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文斌++李毅
2016年4月29日,四川省西充縣,有著“中國有機循環第一村”之稱的鳳鳴鎮雙龍橋村迎來了四川省縣域經濟學會的專家學者,四川縣域生態文明建設路徑研究座談會在此召開。參觀考察、現場展示、座談討論、主題演講,聚焦生態文明建設的“西充實踐”,探討縣域生態文明建設新路徑。與會專家認為,現代農業“西充實踐”創造了西部奇跡,提供了樣本,可供復制和推廣。
四川省政協副主席、民盟四川省委主委、省縣域經濟學會顧問趙振銑:
西充要進一步提升生態文明保護與治理水平,不斷強化科技支撐能力,充分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為全省丘區生態文明建設提供經驗。希望全省各地各部門要認真學習和借鑒西充的發展思路、運作模式,立足自身實際,進一步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組織領導和統籌協調,不斷細化完善政策措施,注重與“一帶一路”建設相結合,加快構建綠色產業體系、生態環境安全體系和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不斷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協同推進節能減排,全面推進污染防治,以對長遠發展負責、對子孫后代負責的態度全力推進縣域生態文明建設。
四川省政府參事、省縣域經濟學會會長張成明:
西充實踐值得全省各市州深入研究學習,當前四川縣域經濟發展一定要堅持好“科學統籌、城鄉一體、生態為基、綠色崛起”主題理念。同時,還要科學規劃、因地制宜才能走出一條順應大勢、發揮優勢、突出特色、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縣域經濟綠色發展之路。
四川省社科院黨委書記、省縣域經濟學會名譽會長、教授李后強:
西充實踐提供了很多啟示和教育,生態文明建設可供借鑒的模式基本沒有,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樣本。它解決了六大問題:什么是正確的政績觀、如何籌措資金、農村產業怎樣發展、農民如何增收、技術怎樣支撐、社會公平發展。同時,又實現了長效與短期、政府與社會、法治與德治、硬件與軟件建設的“四個統一”。西充搞有機農業,在西部創造了一個奇跡,其實踐有復制和推廣的價值。
四川省發改委原副主任、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吳光鐳:
西充走生態文明、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路徑,其經驗是可持續、可復制的,經得起實踐的檢驗,3-10年后,其社會效益就將持續地顯現,其已形成良性的趨勢性發展。當地的理念領先,生態文明建設是打基礎、重長遠的事,要加強群眾長期的生態文明教育。
四川省南充市委副書記、省縣域經濟學會副會長陳光浩:
西充縣牢固樹立“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理念,圍繞建設“生態經濟強縣”發展戰略,全力打造集綠色發展理念、綠色產業體系、綠色技術創新、綠色消費文化于一體的中國“西部綠谷”;聯動推進以有機農業為特色的現代農業,以生物科技、精密制造為特色的新型工業,以鄉村旅游、健康養老、文化創意為特色的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走出了一條縣域經濟科學發展、加快發展、特色發展之路。
四川省環保廳副廳長、省縣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楊雪鴻:
生態文明是高于工業文明的一個形態,四川的生態文明建設走在了全國的前列,這與全省各市州的積極努力分不開。西充是典型,是范例,西充實踐內容豐富,客觀實在,堅持發展有機農業特別不易。
四川省林業廳副廳長、省縣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包建華:
西充實踐在有機農業方面做加法,在全省提供了很好的借鑒,尤其是在丘陵地區,沒有特色優勢的情況下,持續地做,越做越好,很實在,也特別不容易。西充在綠色低碳發展方面,做了先導型、全域性的實踐,順應社會發展和民意,在當前食品污染反響強烈的情況,具有特殊的意義,解答了“發展是為了什么”“我們需要什么樣的環境”的問題。
四川省農業廳副廳長牟錦毅:
西充以前是傳統農業大縣,如今已跨越到了現代農業大縣,其現代農業是一面旗幟,也是外省來川的考察地。西充8個持之以恒地搞有機農業,此間,很多縣還在同質化發展,沒有優勢和競爭力。現代農業要適度規模經營,有規模才有效益,搞一片成功一片;新型主體的培養,引進是其一,同時要培養本土的農業企業家。
四川省委黨校副校長、省縣域經濟學會常務理事楊穎:
生態文明的理論創新,呼喚生態文明的建設實踐,西充縣委、縣政府面對這一嶄新課題進行了一系列探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取得了明顯成效。在經驗方面,把握頂層設計的前瞻性,兼顧治理調控的綜合性,強調經濟發展的循環性,突出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性,彰顯建設成果分享的公正性,其成功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有益啟示,值得總結和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