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蓉,薛甜甜
(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境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
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
潘 蓉,薛甜甜
(寶雞文理學院地理與環境學院,陜西寶雞 721013)
摘要在概述紅河谷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的基礎上,運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資源的質量進行綜合評價,采用SWOT分析法對公園旅游資源的開發建設條件進行分析,得知旅游資源自身的吸引力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提出了森林公園旅游資源的開發原則和項目設計,并對森林公園觀光游覽區的開發建設提出了相關建議。
關鍵詞紅河谷;森林公園;山岳溝谷型;休閑度假
旅游資源是旅游開發的基礎和前提,旅游資源評價作為旅游資源開發利用前提的必要工作環節,對提高旅游規劃針對性和旅游資源開發科學性,實現區域旅游業的合理開發和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1]。山地旅游資源集美學觀賞價值、歷史文化價值、科學研究價值和經濟價值于一身,是我國旅游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2]。
紅河谷森林公園是國家AAA級旅游景區,位于秦嶺中段的陜西省寶雞市眉縣營頭鎮境內,太白山主峰北麓,公園總規劃面積2 314 hm2,距離省會西安市120 km,寶雞市60 km。公園始建于1998年,目前接待游客30萬人,是以山岳溝谷森林景觀為主的避暑、登山和休閑度假型森林公園。紅河谷森林公園有五大景區,分別是:從公園入口處到6 km處的紅河谷度假區為十里峽景區,度假村向西進入原始森林探險區,度假村到下板寺為四嘴山景區,進入蟠龍灣的2 400 m為蟠龍灣景區,下板寺以上為文公廟景區。1992年國務院正式批準試辦國家旅游度假區,我國學者于1993年開始對旅游度假區的研究。隨著旅游度假區的發展,其中存在的問題不斷暴露,很多學者開始對度假區發展的現狀、存在問題及對策進行研究。劉峰提出在國內旅游景區內采用旅游系統規劃,即以旅游系統為研究對象,研究旅游景區的結構和市場結構的關系,從而制定全面的旅游發展戰略和細則,使得旅游系統正常運作。劉濱宜創立了三元論和 AVC 理論,提出景區的旅游規劃要以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為核心來規劃。旅游規劃要以吸引力、生命力和承載力為核心來規劃是中國現代旅游規劃觀。中國對于旅游度假區的研究起步較晚。對于山地旅游度假區的規劃設計研究也比較晚。從查閱資料和實地調研結果來看,陜西省依托自然環境的旅游度假項目開發不到位,缺乏統一規劃,對于紅河谷的研究比較少,這一問題直接影響到紅河谷旅游經濟增長和后續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筆者主要采用文獻研究法、實地調查法、案例分析法等,對紅河谷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狀況進行分析。對紅河谷森林資源進行定性和定量評價,并根據紅河谷旅游資源的評價結果、開發原則和現狀,對紅河谷森林公園提出開發建議,為改善紅河谷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增加旅游收入提供借鑒。
1紅河谷森林公園旅游資源
公園已開發景區4個,景點共80多處。公園具有秦嶺北麓典型的地貌特征,園內山勢高險,景觀多變。公園內山脈屬于南北走向,溝谷密布。公園高山區山勢平坦開闊,清晰可見第四紀冰川的遺址,中山區山勢陡峭。
公園可以觀賞太白八景的“紅河丹崖”、“斗母奇峰”、“平安云海”和“太白積雪”勝景。四嘴山海拔從1 300 m突升到2 600 m,高峰險峻。“黑熊望月”、“金魚觀天”、“虎頭石”、“石人山”、“太公石船”、“神龜寶蛋”等自然景觀引人入勝。公園內依山傍水的自然風光與傳統的民俗文化和佛教、道教的古跡相結合,使得紅河谷森林公園具有較高的生態、科研、歷史、文化、藝術觀賞價值。
2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旅游資源評價
旅游資源的評價是科學開發和利用旅游資源的前提條件[3]。對陜西省眉縣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的評價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其進行綜合性評價。
