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瑋,焦孟甦
(東北林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
供應鏈風險識別與評估研究綜述
陳 瑋,焦孟甦
(東北林業(yè)大學經(jīng)濟管理學院,黑龍江哈爾濱 150040)
摘要對供應鏈風險識別和評估兩方面的研究進行了綜述。首先,分析了供應鏈風險的來源,并歸類識別供應鏈風險因素;其次,從兩方面論述了風險評估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一是對構建評判等級的風險評估研究文獻的綜述;二是對研究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風險發(fā)生的后果文獻的綜述。最后,根據(jù)現(xiàn)有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探討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相關問題。
關鍵詞供應鏈風險管理;風險識別;風險評估
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快速的發(fā)展,供應鏈風險日益成為影響企業(yè)供應鏈管理的主要因素,抑制企業(yè)供應鏈穩(wěn)定發(fā)展。因此,如何快速有效地應對供應鏈風險成為企業(yè)日益關注的重點。供應鏈風險管理是從識別潛在風險開始,在對供應鏈上的風險有了具體的辨識后,管理者采取行動降低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最早給出的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內(nèi)容包括風險意識、風險辨析、風險評估、風險控制和效果反饋。隨著供應鏈風險管理研究的深入,學者們給出了供應鏈風險管理具體的研究框架,包括風險識別、風險控制、風險處理和風險監(jiān)控4個部分。其中,風險識別是供應鏈風險管理整體流程的起始點,供應鏈節(jié)點越多,風險來源越多,風險的形態(tài)越多樣,對風險進行深入的識別越重要。風險評估是供應鏈風險管理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準確的風險評估不僅可以使管理者在風險到來前做好事前控制的準備,還可以使管理者明確風險到來造成的損失,并采取一定的手段降低風險造成的危害。風險識別可以幫助風險評估建立有效的指標體系,使風險評估工作順利的進行。供應鏈風險評估是供應鏈風險識別的后續(xù)工作,只有將識別工作做完善了,才能準確地進行供應鏈風險評估工作。考慮到風險識別和評估工作的密切關系,筆者對供應鏈風險識別和評估的已有研究成果進行了綜述,并探討了這方面研究的進一步方向。
1 供應鏈風險識別
供應鏈風險識別是指對供應鏈所面臨的及潛在的風險加以判斷、歸類和鑒定性質(zhì)的過程[1]。風險的識別過程,最初要系統(tǒng)了解和歸類供應鏈上參與主體的組成和布局狀況;然后鑒別各主體所面臨的或潛在的風險因素,并判斷發(fā)生風險造成危害的可能性;最后歸納風險可能造成的危害情況。該研究圍繞供應鏈風險類型以及風險的誘因兩方面的內(nèi)容,對供應鏈風險識別展開綜述。
1.1供應鏈風險因素分類早期,Cranfield Management School[2]從風險的行為主體角度對供應鏈風險分為供應風險、需求風險、環(huán)境風險、制度風險、運作過程風險、預防計劃措施失敗風險6大因素。有學者依據(jù)風險的來源將供應鏈風險分為內(nèi)生風險和外部風險,前者主要包括道德風險、信息風險、合作關系風險和物流風險,后者包括政治風險、經(jīng)濟風險、法律風險等外部存在的干擾因素[3]。隨著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的深化,學者們在研究中不斷細化分險因素,并根據(jù)所研究的內(nèi)容提出了不同的分類因素,具體見表1[4-12]。
1.2供應鏈風險因素分析在供應鏈風險因素的基礎上研究供應鏈風險因素的成因,可以幫助管理者從根本上防范和控制供應鏈風險的產(chǎn)生。該研究借鑒上述提到的風險分類標準,繼續(xù)對一系列具體的風險因素及其影響因素進行進一步探討。Cranfield Management School[2]在2002年的學術報告中給出6大類風險類型后又給出了每一類具體風險的來源(表2)。Kamingsih等[13]提到了道德風險主要來源于合作企業(yè)缺乏誠信道德、供應鏈系統(tǒng)缺乏監(jiān)督和懲罰機制等引起上下游企業(yè)遭受損失的風險。雷翔虎[14]以信息經(jīng)濟學為基礎研究節(jié)點企業(yè)間的道德分險,以矩陣的形式來表示供應商與買家的4種關系,進一步說明供應鏈中產(chǎn)生供應商道德風險的根本原因,并且提出具體措施以解決存在的供應商道德風險。Oke等[15]具體分析例如零售環(huán)節(jié)風險的來源有經(jīng)濟狀況不穩(wěn)定、銷售網(wǎng)絡不健全、定價不當、產(chǎn)品質(zhì)量風險等。彭小龍[16]在故障模式失效分析的影響下指出配送流程中遇到的風險因素包括配送資本資產(chǎn)管理不完善、配送規(guī)則不健全等造成交貨時間延長貨物丟失的風險。綜上,該研究將供應鏈風險分為環(huán)境風險、內(nèi)部風險、整體運行風險,并在此基礎上分析影響供應鏈風險的因素,具體見表3。
