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宋孝建, 姚志友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
基于期望理論的鄉村環境治理合作方略集搭建
——以江蘇省昆山市為例
宋孝建, 姚志友
(南京農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江蘇南京 210095)
摘要針對“中心—邊緣”理論構建的城鄉二元體制不斷被解構,鄉村環境治理問題日益嚴重的現狀,基于企業管理中的期望理論,延伸搭建在鄉村環境治理中政府、市場、社會三個主體的合作方略集,并以江蘇昆山市為例,對方略集進行融合性驗證,總結昆山市鄉村環境治理的先進經驗和推廣性意義,以期為相關地區環境治理提供借鑒。
關鍵詞鄉村環境治理;期望理論;合作方略集;昆山市
隨著經濟發展水平的快速增長,環境污染問題愈發嚴峻。尤其在工業社會的進程中,基于“中心—邊緣”打造的城鄉二元結構下,城市污染大部分向農村地區轉移,相對欠發達的農村地區承載了污染轉移的負面影響。有研究者認識到環境問題是一個整體性的、面源性的問題,而不是一個單區域的、點源性的問題,所以區域合作是應對良策;也有學者認為在“中心—邊緣”結構下,城市污染向農村的大量轉移是有違公平正義的,也是違背基礎人權原則的,所以首先在停止污染轉移基礎上,要著重加大鄉村環境治理的政策及資金傾斜,從而實現補償效果。已有研究基于新公共管理的“治理與善治”原則,提出了基層政府在環境治理中作為重要主體的責任性,從“善治”角度強調了基層政府在多主體中的橋梁作用,或者從多學科工具角度提出了鄉村環境治理的具體的方法,如稅收調控、科技治污等。
鄉村環境治理的主體主要為政府、民眾、企業、非政府組織(NGO)。絕大部分研究者都明晰“多中心治理”的優點,也多從“合作治理” “協同治理”等方面給鄉村環境問題開出了“藥方”。但是在實地的調研和走訪中,筆者發現在我國廣大鄉村地域,基層政府往往在環境治理過程中起決定性的作用,企業、民眾和非政府組織在環境治理過程中參與度過弱,甚至很多地方根本就難以看到一個多主體共同參與治理的過程?;诖?,筆者引入經濟管理中有關員工激勵方面的“期望理論”,搭建一個有關鄉村環境治理的“合作方略集”,以期解決當前鄉村環境治理過程中存在的主體不協調問題。結合江蘇省昆山市的先進案例進行分析,對該“合作規范方略集”進行詳細解讀,并將其二次凝練,多角度驗證該方略集在昆山市的表現,以期找出昆山市在鄉村環境治理中取得的有共通性、指導性和借鑒性的經驗,探尋其對其他地區的借鑒意義。
1相關概念解讀
1.1鄉村環境治理“鄉村”相對于城市化地區而言,屬于一種地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無人聚居地帶以外的一切區域,特指城市(主城區)建成區以外的區域,是一個空間的地域系統[1]。鄉村環境從狹義上來講,可以說是農村地區的生態自然環境,包括土壤環境、水環境、空氣環境等一系列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環境。但是從廣義上來講,不僅可以定義為生態自然環境,還可以泛指鄉村的政治環境、社會環境和人文環境等一系列軟性環境。該文中鄉村環境著重指鄉村的生態自然環境。
聯合國發展署(UNDP)與聯合國環境署(UNEP)對環境治理的概念進行了研究,給出了一個比較權威的定義:如何進行環境決策、誰來決策,這個過程叫做環境治理。也就是說,環境治理是對自然資源和環境行使的權力,具體包括法律、公共機構(諸如政府機構、村委會等)和使權力具體化的決策過程[2]。所以鄉村環境治理就是指相關治理主體通過一系列法律及政策手段,對鄉村地域自然生態環境這一客體進行休整、改善、提高的一個過程。
1.2期望理論及其延伸期望理論是美國著名行為科學家、心理學家威克托·弗魯姆于1964年在《工作與激勵》一書中提出的有關激勵的理論。該理論可以用公式表示為:激勵力(M)=期望值(E)×效價(V)。式中,激勵力(M)是指激勵水平的高低,看是否能調動工作投入的積極性,更大程度地發揮出自身潛力;期望值(E)是指人們在主觀上對自己的行為進行估計,判斷達到目標獲得獎賞的概率及可能性;而效價(V)則指人們對某一目標和某一結果是否能滿足自己主觀需要的一種判斷和估計。弗魯姆試圖通過考察人們的努力行為與其所獲得的最終獎酬之間的因果關系,來說明激勵過程,期望理論充分研究了激勵過程中的各種變量因素,并具體分析了激勵力量的大小與各因素之間的函數關系。弗魯姆認為當人們有需要,又有達到目標的可能時,積極性才會高[3]。同時,人總是渴求滿足一定的需要并設法達到一定的目標,這個目標在尚未實現時,表現為一種期望,期望的概念就是指一個人根據以往的能力和經驗,在一定的時間里希望達到目標或滿足需要的一種心理活動[4]。
