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蘭曉雁
?
寶寶真病還是假病?
文/蘭曉雁
一位母親抱著寶寶急匆匆地走進醫院急診科,醫生詳細詢問了情況,并做了仔細檢查,結論是正常的生理現象。另一位母親卻受到了接診醫生的責怪:怎么不早點兒來啊,瞧小家伙多難受。前者虛驚一場,后者又延誤了病情,關鍵就在于年輕的父母太缺乏相關的知識,分不清寶寶是真病還是假病。
寶寶在成長過程中有不少正常的生理現象容易被父母誤認為病態,常見的有:
生長熱。寶寶隔三岔五憑空發起燒來,但是體溫僅輕度上升(37.2~37.6℃),精神、食欲、活動等也無變化,到醫院進行多方面檢查均找不到原因,持續三五天即恢復正常,但過不了多久又會出現。究其原因,與嬰幼兒的生長發育有關,謂之生長熱,屬于正常的生理現象,無須用藥,只要多飲水,適當多吃一些瘦肉、魚、蛋、牛奶、蔬菜、水果等富含蛋白質、維生素和礦物質的食物即可。
生長痛。寶寶生長可能導致體溫輕度升高,還可能發生疼痛,稱為生長痛。生長痛多發生在3~6歲的寶寶身上,疼痛多在晚上尤其是半夜發生,常可自行緩解,呈間歇性,疼痛部位在下肢關節的軟組織、肌腱等處,部位較固定,無游走性。至于原因,專家歸因于兒童期骨骼與周圍組織生長不同步,即骨骼長得要快些,而周圍的神經、肌肉、肌腱長得慢些,從而產生牽拉痛。隨著時間的推移,生長痛可逐漸消失,不影響健康,無須也無法治療。
睡覺出汗。不少3~7歲的寶寶常有入睡后半小時之內出汗的現象,且以額頭出汗為主,睡后2小時之內慢慢停止,屬于生理性多汗,與其生長發育迅速、新陳代謝旺盛、產生的熱量及代謝產物較多有關。另外,寶寶的植物性神經發育不健全,入睡后主管汗腺的交感神經發生暫時興奮,因而出現多汗現象。只要寶寶無其他不適癥狀,如煩躁、哭鬧、易醒等就不必采取治療措施。
一些確確實實的生病信號卻又被父母疏忽了,導致延誤病情的惡果。比如以下種種信號就值得父母警惕:
精神變差。健康的寶寶總是精神飽滿、兩眼有神、活潑可愛,一旦疾病臨身就會出現精神差或情緒反常的情況,如萎靡不振、嗜睡、懶動,或煩躁不安、睡不安穩等。寶寶的精神狀態是反映其健康狀況的晴雨表,父母需要隨時注意觀察。
莫名其妙地哭鬧。寶寶或者無語言表述能力,或者表述不清,一旦出現瘙癢、頭疼、腹脹等不適感,都是通過哭鬧來表達。所以,一旦寶寶出現難以哄逗的哭鬧,應及時送到醫院做檢查。
食量明顯減少或增多。健康的寶寶能按時進食,食量也較穩定。如果寶寶突然變得不愛吃飯,或者飯量明顯減少,則有可能是患病的前兆。常見的胃病、消化不良、腸炎或寄生蟲病等都可能引起食欲下降而致食量減少。不過,食量突然增大是不是好事呢?也不是,近年來兒童糖尿病的發病率飆升值得警覺,而糖尿病患兒往往有多食、多飲的癥狀,不可不防。
睡眠改變。健康的寶寶一般入睡較快,睡得比較安穩,生病后則可能變得難以入睡,或者翻動不安,或者易醒。另外,如果睡眠變得過多,如平時不睡午覺,現在突然要睡午覺,或者總想睡覺,也常預示疾病臨身。
嘴里有口臭。健康的寶寶口氣清新,舌頭粉嫩清透,舌苔薄白。如果口氣帶有酸腐味,舌苔白而厚,不思飲食,寶寶可能患了積食癥,多因某段時間吃太多食物所造成,及時看醫生方為上策。
編輯李心心

《趕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