2供應鏈風險評估
供應鏈風險管理要評估供應鏈中存在的風險,更要評估供應鏈的可靠性。供應鏈風險評估不僅要評估供應鏈核心企業(yè)內(nèi)部的風險問題,還要評估供應鏈網(wǎng)絡中其他環(huán)節(jié)所產(chǎn)生的風險問題。

表1 基于風險來源的供應鏈風險因素分類

表2 供應鏈風險因素分類

表3 供應鏈風險影響因素
2.1基于風險評判等級的風險評估目前,學者們常用風險評估方法之一就是對供應鏈總風險水平做出一個等級評判或大小排序,來說明供應鏈的風險水平。例如,Pater采用打分的方法對跨國公司的供應鏈風險評估,并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供應鏈脆弱性和敏捷性的關系。后來學者Xiaojun Wang[17]、Faisal Aqlan[18]、吳繼貴等[19]也分別用改進的層次分析法和模糊綜合評價法等定性的方法對風險水平建立評判集后對供應鏈風險水平做出評判,如表5所示[17-23]。

表5 構建風險評判等級的風險評估
2.2基于風險概率的風險評估20世紀末,學者Williams、Hallikas等利用概率論的方法研究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和產(chǎn)生的后果,對供應鏈風險評估的研究提出了一個新的出發(fā)點。之后學者們紛紛將概率論及其外延應用于供應鏈風險評估中,產(chǎn)生了大量研究成果,例如,陳敬賢等[24]利用蒙特卡羅模型在市場需求波動風險的情景下,利用供應鏈系統(tǒng)庫存成本損失來度量市場需求波動風險的損失,建立了市場需求波動風險概率測度模型和風險損失度量模型,確定了市場需求波動風險概率和風險損失為需求的相關量。鄭小京[25]在量子概率的基礎上,分析各種風險發(fā)生的規(guī)律,確定供應鏈風險系統(tǒng)各個變量( 風險因素與風險事件)獨立發(fā)生的概率,以及直接相連的風險因素,或風險因素與風險事件同時發(fā)生的概率,據(jù)此確定出在前面風險因素狀態(tài)已知時下一個風險因素或風險事件發(fā)生的條件概率,以此分析出供應鏈風險事件之間存在的共同發(fā)生的可能性。最終得到的結論是:供應鏈風險是一個具有多源、多維、交叉等多種屬性的復雜系統(tǒng),其中,道德風險與牛鞭效應最容易發(fā)生,雙重邊際效應、資金鏈斷裂以及牛鞭效應的影響最大;若干種風險之間按照一個較高的概率發(fā)生著共振現(xiàn)象。上述學者們利用概率論的方法評估供應鏈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大小以及風險發(fā)生的后果,可以幫助管理者對風險的發(fā)生有事先的了解,讓管理者采取適當?shù)姆椒▽︼L險事先控制,降低風險發(fā)生的可能性或風險發(fā)生帶來的損失。
目前存在的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主要集中在風險的綜合評價技術方面,并且很多方法技術也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從系統(tǒng)的角度看,供應鏈是一個復雜系統(tǒng),這種復雜性體現(xiàn)在風險發(fā)生在時間和空間上隨機性,目前已有學者提出利用復雜網(wǎng)絡是解決該問題的有效工具之一。利用復雜網(wǎng)絡的方法可以獲得風險演化特征的分布規(guī)律,并通過積分估計風險的大小,因此這也是值得探討的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方向。
3結論
根據(jù)上述現(xiàn)有成果的研究總結,未來供應鏈風險管理問題的研究應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建立動態(tài)的風險預警機制。供應鏈是一個動態(tài)的、復雜的網(wǎng)絡系統(tǒng),目前對風險問題的研究多偏向于靜態(tài)的評估,所以根據(jù)條件的變化建立動態(tài)的風險預警體系會幫助企業(yè)及時有效的規(guī)避風險。第二,對于風險事后控制的研究。目前學者們對供應鏈風險管理的研究多是處于風險事前規(guī)避狀態(tài)的一種研究,而很少有學者對風險發(fā)生后控制風險發(fā)生強度或者避免風險轉移方面進行研究。由于風險的不可預見性,所以對風險發(fā)生后造成的損失及時控制也是至關重要的。第三,研究決策者的偏好對于供應鏈系統(tǒng)的性能和最優(yōu)決策的影響也是供應鏈風險管理的一個重要領域。
參考文獻
[1] 辛曉,王飛.企業(yè)供應鏈風險管理中的風險識別和控制[J].中國市場,2012(32):64-65.
