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斯丹
抓好六大任務,致力四川88個重點扶貧縣林業脫貧,建設促農增收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全面建設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十三五”是林業精準脫貧的決戰期。近段時間以來,四川林業廳多次組織學習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四川省委十屆七次全會精神,廳領導帶隊深入20個縣的40個貧困村開展林業脫貧大調研,研究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省委十屆六次全會精神大力推進林業扶貧攻堅的意見》,編制了《四川省林業扶貧攻堅方案(2015-2020年)》,形成了林業脫貧攻堅的基本框架。
總體思路: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和省委十屆六次、七次全會精神,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關于扶貧工作的一系列講話精神,遵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和“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開放發展、共享發展”理念,以解決林業扶貧短板為導向,以農民增收致富為核心,以機制改革和科技創新為動力,以“精”和“準”為導向,加強重點生態工程建設,加快林業產業發展,培育農民增收的內生動力,著力改善貧困地區生態面貌和發展條件,促進農民就地創業就業,推動貧困地區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發展之路。
主要目標:到2020年,88個重點扶貧縣林業生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重大生態問題基本得到遏制,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基本形成,森林覆蓋率提高1.3個百分點。林業產業創新發展、協調發展、綠色發展能力顯著增強,發展效益明顯提高,基礎設施水平大幅提升,基本建立起促進農民穩定增收的現代林業產業體系和支撐保障體系。農民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政策不斷完善,林業扶貧動力和活力顯著增強,基本構建起廣大農民群眾融入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共建共享格局。88個縣農民人均從林業上獲得收入達到1700元,其中重點貧困村農民人均林業收入2200元。
抓好六大任務促脫貧
一是建設生態林業促脫貧。實施天保公益林、新一輪退耕還林、石漠化綜合治理等工程造林380萬畝,改造低效人工商品林100萬畝,撫育中幼林250萬畝,加快推進生態治理。落實退耕還林補助政策和森林生態效益補償政策,擴大濕地生態補償范圍,讓更多農牧民直接受益。協調安排集體和個人所有的公益林及天然起源商品林公共管護資金,調整重點生態功能區禁止開發區補助資金和天保工程管護費結余資金支出方向,專項用于聘用當地有管護能力的貧困人員從事生態保護工作,推動貧困人口通過生態補償脫貧。實施新村綠化1000個。
二是發展林業產業促脫貧。在具備連片發展空間的適宜規模發展區,新培育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培育558萬畝,在非適宜發展區,發動群眾利用庭院和房前屋后空地人均栽植3株特色經濟林木。科學利用彩林、紅葉、花卉、森林風景、濕地景觀等生態資源和珍稀植物資源,建設一批森林公園、森林人家和康養基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森林康養,推動其成為貧困地區綠色增長和農民增收的特色優勢產業。因地制宜發展林下經濟,林藥、林菌、林禽、林畜和特種養殖分別新增28萬畝、3.5萬噸、1280萬只、林畜養殖100萬頭、特種養殖10萬頭(只、箱)。
三是強化科技支撐促脫貧。以推廣技術成果、解決技術問題、提升技術能力為重點,強化林業科技培訓和成果推廣示范。組織林業專家、技術人員和當地土專家,根據貧困戶的科技需求,開展技術咨詢和技術示范服務。組織百名林業專家、千名林業科技人員開展培訓貧困地區萬名林業能人的林業“百千萬”科技服務專題,發放各種林業技術資料100萬冊(份)。推廣新成果、新技術、新模式100項,形成100個可推廣、能示范的科技推廣示范樣板,建設林業科技示范村100個、林業科技示范點200個,培育林業科技示范戶1000戶,建成科技示范基地面積10萬畝。
四是深化林業改革促脫貧。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推進森林資源有序流轉。推廣以經濟林木(果)權證、林地經營權流轉證和村級農民互助擔保合作社為主的“兩證一社”新型林權抵押貸款改革。推動以生態景觀評估價值、門票收益等作抵押物申請生態旅游專項貸款改革,積極開展特色經濟林保險試點,探索將財政資金投入到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農民合作社形成的森林資源資產收益脫貧新模式。推進國有林場林區改革,實現國有林場林區資源增長、職工增收、活力增強、隊伍穩定。