對期望值(E)及完成概率的判斷可能會產生3種影響:大、中、弱。當主體對自身能力進行判斷,無論是覺得概率很大還是很弱,都會對其積極性產生影響。然而只有具有一定希望,但是又不是難到幾乎不可能完成時才會對積極性有最大的提振作用。同時,對效價(V)也有3種判斷:正、零、負。如果主體認為這個獎勵自己是喜歡的則是正效價,如果結果在其看來是無所謂的則是零值,但如果結果主體并不喜歡則產生的是負效價。該理論主要應用于企業管理中的績效管理及激勵方面,以及市場營銷中的顧客期望預算等。
考慮到在現實鄉村環境治理中,多主體的協同治理過程并沒有有效實現,基層政府在唱“獨角戲”的過程中,企業、民眾、非政府組織等主體并沒有受到合理的激勵,從而也就沒有產生強烈的參與鄉村環境治理的動機。所以,筆者借鑒了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希望通過期望值及效價的不同組合分析各主體之間的激勵力大小,從而提出一個相對平衡的策略集,并基于此提出一個鄉村環境治理的合作方略集。同時,基于環境問題中一旦產生環境損害,可能需要更大程度投入進行彌補才能消除傷害的規律,所以在引用期望理論公式時必須要加入一旦帶來損害時的懲罰因素P(Punishment)。所以鄉村環境治理中的期望公式即為:M=E×V+P。
2鄉村環境治理的合作方略集的提出
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基于種種社會現狀,美國的奧斯特羅姆夫婦提出了多中心治理理論,并由此獲得200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該理論起初是基于政治學和公共政策學提出的,但實際影響遠遠超過這兩個學科,成為諸多社會問題的解決良策。多中心理論主要包括多中心的社會秩序理論、多中心的公共經濟理論、公共事物的自主治理理論、公共事物的可持續發展理論和多中心的城市治理理論5個部分,這5個部分是有機聯系、密不可分的[5]。該理論提供了解決一個社會問題多主體協同合作的方法,也即分別找到治理一個事務的主體,明確主體之間的關系及責任劃分,共同為治理形成一股合力,從而更為高效地發揮主體的治理作用。
在鄉村環境治理這一具有強烈公共性的社會事務上,根據已有研究可以劃分出政府、市場、社會3個主體。其中政府主體包括上級政府和基層政府,市場主體可細分為排污企業和污染治理相關企業,社會主體又可分為民眾個體和非政府組織,鄉村環境治理中3主體間作用關系見圖1。

圖1 鄉村環境治理中三主體作用示意Fig.1 The schematic of three main roles in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根據期望理論,在提出合作方略集之前,首先要明確3對關系:努力與成效、成效與獎勵、獎勵與需要?;诃h境治理問題失敗之后帶來的嚴重后果,還需要加入失敗與懲罰這一對關系。根據“1.2”期望理論基本內容,將期望值E中3種主觀判斷(大、中、小)分別賦值為(0.5、1.0、0.5),根據實際情況可知:如果對于一件事的完成,主觀上認為完成概率太小幾乎不可能或者太大幾乎沒任何難度,都對積極性產生損害,只有適中的概率判斷才會帶來最為合適的積極性。將效價V中三種判斷(正、零、負)分別賦值為(1、0、-1),因為只有主觀認為這一激勵對自己有用才會帶來正面激勵效果,如果認為激勵可有可無甚至對自己有損害,那么其值則為0或者-1。對于懲罰P來說,因為其肯定是屬于損害積極性的措施,所以分別賦值為(0、-1、-2),也即分別對應沒有懲罰、輕度懲罰和重度懲罰。
2.1第一主體政府G1和G2之間是上下級關系,在中國行政體制中,G2服從G1管理,G1提出了一系列環境治理的法律法規以及政策要求,對G2的環境治理行為進行監督并考核,并且G1往往會為G2在其行政區劃內的環境治理提供一定的資金,那么也就可以得知,G1對G2提供激勵。根據前3對關系,首先要確定出G1要給與G2在鄉村環境治理方面設立什么目標T(Target),此后需要確定G2在鄉村環境治理的成效、取得一定成效后G1給予的獎勵、該獎勵對于G2來說效用如何。同時也包括:如果G2治理不到位,甚至產生了較大的環境污染及危機,G1根據不同標準將給予怎樣的懲罰(P),所以M(G2)=E(G2)V(G2)+P(G2)。根據數值計算M(G2)分別有27種組合,最優值為1×1-0=1,也即E=1,V=1且P=0時,為激勵M最優。對應到政府這一主體上為:上級政府要根據實地境況調查后,專業地給出環境治理目標與要求,并在給出要求時同時給出達標后的激勵內容,以及沒有完成后的懲罰,當然懲罰分為3檔:沒產生環境危害的不獎勵不懲罰、產生輕微環境危害的輕度懲罰以及產生嚴重環境危害甚至導致了環境危機的嚴厲懲罰。對于基層政府來說,為獲取最大的激勵,必須要選擇其最優期望及效價,并盡量不產生懲罰的P值。也即將上級目標任務細分,部門內二次分派,將期望判斷調節成數值1,也制定出細化的獎勵方案將各部門效價分類,努力將效價達到1值,同時嚴厲監控各種危害性環境污染行為,謹防帶來嚴厲的懲罰從而減低整體的激勵值,對整體積極性帶來較大打擊。
