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靜波
?
日本:買車是給自己添麻煩
□ 徐靜波

日本人對于汽車的認識正在發生巨大的改變,買車的人是越來越少,買豪車的人更是鳳毛麟角。作為世界最大的汽車制造大國,日本社會到底在發生什么?
在不久前舉行的新年會上,我遇見了豐田汽車公司社長豐田章男先生。我對他說,2015年,豐田擊敗德國大眾,再度成為世界最大汽車制造商,而且純利潤也超過2.3萬億日元,真是很了不起。豐田社長卻說,前景不容樂觀,在日本國內,我們的銷售量在年年減少,年輕人對于自行車的興趣要遠遠超過對于汽車的興趣,說不定在哪一天,汽車會賣不出去了。
豐田社長的話,并非是謙虛的客套,而是日本社會的現實。2015年,日本全國汽車的銷售量是504萬輛,比2014年減少了9%。而2015年,中國的汽車銷售量是多少呢?2500萬輛,是日本的5倍,而且保持了7%的增長的勢頭。
日本汽車銷售量出現大幅下滑的最大原因,是因為年輕人遠離汽車。一年一度的東京汽車展,人頭涌涌的,都是中老年男人,很少看到年輕人的影子。
日本的年輕人為什么不買車?并不是他們沒錢買車。像一輛豐田最高配置的卡羅拉,在日本只賣到230萬日元,相當于13萬元人民幣。13萬元人民幣在日本是一個什么概念?就是一位百貨公司年輕售貨員一年不到的工資。
既然汽車這么便宜,年輕人為何不買?我跟我們通訊社的員工聊,他們說:買汽車是給自己的生活添麻煩。像東京、大阪、京都這樣的大中城市,公共交通十分發達,坐上地鐵輕軌,可以到達城市的任何一個角落,買了汽車,不僅家里需要一個停車場,到單位里上班,還得自己付停車費,汽車就是一個添亂的家伙。
日本經濟新聞社做過一項市場調查,發現現在的日本年輕人在參加工作之后,第一想買的東西不是汽車,而是一部智能手機,其次是筆記本電腦,第三是自行車,第四是小型音箱,第五才是汽車,而房子被排在了第八位。在40多年前的上世紀70年代,汽車是排在第一位。
話說過來,既然日本的年輕人大多不買汽車,那么,一年500萬輛汽車都賣給誰了呢?其實,大部分都賣到了農村。
日本的農村由于公共交通不發達,因此,無論去超市,還是上班上學,私家車是萬萬離不開的。所以,即使在很偏僻的山區,日本每一戶家庭,幾乎也都是人人有車,有的家庭有四五輛,外加一輛全家出游走親戚的面包車。
前不久,我去日本的九州地區出差,特別留意高速公路的休息區,那里停放的汽車都是什么車?結果在熊本縣和福岡縣看到,停車場里的車,50%以上是黃牌照的車。
在日本,黃牌照的車意味著什么?意味著是排氣量在660cc以下。屬于QQ型車,日本稱為“輕型車”。
日本汽車銷售協會和全國輕型汽車協會聯合會公布的2015年全國汽車銷售報告顯示,排名銷售量前10位的車型中,輕型車占了7位。其中賣得最好的是豐田汽車公司的混合動力小型車,省油率全球領先,每一升汽油能跑37公里。由于是混合動力,時速在50公里以下的話,使用的是車載電力,不耗汽油,這也就意味著,在市區里行使,基本上不花油錢。
這款汽車的標準售價為76萬日元,政府環保型車補貼33萬日元,個人實際支出為43萬日元(約2.2萬元人民幣)。
為什么日本人現在買車,都傾向于買小型輕型車呢?因為這種輕型車售價低、省油、使用靈巧、養路費便宜,一年才只有1萬日元(約600元人民幣),很適合上班族、老年人、家庭主婦使用。
另外,日本的輕型汽車,除了車身短一些之外,各種配置和車內裝修,幾乎和普通的轎車沒有多大的區別,換言之——并不寒磣。
所以,汽車在日本人眼里,只是一個普通的交通工具,跟電冰箱、洗衣機一樣,屬于“家電”產品,而非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沒有人會在買車問題上相互攀比。自然,在大都市里生活,沒有車不會被人瞧不起,有車的反而會“嚇死寶寶”。我想,再過多少年,中國也會迎來這一個沉穩而理性的時代。
(摘自《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