2.1旅游資源定性評價 紅河谷森林公園是一個以度假、避暑和登山等多項旅游觀光活動為主題,結合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山水風光的森林生態環境及佛教、道教古跡為一體的自然和人文相結合的旅游勝地,其中宗教文化古跡由靜林寺、顯洞寺、玉皇閣、觀音崖等組成。紅河谷是處于秦嶺主峰北麓、太白山自然保護區內的峽谷之中的,集地利之優、交通之便和魅力的雄山秀水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公園是山岳型森林生態旅游景區。由于秦嶺山脈獨特的地理位置,海拔落差大,從公園入口的海拔800 m到3 666.6 m,森林植被豐富,垂直帶譜分異明顯,空氣中的負氧離子豐富,被游客稱為“野生動植物園”和“生物的基因庫”。園內的景色獨特,有姜子牙的太白石船、群仙聚首、雙洞水簾、凌云棧道;有穿林涉水的蟠龍灣;有從天而降垂直落差將近90 m、幅寬20 m的斗姆瀑布,被譽為三秦第一瀑。
2.1.1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紅河谷森林公園內山巒疊嶂,河水清澈,空氣清新,風景獨特。例如云海、拔仙臺、冰川遺跡、斗姆瀑布等優美的風光。紅河谷不僅風景優美,還有著厚重的歷史文化。紅河谷名字的由來還有一段古老神話和美麗的傳說。紅河谷中蟠龍灣在《北斗稱》:王妃斗姆藉此祥瑞之地為國王化生了9個龍子,九王子盤曲伏于彎道,史稱蟠龍灣。又傳聞宋太祖趙匡胤在執掌朝政之前窮困潦倒,到蟠龍灣觀景時誠信禮拜,后來時來運轉,黃袍加身,登基稱帝。后世稱蟠龍灣為吉祥福澤之地。
2.1.2科學價值。紅河谷的真正成因是地殼運動,特別是喜馬拉雅運動及第四紀冰川活動,形成了這條大裂谷。河底的石頭由紅色的片麻巖組成,水流沖刷幾千萬年,看似紅色,故稱紅河谷。中國大陸東部的第一高峰太白山最高頂拔仙臺海拔是3 767.2 m。在拔仙臺可以實地考察第四季冰川遺址。
公園內海拔在900~3 666.6 m,園內森林植被茂密,覆蓋率達91.7%以上,垂直分布明顯,動植物種類繁多。據調查統計,植物1 900多種,其中種子植物1 500多種,苔蘚植物300多種;動物300多種,鳥類230多種,森林昆蟲1 400多種。國家級珍稀保護物種30多種,被譽為“動植物基因庫”,是觀賞美景、科學考察和科普教學的理想基地。
2.1.3環境價值。 公園內原生植被保存比較好,森林覆蓋率高,環境優美。空氣中負氧離子豐富,空氣清新,空氣中細菌含量低,河流清澈見底,是有益于人類生活的良好生態環境。位于公園腹地的綜合旅游度假區共有旅游度假山莊10多家,接待床位達到2 500余張,可容納1 000多人同時就餐的餐廳有8處。凱撒宮具有大中小各種設施完善的會議廳,擁有優越的現代化服務設施。蒼茫林海中的別墅依山傍水、古樸恬靜。
2.1.4組合狀況。森林公園內分布著多種多樣的旅游資源,并且資源分布有序。高山流水的絕佳風景使得山水結合,動靜相宜。佛道古跡較多,人文、自然風光互相搭配,為旅游者呈現出良好的資源組合狀態。公園與佛門圣地法門寺、太白山國家森林公園、周原故里周公廟、姜子牙釣魚臺等旅游景點相連。
2.2旅游資源定量評價
2.2.1評價方法。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檢驗檢疫總局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18972—2003),按照旅游資源評價的總體要求和評價體系,對紅河谷國家森林旅游資源進行評定。
旅游資源評價的總體要求是:①對旅游資源單體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的旅游資源分類體系進行評價;②按照標準,采用打分評價方法;③評價主要由調查組完成。評價的標準賦分的依據是“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旅游資源共有因子綜合評價系統包括“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兩個層次。評價項目為“旅游資源要素評價”、“資源影響力”、“附加值”。其中,“資源要素價值”項目包括“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5項評價因子。“資源影響力”項目中包含“知名度和影響力”、“適游期或使用范圍”兩項評價因子。“附加值”含“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1項評價因子。
計分方法的基本分值有以下3個方面:①評價項目和評價因子用分值表示。資源要素價值和資源影響力總分值為100分,其中“資源要素價值”的評價項目總分85分,5個評價因子是“觀賞游憩使用價值”、“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珍稀奇特程度”、“規模、豐度與幾率”、“完整性”,其分值分別是30、25、15、10、5分。②資源影響力的項目評價總分是15分,其中,“知名度和影響力”10分,“適游期和適游范圍”5分。③“附加值”中的“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的分值可以是正值,也可以是負值。
每一個評價因子分為4個檔次,每個檔次的因子分值值域相應分為4個檔次。
旅游資源單體評價總分從高級到低級分為5級(表1),五級、四級、三級旅游資源統稱為“優良級旅游資源”;二級、一級旅游資源被稱為“普通級旅游資源”[4]。