2.2第二主體市場產生污染的排污企業C1和污染治理相關企業C2為兩個獨立的個體,都是由基層政府G2給予相應的激勵或者懲罰。C2作為治污企業,更多是作為G2購買的公共服務提供方,從而獲取企業的收益,加大企業的發展規模,例如在水治理中治污設備的生產廠家、河道治理中清污的企業乃至從事垃圾運管處理的企業。盡管企業發展與基層政府的購買投入呈現一定的關系,但其監管、懲罰與激勵對其影響都不是很大,所以基層政府需要做到的僅僅是相關扶持,并為其發展提供一個較為優渥的政策土壤。但對于C1來說,其污染排放直接受G2管理與監督,其關系符合期望理論的公式,可以表達為M(C1)=E(C1)×V(C1)+P(C1),只有M(C1)=1×1+0=1時,取得激勵M最優。對應到市場這一主體上為:基層政府應該對轄區內產生污染的企業定點檢測,通過專業人員為其設定排放量范圍,此范圍要設定合理數值,不能讓其感覺難度過大不可能完成,也不能使其感覺毫無壓力,并給出年度不同程度達標的獎勵,獎勵應根據企業類型一型一議,不能為減少工作量直接給予現金獎勵或稅收減免。為達到效價最優,應該分類別考慮企業最為切實的訴求,如該企業是希望獲得更多的來年排放量,還是希望政府幫助采購治污設備或獲得更好的企業選址規劃等。同時,基層政府在考核年度初期給出目標與激勵時也該給出不同的懲罰說明,即一旦發生嚴重不達標甚至嚴重環境危機時,會給予什么程度的懲罰,例如是否通過稅收調控等方式對重污染企業勸退,實現產業置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其明知故犯和偷偷排放的概率。
2.3第三主體社會S1代表廣泛的群眾個體,是一個較為廣泛而又虛化的概念,對其的激勵和懲罰很難用數值衡量,所以其在鄉村環境治理進程中的作用主要是:發揮其監督作用,通過環保教育減少其污染行為。但是對于非政府組織S2,其又可分為NGO組織、居委會和村委會、媒體部門3類,所以對S2的激勵是多維度的,其中包括了上級政府G1中牽頭主管部門對NGO組織的培育、監管、激勵;基層政府G2中宣傳部門對媒體部門的監管、激勵;基層政府G2對居委會村委會的激勵。要獲得M最大值1,必須要設立合理的目標任務難度,提供符合訴求的獎勵,并讓受激勵對象盡量減少受到的懲罰。所以對應到社會這一主體,上級政府中的牽頭部門要給相關NGO組織設立合理的發展目標,加大培育力度,讓其在鄉村環境治理中承擔出相應的作用?;鶎诱苍撝匕l揮好村委會和居委會在鄉村環境治理中的作用,通過其細分出各行政區劃內的治理任務,設立相應的目標與適合的激勵,從而取得較好的整體治理效果。對于媒體部門,基層政府應發揮其宣傳作用,通過地方電視臺和櫥窗板報等媒介宣傳環保優秀典型,及時曝光污染環境的行為。在發揮社會這一主體作用時,要著重注意對污染轉移行為的監控,即通過民眾、NGO組織和媒體,及時發現是否有大量城市垃圾轉移到鄉村地區掩埋焚燒等。城市污染向鄉村轉移是基于城鄉二元發展體制,一定程度上有違基礎社會公平正義,在后現代發展思潮中強調了城鄉發展一體化,要不斷解構城鄉二元的壁壘,也就不應該再由鄉村地區承載著過多來自城市污染的負累。
綜上所述,可以提出在鄉村環境治理進程中基于期望理論的多主體的合作方略集(表1)。各地在具體實施鄉村環境治理進程中,有的已經做到、做好了其中一部分,并取得了環境治理的一系列正面收益,但絕大部分鄉村區域仍處于粗放式發展狀況,決策主要由主管領導制定。

表1 鄉村環境治理中多主體合作方略集
3江蘇昆山案例
3.1昆山市概況昆山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總面積927.68 km2,其中水域面積占23.10%。地處上海市與蘇州市之間,通達浙江省,是江蘇省3個試點省直管縣(市)之一,行政區劃屬蘇州市[6]。截止2015年,昆山全市環境質量綜合指數90.77,環境空氣優良天數比例(AQI)70.14%,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和噪聲達標區覆蓋率100%,三類以上地表水比例上升到63.6%?;瘜W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分別下降12%、10%、10%和10%。創建省級生態村5個,蘇州級7個;省級綠色社區7個、蘇州級3個;省級綠色學校3所,蘇州級1所[7]。2010年9月,昆山獲得聯合國人居獎。2008年至今,昆山多次被評為中國百強縣第一,且分別榮獲世界衛生組織健康城市最佳范例獎、滬寧高鐵沿線綠化“特別貢獻獎”、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保模范城市、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生態示范區等稱號,是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環境保護典型。
