地區草地退化存在由中輕度草地退化向未退化草地演替的趨勢。整體來看,2000~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向著改善的方向發展。
從圖2可見,陜北地區在2000~2005、2005~2010年2個時間段草地變化差異明顯。在2000~2005年極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14 693.37 km2,未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793.79 km2,重度、中度與輕度草地退化面積均有所增加,這說明2000~2005年陜北地區草地生態系統有著從極度退化向重度、中度草地退化演替,中度、輕度草地退化狀態向未退化演替的趨勢。2005~2010年極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11 306.56 km2,重度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2 884.52 km2,中度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1 909.94 km2,輕度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2 607.25 km2,未退化草地面積增加了4 247.21 km2,這說明2005~2010年草地生態系統演替呈良性態勢,在這一時間段有極度退化草地向重度、中度轉化的趨勢,未退化草地面積增加幅度較大,草地生態系統改良趨勢明顯。
2.3退化草地類型轉化特征利用概率轉移矩陣計算2000~2010年陜北地區各類退化草地之間的轉化面積,以面積為依據,分析草地生態系統的演替變化趨勢。由表1可知,2000~2010年陜北地區各類退化草地變化明顯的是極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其中極度退化草地轉化為重度、中度、輕度、未退化草地的面積總計為25 352.27 km2,由其他類型轉化為極度退化草地的面積僅為18.76 km2,11年間陜北地區極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25 333.51 km2;重度退化草地轉化為中度、輕度、未退化草地總面積為1 183.66 km2,由未退化、輕度、重度轉化為中度退化草地的面積為9.08 km2,重度退化草地轉化為極度的面積為17.96 km2,11年間陜北地區重度退化草地面積減少了1 156.62 km2。中度、輕度及未退化草地面積變化很小,總體來看,陜北地區在11年間草地生態系統向著改善的趨勢發展。
由表2可知,2000~2005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類型轉化主要集中在極度退化草地與其他退化草地類型的相互轉化,其他退化草地類型之間的轉化面積較小。極度退化草地轉化為重度、中度、輕度、未退化草地總面積為15 385.18 km2,其他退化草地類型轉化為極度退化草地面積為10.61 km2。整體來看,退化草地向著改善的趨勢發展。
由表3可知,2005~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轉化類型主要集中在極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其他退化草地類型之間轉化面積較小。極重度退化草地轉化為重度、中度、輕度、未退化草地總面積為11 064.85 km2,其他退化草地類型轉化為極重度的面積為283.08 km2;重度退化草地轉化為中度、輕度、未退化的總面積為6 921.01 km2,其他退化草地類型轉化為

圖2 2000~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變化情況Fig.2 The main variation of degraded grassland in northern Shaanxi during 2000-2010

km2

表2 2000~2005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類型轉換面積

表3 2005~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類型轉換面積
重度退化草地面積為9 822.07 km2。整體來看,2005~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向改良趨勢發展。
2.4退化草地景觀格局變化特征SHDI指數反映景觀異質性,對景觀中各斑塊類型非均衡分布較為敏感,即強調稀有斑塊類型對信息的貢獻。由表4可知,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的SHDI最高,說明2010年陜北地區退化草地的景觀異質性較2000、2005年高,但差異較小。SIEI指標反映各斑塊在面積上分布的不均勻程度。由表4可知,2000年較2005年的SIEI略大,2005年較2010年的SIEI略大,但變化幅度較小,這說明2005~2010年陜北地區未出現明顯的草地退化與改善。PAFRAC指數反映了不同景觀尺度形狀的復雜程度[9]。由表4可知2000~2010年陜北地區的PAFRAC幾乎無變化,說明陜北地區斑塊的形狀變化相當微弱。LFI指數反映景觀被分割的破碎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為因素對景觀格局的擾動情況。由表4可知2000~2010年陜北地區景觀的破碎化程度變化很小,說明景觀結構均質、連續性良好,生物多樣性較為穩定。
表42000~2010年陜北地區景觀格局指數變化
Table 4The change of landscape pattern index in northern Shaanxi during 2000-2010