表1 旅游資源單體評價等級劃分
2.2.2評價結果。根據該評價方法,采用專家打分法為公園旅游資源進行打分。為了確保評價結果的可信度,在打分之前,成立了紅河谷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小組,并分別在2015年5月2~4日和2015年6月20~22日進行了兩次實地考察。兩次考察都進行了打分,經過統計和求取平均值得出紅河谷的得分是54.3分,屬于普通級旅游資源的二級旅游資源,具有資源價值和旅游價值,資源開發潛力較大,可以進行科學、合理的開發利用。
2.3森林公園開發建設條件評價對于森林公園開發建設條件評價采用國際上通用的SWOT[5](優勢、劣勢、機遇、威脅)分析法對其進行綜合分析和評價。紅河谷森林公園的優勢是森林面積廣大,適游期長;動植物種類繁多,旅游資源豐富;園內景點眾多、景色獨特,公園腹地擁有旅游度假區,現代化服務設施一應俱全;位置優越,可達性較好。紅河谷森林公園的劣勢是公園的市場化程度不高,園內交通條件較差,建設資金短缺,在資源和產品開發建設方面缺乏統一管理。紅河谷森林公園面臨的機遇是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速度很快,人們回歸自然的欲望不斷高漲。經濟飛速增長,企業結構調整,旅游業的發展越來越傾向于商業化。這些都為未來的森林旅游資源開發提供了廣闊的市場前景。紅河谷森林公司面臨的威脅是附近相似的森林公園對紅河谷形成激烈的競爭,現有的旅游資源開發缺乏科學性和統一管理,景區內電瓶車數量少,不能滿足游客需求,私家車可以進入景區,對景區資源造成破壞,環境污染問題隨之出現。
3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開發
3.1開發原則公園開發是以養林、綜合利用、永續利用為開發原則。可持續發展的原理和方法將旅游者的旅游活動和環境特征有機結合起來,形成空間結構上的合理布局。在資源開發方面應堅持市場導向原則和相關產業共同開發原則。市場導向原則是以旅游供需關系和市場導向為核心,充分利用豐富的旅游優勢,組合包裝成多元化的旅游產品。相關產業共同開發原則是要使相關產業齊頭并進,協調發展,形成完善的森林公園旅游結構[4]。
3.2開發項目設計紅河谷森林公園的旅游資源開發以山岳溝谷森林景觀為特色,生態休閑型突出。根據自身的資源和環境優勢,以山水旅游為中心,以休閑旅游資源開發為品牌,并且以佛教、道教的宗教旅游為文化內涵,打造一個集避暑、登山、觀光旅游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型森林公園。
3.3開發建議
3.3.1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游客的接待能力。紅河谷國家森林公園的旅游發展必然依靠配套的基礎設施,但是住宿的價格太貴,加之門票有效期只有一天,導致大部分游客只在景區停留一天,并且只觀賞主要的景點。游客在景點里的消費少,導致景點開發不足。應該加強紅河谷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接待能力,增加游客數量。增加門票的有效期為兩天或者三天,延長游客在景點的停留時間,提高景區收入,加大景區的開發力度。
3.3.2改善景點的交通條件。交通狀況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游客的切身利益。為改善紅河谷的交通狀況,應提高現有的路面等級和開設旅游車次。目前,紅河谷周邊的西安、寶雞、咸陽沒有直接到達紅河谷森林公園的班車,游客坐班車時需要轉乘公交。只有運營的私家車直達紅河谷,游客的人身、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應該開通直達紅河谷的班車和拓展旅游季節的汽車直達率。
紅河谷森林公園內的交通主要是電瓶觀光車,但是只有6輛觀光車,特別是周末和旅游旺季,觀光車無法滿足游客的需要。而且,觀光車在公園入口到度假村沿途不停車,游客無法觀賞沿途的風景。建議應該在景點內設置公交車,可以無人售票車,游客自行投幣,也可以買全程的公交車票或卡,游客上車檢票或打卡,方便游客在公園內游玩,并多方集資,解決旅游資源開發的資金問題。
3.3.3制定營銷策略,打造知名品牌。紅河谷營銷策略可以把紅河谷的資源、產品、品牌進行一體化網絡運營宣傳,利用BOC模式[6],銷售自己的產品和服務,建立自己的品牌戰略[7]。旅游品牌的建立有助于旅游產品的銷售,也有助于企業保持競爭優勢。知名品牌代表了產品一定的質量和性能,可吸引潛在旅游者并占領市場。品牌一旦形成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企業就可以利用品牌優勢來進一步擴大市場,從而降低營銷費用[1]。
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從旅游資源特色和紅河谷五大景區出發,打造旅游精品,塑造旅游品牌[5]。藍天、碧水、綠地、青山和空氣清新是紅河谷生態環境的直觀體現,其旅游產品可以打造為集避暑、登山、觀光旅游為一體的休閑度假型旅游景區。可以讓游客遠離城市的喧囂,感受度假村溫馨的暖流,領略紅河谷春的氣息、夏的涼爽、秋的五彩繽紛、冬的銀裝素裹。為提高紅河谷旅游的知名度,還必須加大旅游宣傳的力度,建立政府主管部門共同參與制和實行促銷策略,實現區域之間的共同發展與開展促銷活動,共同分享游客,從而大力提高旅游業發展的社會和經濟效益[8]。
