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寧, 馬城楠, 劉 姍, 呂翊菲, 代雅文, 董瀟雨
(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江蘇常州 213022)
?
基于社會網絡的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影響因素分析
韋 寧, 馬城楠, 劉 姍, 呂翊菲, 代雅文, 董瀟雨
(河海大學企業管理學院,江蘇常州 213022)
摘要大學生創新能力培養始終是教育的難點與重點。雙創教育已經成為中國高校的教學重點之一。研究當代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機制,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績效。為了分析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筆者通過檢索相關文獻和資料,從社會網絡環境和網絡中心性兩個因素出發,在社會網絡的框架下探討了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影響因素。認為大學生應該懂得如何利用社會網絡來提高自己的創新績效,構建有效的社會網絡,以輔助科技創新活動。
關鍵詞大學生科技創新;社會網絡;創新績效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1]。經濟要轉型發展,離不開高質量的創新人才儲備。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指以學生個體學習興趣為導向,創新型科技課題為載體,將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指導相結合來解決以實際困難和社會問題為切入點的科研實踐活動。它既是一種創新活動,也是一種學術活動,更是國家創新體系中必不可少的一環[2]。與其他活動相比,科技創新活動往往體現了未來的市場需求、社會創新以及大學生本身知識和能力的應用與提升[3]。但是由于創新績效上的差異,并不是每一個有想法的人或是團隊都能收獲到預期的結果。所以,探討大學生參與科技創新活動的影響因素,分析其作用機理,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科技創新績效[4]。與以往主要從中觀層面探討大學生科技創新影響因素的角度不同,筆者從社會網絡的角度分析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通過檢索相關文獻和資料,在社會網絡的框架下探討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因素。
1社會網絡理論
社會是相互聯系的,處在網絡中的人們在開放和互動中保持一種若有若無的瑣碎聯系。這種對社會互動的恰當描述使得“社會網絡”應運而生。
一般來說,社會網絡是指社會行動者及行動者之間關系的集合,即社會網絡是由多個點(社會行動者)和各點之間的連線(行動者之間的關系)組成的集合[4]。當下,社會網絡分析方法也以其全新的社會科學研究范式為一部分研究者所鐘愛。通過社會網絡這個新穎的分析視角,人與人之間的若有若無的瑣碎聯系能夠以一種較為清楚的狀態呈現出來,以便研究者勘測、分析。 企業將社會網絡作為一種特殊資源配置手段,對企業創新績效提升,尤其是對新創企業的創新成長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5]。這一理論同樣適用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參與者,因為大學生通常在創新活動中借助社會網絡來提升自己和團隊的創新績效。很顯然,一個有效的、適宜的社會網絡對于提升創新績效是非常有益的,但這樣的社會網絡具有一定的稀缺性。
2相關因素對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的影響
結合相關文獻資料,該研究將從外部影響因素——社會網絡環境以及內部影響因素——網絡中心性兩個因素對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進行分析,研究概念模型如圖1所示。

圖1 大學生科技創新績效概念模型Fig.1 The conceptual model of college students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2.1外部影響因素——社會網絡環境任何事物的發展都必須適應環境,創新也不例外,它不僅要適應于有形的社會大環境,也要適應于無形的社會網絡環境。上文說過,社會網絡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是相當有益的,而今,大學生的創新來源主要是兩條路徑:一是現有學者創新項目的拓展或延伸,二是自身基于現實問題的理解。就第1種情況而言,可能原先已經形成了相應的社會網絡環境,但是在延伸和拓展的基礎上,原先的環境難免有些力不從心,真正符合自己要求的更是鳳毛麟角。而第2種情況下的環境往往需要憑借自身的努力去發掘、創建,更加凸顯出大學生科技創新所需社會網絡的稀缺性[6]。