20世紀90年代初,昆山市在扶持自有鄉鎮加工企業的同時開始大規模引進外商投資,其中包含大量筆記本電腦、手機、數碼相機制造加工企業,以及大量的化工企業,在昆山市產生了大量的化學污染。90年代工業發展初興,農業生產和規?;B殖仍占據GDP很大比例,很多農戶和養殖戶只追求短期經濟效益,過度使用農藥、化肥、地膜,以及養殖場中大量未經處理的動物排泄物、沖洗用的火堿等都排入河流中。由于昆山市地處亞熱帶季風氣候,夏季氣候濕熱高溫,所以一到夏季河流就會發黑發臭。大量鄉鎮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污染,逐步由河流轉至井水、深層井水,最終全面使用自來水。未經處理的工業廢氣直接排放至大氣中,破壞空氣質量,導致呼吸道疾病高發。
3.2方略集分析基于鄉村環境治理合作方略集,分析昆山市實地境況的相關資料,進行總結。在政府這一主體中,昆山市政府根據江蘇省政府的要求,加快生態性建設,通過環境評估成為全國百強生態縣,成為了國家生態示范區。同時,將具體要求細化分配到各個部門各個鄉鎮,出臺了《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施意見》《昆山市生態文明建設指標體系》等一系列指導性文件和行動綱領。昆山市創新性地聯動了環保局和公檢法機關,制定了《昆山市工業企業污染治理規范》,對全市工業企業進行督察,對多家反復排污檢測不達標的企業開出《行政處罰決定書》,并申請法院強制執行。自環保局與公檢法機關聯動后,僅2013年,全市共處罰了33家企業,處罰金額337.989萬元;2014年1~6月處罰了56家企業,處罰金額443.000萬元,數量分別是2013年同期的267%和226%[8]。該嘗試為昆山市的環境治理提供了很大的助力。在市場主體中,昆山市政府切實做到在扶植環境污染治理企業發展的同時,細化考量設定了轄區內企業的排污量與排放物的檢測。擬定推進《昆山市綠色招商轉型升級環境準入指導目錄》,倒逼轉型升級。2014年勸退項目18個,其中內資15個,涉及資金約34 197萬元,外資項目3個,涉及資金約1 410萬美元。同時,清退多家民聲反映惡劣及屢罰不改的污染企業。在社會這一主體中,昆山市著重發揮了民眾和媒體在鄉村環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出“APP昆山市空氣質量實時發布系統”,在環保局網站將全市水、氣、聲環境質量、32家國控重點污染源及所有新建項目環評信息向社會公開。開展全民環保節、“藍天工程”市民懇談會、紀念“6·5世界環境日” “地球熄燈一小時”“對話環?!本W友見面會等活動,舉辦30場生態文明大講壇,邀請“小記者”走進環保一線,邀請市民參與“你點我查”公眾體驗式執法活動,在全社會形成人人了解環保、參與環保、支持環保的良好氛圍。同時,通過有效激勵措施加強了群眾對環境信訪的熱情,2014年受理環境信訪3 082件,設立了環境有獎舉報,其中7例在受到群眾舉報并查實后,對涉事企業立案處罰,也給予每位舉報人1 000元的獎勵。
昆山市眾多創新性的環保措施在很大程度上驗證了筆者提出的方略集,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仍有很大的提高空間,建議制定不同類型企業細化的政策要求和排放要求,既對違規企業進行懲處,也對模范企業進行相應激勵。
4結語
昆山市的生態建設和鄉村環境治理獲得了很大成效,基于期望理論進行延伸而提出的多主體合作方略集,融合生態示范縣昆山市的案例分析得到了驗證。總結昆山市鄉村環境治理的先進經驗和推廣性意義,有助于我國中西部欠發達地區、剛開始踏入集中規模化工業化的地區基于本地地情、輿情制定出符合自身政府、市場的多主體合作方略集,編制出具體細化的目標要求與獎懲內容,并使其成為長期發展與建設的方向,在發展經濟建設的同時保護生態文明,實現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濱誼,陳威.中國鄉村景觀園林初探[J].城市規劃匯刊,2000(6):66-68.