3.3.4建立健全管理體系。建立健全有效的管理體系,制定與之相關的管理條例,對紅河谷旅游資源的安全管理、經營模式、環境衛生等進行監督和規范,引導紅河谷旅游業走向規范化。政府職能部門要加強經營者的管理,建立規章制度,規范其經營行為。
4總結
通過對紅河谷旅游資源的定性和定量評價,可以得出,在紅河谷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中,資源自身的吸引力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旅游資源的影響因素中,重要的影響因素還有觀賞價值、交通條件、參與價值、休閑娛樂、政府政策等。因此,在紅河谷開發中應該對山岳溝谷型旅游形象進行合理定位,打造旅游品牌,在此基礎上結合紅河谷旅游資源的特點,突出紅河谷旅游的觀賞、參與、休閑娛樂價值;突出各景點旅游的交通通達度,突出相關景區和周邊景區的整體開發。
參考文獻
[1] 傅彬,馬維雄,康嫄潔.旅游資源評價研究述評[J].旅游縱覽,2013(8):47-48.
[2] 夏小江.山地旅游產品開發研究[D].成都:成都理工大學,2007.
[3] 楊振之.旅游資源開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
[4] 吳殿廷,王欣,耿建忠.旅游開發與規劃[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5] 張運來,那守海,張杰.烏龍國家森林公園生態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J].東北林業大學學報,2002(1):51-53.
[6] 黃震方.海濱生態旅游地的開發模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02.
[7] 董小敏.鄭州市惠濟區“農家樂”旅游發展研究[J].旅游縱覽,2013(8):46-47.
[8] 蔣芳華,甘巧林.基于AHP的旅游資源評價與開發構想研究:以河源市新回龍鎮為例[J].資源與產業,2007(5):31-36.
Evalu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ourism Resources of Red River Valley National Forest Park
PAN Rong, XUE Tian-tian
(College of Geography and Environment, Baoji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 Baoji, Shaanxi 721013)
AbstractTourism resources of Red River Valley National Forest Park were summarized. Resource quality was comprehensively evaluated by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method. SWOT analysis was used to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conditions of the park tourism resources.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ttraction of tourism resource its own was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ing factor. The development principle and project design of the tourism resources of forest park were pointed out. And suggestions were put forward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construction of sightseeing area of the forest park.
Key wordsRed River Valley; Forest park; Mountain valleys; Leisure vacation
基金項目陜西省重點實驗室項目(202310124)。
作者簡介潘蓉(1990- ),女,陜西咸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區域發展與城鄉規劃。
收稿日期2016-03-16
中圖分類號S 759.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19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