由于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新穎獨到,使得創新活動的開展必須與一定的外部資源供應者及相關知識、專業人員保持一種經常性的密切聯系。所以,大學生參與者與關鍵資源的提供者保持良好的關系以及其獲取網絡資源的能力都成為創新項目生存的關鍵,而這點往往被大多數人忽視。其一,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往往重短期效應,輕長期發展;其二,哲學思維下的主觀能動性更讓大學生重視自身與團隊的能力。基于這種思維模式,創新社會網絡也就更為稀缺。因此,尋找適宜的社會網絡環境或是努力構建社會網絡對于提升創新績效是非常有必要的。如今,創新并非一件易事,主要源于創新的風險性和適宜的社會網絡環境的稀缺,所以對于一些規避風險的大學生而言,順應現有的社會網絡環境終究是比較有保障的。首先,社會網絡環境下信息的傳播具有較強的擴散效應[7],這使得大學生創新團隊在資源、信息等方面有了一定的保障,能夠緩解科技創新團隊資源的內部約束。其次,在知識互補性的交流中能夠發現科技創新存在的不足,以便及時解決,提高團隊創新績效。相比在資源無處可取,前路一片茫然的狀態下惶惶不可終日,順應社會網絡環境相對而言事半功倍,于創新績效的提升大大有益。當然,努力創建適應團隊需要的社會網絡并不是獨立于當下的社會網絡環境,它也需要順應環境。各領域并非保持著平行的關系,而是在交錯重疊中發展。
2.2內部影響因素——網絡中心性中心性是社會網絡分析的研究重點之一,刻畫的是單個行動者在網絡中所處的核心位置,用來作為對行動者權力衡量的量化指標。一個行動者如果處于許多交往路徑上,則可以認為此人的網絡中心性較高,因為他可以通過控制信息的傳遞而影響處于同一網絡的其他行動者[4]。在社會網絡中,一項最基本任務是需要鑒定一群人中哪些人比其他人更具有影響力,幫助研究人員分析和理解扮演者在網絡中擔當的角色,這說的就是“中心性”。社會資本理論中提及,個體在組織中交往的關系越多,越可能接觸到更多的信息或知識。而且處于中心位置的個體,由于在組織中擁有大量的聯系而產生更多的影響,因此,他們比非中心成員更可能接受到更多的信息、知識等資源。
對大學生社會網絡與創新績效的作用機理進行研究,有助于大學生認識到社會資本的作用[8],而將社會資本理論應用到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上也是非常適宜的。這種創新活動往往是由一個團隊組成的,團隊中的每個成員相輔相成。就企業而言,在集群網絡中,一個企業處于網絡中心的位置,往往是集群中的核心企業,在集群中扮演著領袖的角色,能夠較好地協調集群企業之間的關系[9]。同樣,在一個團隊中,有一個處于網絡核心的負責人或是成員,才能讓整個團隊有備無患。畢竟具備較強的網絡中心性有利于組織學習和創新,能夠獲取數量和質量兼優的資源。
中心性有以下幾個類別,即點度中心性、中間中心性和整體中心性。
2.2.1點度中心性。在社會網絡中,一個行動者與其他很多行動者有直接聯系,該行動者就處在中心地位。即人脈越廣,節點的重要性更為顯著。就大學生而言,參加一些科技創新活動往往需要一個志同道合的團隊。試想,如果能與這些人建立一定的聯系,那么真正需要他們時,團隊的組建周期就會大大縮短而無需耗費更大的精力,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創新績效。
2.2.2中間中心性。如果一個行動者處在許多交往網絡的路徑上,可以認為此人處于重要地位,因為他具有控制和中介作用。這是點度中心性的進一步延伸。點度中心性側重在行動者的人脈的廣博與否,即在社會網絡中,自身是否處在一個節點的位置。而中間中心性則強調是否處在一個聯系范圍更廣而且社會網絡更為密集的節點上。若行動者恰好處在該點上,則可認為行動者的中間中心性較高。同樣,這也適用于大學生的科技創新活動。術業有專攻,在活動進程中,往往需要不同專業領域的人來輔助完成相應的活動內容。若團隊中的成員處在中間中心性較強的節點上,那么臨時尋找外援來輔助完成團隊中成員不能完成的工作,對于整個團隊的創新績效大大有益。
2.2.3整體中心性。簡而言之,就是處于核心地位,在傳遞信息等過程中往往不受制于人,而且與各個節點之間的距離較短。這是中心性的最高層次,通俗地說就是節點中的節點,也就是網絡拓撲圖中最密集的那個節點。處在這個節點上的人起到的是對自身所處社會網絡環境的統馭作用。在這種背景下,汲取資源的周期將大大縮短,所獲資源的數量和質量也能得到相應的保證,科技創新活動進程中的創新績效也得到相應提升。而且多元化、異質性的資源往往會促進團隊成員與外部資源供應者之間的組織學習與探討,進而加強了這些資源的流動性。除此以外,團隊成員在多元化知識、信息的洗禮下,更容易發現創新過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問題,進而加以解決,讓創新進程處在較高水準上,以促進團隊創新績效的提高。但是這種高度一般很難達到,于大學生而言是有些可望不可即的,但這也應該是所有創新活動參與者應該努力的目標。這個節點對于獲取各種信息、資源而言十分便利,且整個團隊的創新進程處在一個高速的成長狀態上。
由此說來,網絡位置中心性與創新績效之間確實存在正比例關系,這種關系值得科技創新活動參與者去發展。
3結語
