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桂林++鄭瑞芳
2015年,首都六大高端產業功能區(即中關村科技園區、金融街、經濟技術開發區、商務中心區、臨空經濟區、奧林匹克中心區,以下簡稱“六高”)收入增長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高端服務業快速增長,經濟活力和效益較好,在推動全市穩增長、調結構、提質增效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2016年,各產業功能區應在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的基礎上,立足區域發展特征,在發展方向上,更加注重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提升;在功能定位上,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和特色化發展;在發展動力上,更加注重發揮引領作用。
“六高”總體發展特征
截至2015年11月末,“六高”共有規模以上法人單位10306個,占全市總量的近四成(38.4%)。
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帶動全市經濟穩步增長。2015年,“六高”規模以上法人單位收入增速在9.4%-12.6%之間平穩運行,且始終高于全市收入增長平均水平,對全市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依然顯著。 1-11月,“六高”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超過5萬億元(51771.9億元),占全市的比重超過五成(50.4%),較上年同期提高4.9個百分點;同比增長11.5%,高于全市收入平均增速10.5個百分點。
高端服務業快速增長,引領全市調結構。高端服務業向“六高”進一步集聚,收入增長快于全市平均水平。1-11月,“六高”規模以上金融業、信息服務業和科技服務業分別實現收入8444.9億元、4763.3億元和3946.1億元,分別占全市同行業的43.2%、91.6%和77.8%,同比分別提高5.4個、1個和5.9個百分點;分別增長32.5%、17%和28.3%,分別高于全市同行業平均水平11.6個、1.2個和9.7個百分點。
經濟活力和效益較好,促進全市提質增效。 從經濟活力方面看,得益于國家和北京市簡政放權等改革紅利,民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1-11月,“六高”規模以上民營企業實現收入2856億元,增長26%,比全市民營企業平均水平高15.8個百分點,比“六高”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平均水平高14.4個百分點。得益于國家和北京市鼓勵創新創業,新登記注冊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占比較高。1-11月,“六高”新登記注冊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占比達到36.6%,比全市新登記注冊企業中科技型企業占比高4.5個百分點。 從經濟效益方面看,利潤增長快于全市。1-11月,“六高”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利潤7996.8億元,占全市的36.7%;增長26.6%,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勞均產出穩步提高。1-11月,“六高”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從業人員平均實現收入179.9萬元,較上年同期提高2.8萬元,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9萬元。
各功能區發展特征
中關村經濟規模最大,科技投入產出向好,科技總部快速發展。 2015年1-11月,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32792.1億元,占“六高”收入合計的比重超過六成(63.3%),增長12.9%。實現利潤2719.3億元,增長29.1%。 從科技投入產出情況看,人員力量和經費投入較為活躍。1-11月,中關村科技活動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28.3%,較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本科及以上學歷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重為53.7%,較上年同期提高1.8個百分點;企業內部用于科技活動的經費支出增長21.1%,較上年同期提高12.5個百分點。技術收入占比和專利授權數穩步提升。1-11月,中關村技術收入占總收入的比重為13.5%,較上年同期提高0.8個百分點;專利授權數近2萬件,由上年同期的下降轉為增長38.6%。 從總部情況看,1-11月中關村科技總部實現收入2802.1億元、利潤267.5億元,分別增長30.2%和52.8%,遠高于中關村收入、利潤平均增長水平,比全市科技總部收入、利潤平均增長水平分別高10.5個和8個百分點。
金融街盈利能力最強,金融業引領區域經濟增長,金融總部優勢突出。 2015年1-11月,金融街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8339.9億元,增長24.6%,延續了年初以來20%以上的快速增長態勢。實現利潤3869.4億元,增長22.6%。收入利潤率達到46.4%,盈利能力居各功能區之首。 從重點行業看,1-11月金融街金融業實現收入6448.3億元、利潤2606億元,分別增長30.7%和32.1%,分別拉動金融街收入和利潤增長22.6個和20.1個百分點;比全市金融業收入、利潤平均增長水平分別高9.7個和11.5個百分點。 從總部情況看,1-11月金融街金融總部實現收入5591.3億元、利潤2402.7億元,分別占金融街金融業的八成以上(86.7%)和九成以上(92.2%)。
北京商務中心區(CBD)利潤增長最快,跨國總部效益好,商務總部優勢明顯。 2015年1-11月,CBD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5795.1億元,下降0.9%,延續了年初以來的低迷態勢,其中批發和零售業拉低CBD收入增長9.1個百分點。實現利潤956.9億元,增長53.1%,增速居各功能區之首。從總部情況看,1-11月CBD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實現收入1490億元,占“六高”跨國公司地區總部收入合計的近六成(57.2%);實現利潤104.2億元,增長97.1%,遠高于全市和“六高”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利潤增長平均水平。商務總部實現收入1073.1億元、利潤127.1億元,分別占CBD租賃和商務服務業收入、利潤總額的六成以上(62.9%)和九成以上(92.1%)。
