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彰
我們之所以需要互聯網思維,就在于我們進入了互聯網時代。在這個時代,生活交往、工作方式、商業模式、企業形態、文化傳播、社會管理、國家治理等都發生了巨大變化。這種改變主要源于互聯網突飛猛進的發展和日益廣泛的使用。互聯網技術對社會生活的影響,比以往任何一次科技革命都要迅猛和深廣。
沒有互聯網思維,就難以適應互聯網時代。有人說,過去企業的失敗是因為競爭對手,現在企業的消亡則是被時代淘汰。發展互聯網文化產業,要強化互聯網思維,國家推出的“互聯網+”行動計劃更是需要我們強化互聯網思維。因此,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倡導強化互聯網思維。
什么是互聯網思維
互聯網思維是人們立足于互聯網去思考和解決問題的思維,是互聯網發展和應用實踐在人們思想上的反映,這種反映經過沉積內化而成為人們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認識方式或思維結構。
首先,互聯網思維是一種高度重視互聯網的思維。這是互聯網思維的第一個特征。具有互聯網思維的人,對互聯網極為關注,十分重視。不把互聯網當一回事的人肯定沒有互聯網思維;重視互聯網就初步具備了互聯網思維;重視互聯網,可以看作是有沒有互聯網思維的第一個標志。倡導互聯網思維,就是倡導人們首先要重視互聯網:認真學習互聯網知識,努力掌握互聯網特點,充分了解互聯網作用,清晰認識互聯網對生產生活帶來的變革甚至顛覆,改變對互聯網漠不關心、一無所知、不求甚解的態度。
第二,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力求適應互聯網的思維。這是互聯網思維的第二個特征。機關推行無紙化辦公,參觀采取網上申請,購物在網上進行,研究項目通過網上招標……所有這些,只有適應,才有可能,如不適應,一切可能都關上了大門。在互聯網時代,每一個人都要學會適應互聯網。如果不適應,自己的工作舞臺、生活空間、自身的意義和價值,只能萎縮,難以拓展。當一個人想到要努力適應互聯網、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時候,他的互聯網思維就開始萌發了。互聯網思維就是努力適應互聯網、適應互聯網時代的思維。
或許有人質疑:這叫什么互聯網思維啊?我的回答是:不僅是,而且是極其重要的互聯網思維。因為適應互聯網的人越來越多,互聯網的市場才能越來越大,互聯網才能又好又快地發展。比如,只有越來越多地到網上欣賞微電影、動畫片、聽音樂,互聯網文化產業才能不斷發展。由此可知,文化產業從業人員的互聯網思維創造互聯網文化產品,消費者的互聯網思維消費互聯網文化產品,它們猶如一枚硬幣的兩面。供給與需求雙方的協調與平衡,表面上是產品與消費的協調與平衡,實質上是背后思維方式的協調與平衡,即認識、興趣、價值(包括審美)等等方面的一致與認同。
第三,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利用互聯網的思維。如果說適應互聯網更多地帶有被動應對的成分,那么利用互聯網就是互聯網思維的主動自覺的方面。互聯網思維不光支配著人們去重視和熟悉互聯網,適應和配合互聯網,而且驅使人們積極主動地思考如何利用互聯網作為新型工具服務于自己的創造性勞動。管理、設計、生產、銷售、創業、創新等,都要努力借助互聯網實現轉型升級、集聚智慧、獲取信息、拓展深化、方便快捷、降低成本、提高質量。國家大力提倡和推動“互聯網+”,主要目的即在于此。在這里,互聯網思維就是“互聯網+”的思維。
可以說,“互聯網+”是一種標志。是不是借助互聯網,在一定意義上成了傳統管理與智慧管理、傳統產業與新型產業、傳統銷售與現代銷售、傳統金融與現代金融的分水嶺。倡導養成互聯網思維最核心、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倡導各項工作、各個領域都要學會利用互聯網。誰利用了互聯網,誰就是追趕時代大潮的人;哪個領域利用了互聯網,哪個領域就是緊跟時代步伐的領域。反之亦然。例如,辦理一筆貸款,傳統銀行的考察、論證、決策,要花幾個月乃至更多時間,而基于淘寶賣家的營銷數據,互聯網銀行就可以知道商家的利潤率,從而對有能力償還的商家果斷提供貸款,快速一秒到賬,而且壞賬率非常低,這是傳統銀行無法做到的。
第四,互聯網思維是一種大數據思維。數據是對客觀世界的測量和記錄。測量是傳統的小數據,無數人的出行、坐車、購物、吃飯、游玩,看病、吃藥、健身,無數企業的規劃、設計、生產、銷售、進貨、運輸,世界各地的人流、車流、物流、氣象流等等連續不斷地通過計算機、傳感器、互聯網記錄下來、互聯起來,連同傳統的測量數據,就構成了大數據。大數據不僅大而且多源。從多個源頭的數據去互相印證一個事實,這就是“大”。在互聯網時代,數據就是資源,數據就是財富,數據就是競爭力。收集數據、積累數據、分析數據,據大數據思考,靠大數據決策,用大數據立業,就是大數據思維。眾包、眾籌、共享經濟,都是大數據思維的產物。因此,作為大數據思維的互聯網思維,絕不僅僅是重視、適應、利用互聯網的問題,而是一種要充分運用大數據的思維。
互聯網思維怎樣思維