[2] Cranfield management school supply chain vulnerability [R].Cranfield University,2002.
[3] 張靜.VMI模式下零售商主導型供應鏈風險評估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商業(yè)大學,2012.
[4] RAO S, GOLDSBY T J. Supply chain risks: A review and typolog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ogistics management,2009,20:356-365.
[5] 周剛,趙艷超.基于隸屬度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研究[J].標準科學,2013(10):80-83.
[6] BLOME C,SCHOENHERR T.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in financial crises—A multiple case-study approach[J].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 ,2011,134:43-57.
[7] CHAN F T S,KUMAR N.Global supplier development considering risk factors using fuzzy extended AHP-based approach [J].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7,35:417-431.
[8] 閆素芳.供應鏈管理的風險分析及評估[D].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09.
[9] 王新利.基于BP神經(jīng)網(wǎng)絡專家系統(tǒng)的供應鏈風險評價研究[J].中國流通經(jīng)濟,2010(6):27-30.
[10] SINGHAL P,AGARWAL G,MITTAL M L.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review,classificatio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J].Business science and applied management,2011,6(3):15-42.
[11] VILKO J P P,HALLIKAS J M.Risk assessment in multimodal supply chain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40(2):586-595.
[12] DEANE J K,RAGSDALE C T,RAKES T R,et al.Managing supply chain risk and disruption from IT security incidents[J].Oper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2009,2:4-12.
[13] KAMINGSIH P D,KAYIS H,KARA S.Risk identification in global manufacturing supply chain[C]//Proceeding international seminar on industrial engineering and management menara Peninsula.Jakarta,2007.
[14] 雷翔虎.供應鏈合作伙伴關系中的道德風險研究[J].改革與戰(zhàn)略,2007(6):52-54.
[15] OKE M,GOPALAKRISHNAN M.Managing disruptions in supply chain:A case study of a retail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09,118(1):168-174.
[16] 彭小龍.基于FMEA的供應鏈風險識別和評估[J].中國市場,2011(2):94-96,106.
[17] WANG X J,CHAN H K.A two-stage fuzzy-AHP model for risk assessment of implementing green initiatives in the fashion supply chai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2,135(2):595-606.
[18] AQLAN F,LAM S S.A fuzzy-based integrated framework for supply chain risk assessment[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on economics,2015,161:54-63.
[19] 吳繼貴,葉阿忠.FMCG供應鏈風險綜合評價研究:以中國乳制品供應鏈為例[J].科技管理研究,2014(22):43-49.
[20] 關艷萍.基于物元分析法的供應鏈風險評價[J].物流技術,2014(13):361-363,385.
[21] 耿殿明,劉佳翔.供應鏈風險的系統(tǒng)識別與評價模型研究[J].物流技術,2011(9):157-160.
[22] RAJESH R,RAVI V.Modeling enablers of supply chain risk mitigation in electronic supply chains:A grey-DEMATEL approach[J].Computers & industrial engineering,2015,87:126-139.
[23] 周剛,趙艷超.基于隸屬度的供應鏈風險評估模型研究[J].標準科學,2013(10):80-83.
[24] 陳敬賢,施國洪,程發(fā)新.基于蒙特卡羅模擬的供應鏈風險估計研究[J].數(shù)學的實踐與認識,2011(13):1-9.
[25] 鄭小京.供應鏈風險評估:一個貝葉斯:量子決策的推理網(wǎng)絡研究范式[J].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9-35.
Research Review of Supply Chain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Evaluation
CHEN Wei, JIAO Meng-su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
AbstractThe risk identification and assessment of supply chain were reviewed. Firstly, the source of the supply chain risk was analyzed. Secondly, the achievements of the existing risk assessment were discussed from two aspects. One was the review of risk assessment literatures which constructed evaluation grades. The other was the review of literatures which studied the possibility and consequence of risk.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existing research results, we further discussed the related issues of 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Key words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 Risk identification; Risk assessment
作者簡介陳瑋(1973- ),男,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從事企業(yè)管理、管理科學與工程研究。
收稿日期2016-03-15
中圖分類號S-9;C 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2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