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較快增長,“互聯網+”新模式引領作用顯著,汽車制造業保持強勁增勢。2015年1-11月,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5617.7億元,增長20.8%,延續了年初以來20%左右的較快增長態勢。實現利潤307.2億元,增長52%。收入、利潤增速在各功能區中均排第二。 得益于京東等批發和零售業企業借助“互聯網+”模式推動電子商務的迅猛發展,經濟技術開發區批發和零售業實現收入保持了年初以來30%以上的快速增長態勢,1-11月實現收入2660.5億元,占經濟技術開發區收入合計的47.4%,增長37.3%,實現利潤扭虧為盈,分別拉動經濟技術開發區收入和利潤增長15.6個和24.6個百分點。
臨空經濟區收入增長止降轉升,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帶動區域利潤增長。 2015年1-11月,臨空經濟區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3857.2億元,增長1.1%,結束了1-6月以來的下降趨勢。實現利潤359.2億元,增長14%。 從重點行業看,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對臨空經濟區利潤增長的帶動作用突出,1-11月實現收入1328.1億元、利潤136.9億元,分別增長4.9%和80.6%,分別拉動臨空經濟區收入、利潤增長1.6個和19.4個百分點。
奧林匹克中心區收入降幅收窄,文體娛樂業收入增長好于全市,科技文化融合發展初具基礎。 2015年1-11月,奧林匹克中心區規模以上法人單位實現收入1784.5億元,下降6.4%,降幅為年初以來最低。實現利潤142.4億元,增長1.6%。 從主導產業看,1-11月奧林匹克中心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實現收入22.3億元,增長7.3%,比全市同行業平均水平高0.3個百分點。 從科技文化發展情況看,初步具備融合發展的基礎。
展望及努力方向
發展方向上應更加注重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提升。 中關村是“六高”中最具創新實力的區域,2014年中關村企業PCT專利申請量2391件,比上年增長11%。但2015年11月湯森路透發布的2015年“全球百強創新機構榜單”,中國企業無緣榜單。這表明盡管中關村PCT專利申請數量穩步增長,但國際影響力仍顯不足。未來“六高”發展應更加注重市域以外更大區域范圍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的提升,而不僅僅是規模的擴張。一要全面落實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充分發揮各功能區在區位、產業方面的優勢,主動在產業、交通、生態等重點領域加快協同發展,提升區域輻射力。應繼續推進中關村與承德在大數據、節能環保、大健康三大重點領域的合作,亦莊永清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亦莊·永清園”、“北京CED固安園”、“中關村大興生物醫藥基地固安園”的建設。同時積極探索新的跨區域產業合作模式和機制,助力向京津冀協同發展的戰略目標加速邁進。二要緊緊抓住北京市作為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的機遇期,借助“六高”高端服務業優勢,推動科技服務業、信息服務業和商務服務業走出國門開展國際服務,同時吸引國際人才和研發總部入駐,不斷提升高端服務業輻射力。三要抓住《中國制造2025》及北京行動綱要相關政策優勢,鼓勵和引導區域內有條件的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申請更多的國際專利,并努力提高申請授權成功率和專利組合的全球覆蓋率,將創意轉化為產品或服務,提升創新領域的國際影響力。
功能定位上應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和特色化發展。目前,“六高”各功能區發展各有特色,但奧林匹克中心區主導產業仍然不突出。1-11月,奧林匹克中心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實現收入占奧林匹克中心區收入合計和全市同行業收入合計的比重分別為1.2%和1.9%,盡管1-11月奧林匹克中心區文化、體育和娛樂業收入增速高于全市同行業平均水平,但其規模依然偏小。為此建議:充分利用奧運場館設施及其品牌影響力和國家鼓勵文化體育發展的契機,不斷強化文化、體育、會展活動功能,推動文體和會展經濟發展;利用區域內豐富的科技資源(擁有國家級綜合性科技館中國科學技術館、緊鄰中科院研究生院、地理所、遙感所和微電子所等著名院所),積極推動科技與文體資源整合,催生新的文體業態,為區域主導產業做強做大注入新的動力。與此同時,未來各功能區的功能定位既要與京津冀協同發展、構建“高精尖”的經濟結構、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非首都功能區疏解等國家戰略和北京重點工作相銜接,也要與各區的區位、資源、人口調控、功能疏解任務和產業定位對接,形成各區及各功能區域合理清晰的產業定位和專業化分工,實現統籌協調和凸顯特色的發展。
發展動力上應更加注重發揮“三新”的引領作用。2015年以來行業分化發展趨勢明顯,高端產業增勢較好與傳統產業增長動力不足并存,如“六高”金融業、信息服務業實現收入自年初以來保持較快增長態勢,而批發和零售業則始終呈降勢,傳統的制造業也維持低迷態勢。而“互聯網+”傳統行業催生的新業態則能實現快速增長。如2015年1-11月,“六高”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實現網上銷售額1546.3億元,同比增長26.6%,比“六高”限額以上批發和零售業法人銷售額高33個百分點。2015年1-11月“六高”實現收入占全市的比重過半,為更好地發揮對全市穩增長的帶動作用,下一步要充分發揮“三新”(即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的作用,鼓勵區域內有條件的企業抓住國家積極推進“互聯網+”和“供給側改革”的契機,以及新興產業融資容易的結構性機會,積極開展技術和商業模式創新,不斷提升產品的質量、服務的水平和效率,讓“三新”成為帶動區域及北京經濟增長的新引擎。
(作者單位: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
責任編輯:譚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