互聯網思維當然也是思維,因此,它也具有人類思維的共性,比如,思維形式離不開概念、判斷、推理;思維方法也使用分析和歸納、綜合和演繹;思維類型也包含抽象思維、形象思維、直覺思維;思維原則也要遵循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的原則,這一點尤其重要。
思維,一旦不從實際出發,就偏離了思維的正道,走上了思維的旁門左道。例如,思維從自己的大腦(如愿望)出發,就成了主觀主義的思維;思維從書本出發,就成了本本主義、教條主義的思維;思維從自己或他人的經驗出發,就成了經驗主義的思維。這些不從實際出發的思維所導致的行為,最后只有一個結局:失敗!原因就在于,它們都是以主觀和客觀相分離、理論和實際相脫節為特征的——這是世界上一切錯誤的總根源。互聯網思維要想獲得正確的結果以指導自己的行為,就一刻也不能偏離從實際出發的要求。
有鑒于此,互聯網思維應當這樣去思維:
一是按互聯網特點和規律思維。互聯網特點和規律是需要用心總結和把握的,至今我們仍然處在認識過程中。開放、平等、互動、協作、共享,目前被公認是互聯網最重要的幾個特點。互聯網思維就是要按照互聯網的特點和規律思維。比如,互聯網是開放的,開放就是互聯互通,開放得以至于打破了一些邊界,因此,互聯網思維就要按照這種開放的特點去思維;不這樣思維,就無法與互聯網相匹配;互聯網是平等的,因此,互聯網思維就要遵循平等要求,只有與網民、網上客戶平等地交流共商,才能贏得他們的關注和使用興趣;互聯網的特點是互動,因此,互聯網思維就要把如何實現最優互動、確保信息對稱,作為考慮問題的重點之一。
二是按互聯網用戶需求思維。努力適合互聯網客戶需求,這是一切互聯網和“互聯網+”行為的不二準則。不研究互聯網客戶,不適合互聯網客戶需求,還要“觸網”,那是完全不可思議的。因此,“用戶至上”的理念在互聯網思維中更加居于核心位置。互聯網客戶習慣于“免費”或廉價使用,互聯網思維就要把免費或廉價作為謀劃產品的切入點,首先考慮獲取用戶而不是獲取收入,贏得大量用戶才能具備賺錢的基礎;互聯網客戶喜歡方便簡單快捷,互聯網思維就要把簡單方便快捷作為追求,努力降低使用或購買門檻;互聯網客戶比任何其他客戶都更擔心假冒偽劣,互聯網思維就要把貨真價實作為永恒的信條……互聯網客戶的需求是不斷變化的,互聯網思維就要跟蹤這種變化,隨時把握甚至超前預見這種變化。不按互聯網客戶需求思維,任何互聯網和“互聯網+”行動都只能是“自娛自樂”。
三是按行業規范和產品質量標準思維。盡管互聯網使一些產品由滯銷產品變暢銷產品,由小眾產品變大眾產品,但不能由此結論說“在互聯網條件下,再次的產品也不愁沒有銷路”。質量是一切產品的生命,產品研發、材料改進、實用美觀、生產工藝革新,互聯網功能再強大,也沒法取代,更不能被忽視。互聯網思維一定是講究產品質量的思維。現在網購中出現大量的產品質量問題,平臺、電商和生產廠家都要引以為戒,否則會毀了網購的聲譽,敗壞這個產業。
互聯網思維的底線在哪里
凡事都有底線。所謂底線,就是不能跨越、必須堅守的起碼界限。做人有做人的底線,做事有做事的底線,同樣互聯網思維也有必須堅守的底線。
就拿互聯網文化產業來說,無論未來互聯網發展到什么程度,無論文化產業在互聯網上多么千姿百態,互聯網思維必須堅守的底線是:
“內容為王”的底線。豐富多彩的形式可以大大增強產品的吸引力,但如果只是講究形式,忽視內容,就會漸漸招致冷落或厭倦。只有內容的魅力是無窮的。互聯網為文化產業插上了翅膀,極大豐富了文化的產品形式、傳播方式和消費方式,拓展了文化產品的消費市場和消費群體,這是我們青睞互聯網文化產業的原因,但我們第一位的功夫要永遠下在內容上,力求形式和內容的統一。
社會責任的底線。文化的作用不僅是娛樂,文化承擔著感染、熏陶、教化、引領人的責任和優化社會風氣的責任,這就是文化的社會效益問題。互聯網文化產業要始終把社會效益放在第一位,在堅守社會效益的前提下追求經濟效益,力求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豐收,決不可以犧牲社會效益為代價去謀求經濟效益。否則,既坑害了社會,也損害了自己。社會責任思維是互聯網思維的必備因子。
誠實守信的底線。這是一切領域、一切產業、一切崗位都必須堅守的道德原則,互聯網文化產業也不例外。貨真價實、童叟無欺、信守合同……都是誠實守信的具體內涵,互聯網思維必須堅守。離開了誠實守信的底線,互聯網思維就是自毀家門。
綜上所述,互聯網思維是具有鮮明時代特征的思維,是充滿創新精神的思維,是貫徹“創新、協調、開放、綠色、共享”發展新理念所需要的思維,是實施國家一系列戰略規劃所必需的思維。從總體上還需要強調的是:第一,互聯網思維是人類思維的合乎邏輯、合乎規律的發展,是人類思維的最新花朵,服從人類各種思維的共同法則。它只是以互聯網技術為思維基礎,以重視、適應、利用互聯網為思維指向,以收集、積累、分析數據,用數據“說話”為思維特點,沒有什么神秘之處。第二,互聯網思維與其他思維并行不悖,它不可能取代經濟思維、政治思維、法治思維、道德思維、戰略思維等等,相反,互聯網思維要綜合運用這些思維,或者說,要整合這些思維于一身。離開了這些思維,互聯網思維就會迷失方向,走向歧途。
(作者:國家行政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副會長)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