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為大學生提供了展示自我、挑戰自我的平臺,能夠提升大學生的實踐性和創新性,但并非所有創新活動的結果都十分完善,所以更要注重創新的可行性,在此基礎上更要注重創新績效的提升。畢竟,高水平的創新績效對創新活動的成功具有深遠意義。筆者在借鑒相關文獻的基礎上,從外部影響因素和內部影響因素對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的創新績效進行了探討。大學生不僅要參與科技創新活動以增強自身的實踐和創新能力,也要注重社會網絡的形成,更要懂得如何利用社會網絡來提高自己的創新績效。尤其是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它本身的社會網絡就比較稀缺,更要求尋找或是構建有效的社會網絡來輔助科技創新活動的進行。
參考文獻
[1] 習近平.關于《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的說明[J].當代貴州,2015(42):30-35.
[2] 左晶晶.大學生社會網絡對科技型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上海:復旦大學,2011.
[3] 鄒海貴.知識經濟條件下我國大學生科技創新活動研究[D].長沙:湖南大學,2002.
[4] 何曉聰.基于社會網絡的高校知識創新影響因素分析[J].考試周刊,2014(96):149-150.
[5] 吳俊杰.企業家社會網絡、雙元性創新與技術創新績效[D].杭州:浙江工商大學,2013.
[6] 左晶晶,謝晉宇.社會網絡結構與創業績效:基于270名科技型大學生創業者的問卷調查[J].研究與發展管理,2013(3):64-73.
[7] 胡吉明.社會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播機制[J].情報科學,2015(1):15-18,34.
[8] 周星.大學生社會網絡對創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D].上海:同濟大學,2008.
[9] 許登峰.基于社會網絡的集群企業創新機制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2010.
Analysis on Factors Influencing 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Based on Social Network
WEI Ning, MA Cheng-nan, LIU Shan et al
(Enterprise Management School, Hohai University, Changzhou, Jiangsu 213022)
Abstract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creative ability is always the difficulty and key point of education.Double innovation education has become one of the teaching focu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China.Research on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university students will help to improve the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performance of college students.In order to analyze influence factors, through reviewing relevant literature and data, starting from social network environment and network centrality, influence factors under the social network frame were discussed.It was thought that college students should know how to use social networks to improve their innovation performance, and construct effective social networks to suppor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ctivities.
Key wordsCollege students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Social network; Innovation performance
作者簡介韋寧(1994- ),女,山東淄博人,本科生,專業: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
收稿日期2016-03-03
中圖分類號S -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2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