[2] 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 (WRI),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United Nations Environment Programme (UENP), World Bank.World resources 2002-2004: Decisions for the earth-balance, voice, and power[M]. Washington ,DC: WRI,2003.
[3] 顏晨.基于期望理論的銷售團隊績效管理改進方案研究:以M公司為例[D].上海:上海外國語大學,2014.
[4] 袁勇志,奚國泉.期望理論述評[J].南京理工大學學報,2000(6):45-49.
[5] 李雪梅.基于多中心理論的環境治理模式研究[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2010.
[6] 昆山[EB/OL].[2016-02-03].[2016-02-03]http://baike.baidu.com.
[7] 昆山概覽:環境保護和全生產[EB/OL].[2016-02-03].http://www.ks.gov.cn/1069_ksgl.html&ID=924.
[8] 司法“撐腰”,環保執法“生威”:昆山探索環境治理聯動司法新模式[EB/OL].[2016-02-03].http://www.ksepb.gov.cn/hbxw/gzdt/201407/t20140703_23385.html.
The Build of Cooperation Strategy Set about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Based on Expectation Theory—A Case Study of Kunshan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SONG Xiao-jian, YAO Zhi-you
(College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Nanjing, Jiangsu 210095)
AbstractAiming at the status that urban-rural dual system based on “center-periphery” is constantly being deconstructed,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on the basis of expectation theory in enterprises management, cooperation strategy set of government, market and society was built. With Kunshan City in Jiangsu Province as example, the fusion vertification was conducted on strategy set. The advanced experience and promotion significance of 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in Kunshan City were summarized,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regions’ environment governance.
Key wordsRur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 Expectation theory; Cooperation strategy set; Kunshan City
作者簡介宋孝建(1991- ),男,江蘇鹽都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行政管理、鄉村環境治理。
收稿日期2016-02-29
中圖分類號TU 982.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517-6611(2016)10-29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