年份Year景觀格局指數LandscapepatternindexPAFRACSHDISIEILFI20001.49631.28451.39760.012720051.44711.07851.25000.013020101.46391.45700.90530.0147
3結論與討論
(1)該研究表明,2000~2010年陜北地區草地退化呈現改善趨勢,且2005~2010年的改良程度較2000~2005大,整體來看,陜北地區退化草地生態系統呈良性演替過程。不同時間段內該地區生態系統的景觀格局較為穩定。
(2)該研究在RS與ARGIS平臺上建立各種數學模型,為從定性研究到定量研究草地退化奠定了理論基礎,但是由于采用遙感技術對研究區草地類型進行識別,常會因為分辨率問題產生退化草地識別的誤差。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應結合當地的氣象信息及大量勘察數據,對遙感數據進行精準度矯正。同時近幾年來隨著3S技術的發展,基于3S技術開發的草地動態監測系統為管理部門提供了快速、準確、經濟的草地動態監測技術,也為科學評價與宏觀監測草地退化提供了新的途徑,草地動態系統的開發與建設將是未來草地退化新的研究方向。
參考文獻
[1] 任海,張倩媚,彭少麟.內陸水體退化生態系統的恢復[J].熱帶地理,2003(1):22-25,29.
[2] 劉文超,顏長珍,秦元偉,等.近20a陜北地區耕地變化及其對農田生產力的影響[J].自然資源學報,2013(8):1373-1382.
[3] 白建軍,白江濤,王磊.2000~2010年陜北地區植被NDVI時空變化及其與區域氣候的關系[J].地理科學,2014(7):882-888.
[4] 馬乃喜,劉興昌,貢瑛.陜北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的變化趨勢與對策[J].西北大學學報,1990,20(1):79-87.
[5] 楊慶實.陜北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環境問題及對策研究[J].聊城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19(3):69-71.
[6] 周輝.陜北地區生態環境質量評價[J].陜西氣象,2007(6):34-37.
[7] 鄭青華,羅格平,朱磊,等.基于CA_Markov模型的伊犁河三角洲景觀格局預測[J].應用生態學報,2010(4):873-882.
[8] 駱成鳳,許長軍,游浩妍,等.2000—2010年青海湖流域草地退化狀況時空分析[J].生態學報,2013(14):4450-4459.
[9] 宋富強,邢開雄,劉陽,等.基于MODIS/NDVI的陜北地區植被動態監測與評價[J].生態學報,2011(2):354-363.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during 2000-2010
SONG Hui, LIU Kang*, GU Chao
(College of Urban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 Northwest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27)
Abstract[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study ecosystem health status in northern Shaanxi, an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of the grassland ecosystem. [Method] On the basis of remote sensing interpretation of grassland ecosystem variation status in northern Shaanxi during 2000-2010, using GIS technology,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was analyzed by using dynamic degree, transfer index, landscape index. [Result] The status of grassland ecosystem in northern Shaanxi in 2010 was relatively poor, total area of grassland degradation was 38 005.77 km2, accounting for 88.28%. During 2000-2005, extreme degradation area was decreased 14 693.37 km2, non degradation area was increased 793.79 km2; during 2005-2010, extreme degradation area was decreased 11 306.56 km2, non degradation area was increased 4 247.21 km2. [Conclusion] From 2000-2010, ecosystem in northern Shaanxi was improved, but the situation of system in 2010 was still poor. So we should increase ecological restoration and protection in northern Shaanxi, construct grassland ecosystem with stable structure and healthy functions.
Key wordsGrassland degradation; Temporal and spatial variation; Transfer matrix; Landscape pattern index;Northern Shaanxi region
作者簡介宋輝(1978- ),男,河南孟州人,碩士,從事環境生態研究。*通訊作者,教授,碩士,博士生導師,從事生態評價與規劃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4
中圖分類號S 18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06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