五是完善林業政策促脫貧。以提升農民參與林業生態建設和產業發展的深度和廣度為重點完善林業發展政策,構建農民持續從林業增收的長效機制。協調將集體和個人所有天然起源商品林納入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范圍,協調擴大省級濕地生態補償試點范圍,逐步提高補償標準。完善資源使用政策,開展國家三級公益林利用試點,對公益性基礎設施以及符合國家政策的四大連片扶貧地區重大產業項目需要征占用林地的,優先保障供給。優化項目實施方式,允許在集體林地上實施的林業重點工程由村集體組織農民自建。優化財政補貼性項目實施方式,降低準入門檻,惠及更多貧困群眾。
六是完善基礎設施促脫貧。加強國有林區斷頭路建設、主要景區(點)道路通達能力建設以及林業產業基地作業道路建設,新建林區公路(作業道路)5000公里。在集中連片的木本糧油基地和其他特色經濟林基地,建設微型灌溉水方400萬立方米。支持集體和個人所有商品林面積大的縣(區),建設集信息發布、在線交易、在線結算、在線融資等功能為一體的集體林權交易平臺,提高林農林木林地資產處置效益。在部分既有適宜推廣良種又有適宜建設用地的縣(區),建設以核桃、花椒、油橄欖為主的木本油料樹種良種采穗圃20處,完善縣級林木種苗監管能力,強化林木種苗市場監管。
脫貧攻堅工作落地見效
林業脫貧攻堅工作能否取得實效,取決于各地工作的態度和力度。各級林業部門要切實強化擔當精神,狠抓組織保障,強化推進措施,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一要找準切入點。找準林業有效融入脫貧工作的切入點,是確保林業脫貧成效的關鍵,林業脫貧應在生態建設、生態保護、產業發展和擴大就業四個方面著力。在生態建設方面,要優化重點生態工程實施方式,使更多群眾從參與林業重點工程建設受益。在生態保護方面,要及時兌現集體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資金,引導貧困群眾組建管護隊和防治隊等方式參與政府購買服務增加收入。在林業產業發展方面,要堅持“盤活存量和擴大增量”并舉,低改和新造結合,因地制宜發展核桃、花椒、油橄欖等現代林業產業基地,大力發展森林人家、森林康養以及林下經濟,培植貧困群眾增收的支柱產業。在擴大就業方面,要引導國有基層林業單位采取社區共建方式,積極聘用周邊貧困群眾從事服務性崗位或季節性工種,增加貧困群眾的工資性收入。
二要落地相關任務。近期,按照省領導的指示,省級部門已對照10個脫貧專項方案,將2016年脫貧任務和資金全部落實到貧困縣。各地林業部門要樹立“對接任務就是對接資金”的理念,按照項目資金來源渠道,抓好與“條條”和“塊塊”對接,積極爭取“條”“塊”的共同支持;要重點抓好與同級扶貧、發改、財政、交通等部門對接,有效整合農林水等涉農資金和扶貧項目資源,提高資金使用效益和扶貧成效。要算好任務賬、時間賬、進度賬,抓緊將脫貧任務分解落實到貧困村,指導農民做好土地、材料等栽植的前期準備工作,全力抓好工程項目實施,避免因任務落地不及時或項目進度緩慢發生建設資金趴在賬上“睡大覺”的情況。
三要抓好生態補償脫貧。《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要求,結合生態保護脫貧,利用生態補償和生態保護工程資金使當地有勞動能力的部分貧困人口轉為護林員等生態保護人員。上月初,曲木史哈副省長指示林業廳牽頭制定生態補償脫貧方案,務必在今年一季度內開始實施。近期,林業廳已會同相關部門研究提出初步思路,開展專題調研,調研報告即將報省政府決策。各地應高度重視,及時開展貧困人口就地轉成護林員的崗位設置、人選條件、確定程序、待遇報酬、考核方式等,提前做好啟動實施生態補償脫貧的前期準備工作。
四要突破脫貧難點。從前期調研看,籌集資金難度大、經營發展水平低、有效對接市場難,是貧困群眾發展林業脫貧面臨的三大難點。未來5年內,省廳將把超過60%的中央和省級林業投資投向88個貧困縣。各地也要加大支持力度,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優先安排貧困村,植被恢復費和育林基金用于貧困村生態建設和林業產業發展的比重不低于60%,同時引導農民通過林權抵押貸款籌集發展資金。在解決發展水平低方面,省廳將開展科技幫扶、技術培訓和推廣示范行動。各地要指導農民選用良種,抓好低效林業產業基地改造,大幅提高現有林業產業基地效益。要及時解決農民生產中的技術難題,提高產業集約經營水平。要引導群眾積極發展立體林業,提高綜合經營效益。在解決對接市場方面,要加強林產品宣傳,引導貧困群眾抱團發展,以規模經營應對和拓展市場。引導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將更多貧困戶納入自身經營體系,或采取“訂單林業”方式收購貧困群眾的林業產品,或將林產品納入自身建立的銷售網絡;引導積極發展電子商務,拓展網上銷售。
五要完善政策機制。要完善專合社獎補政策,按其帶動貧困戶的規模給予相應獎補,激勵專合社積極吸納貧困戶入社,并提供產前、產中和產品保價回收全方位服務;完善資金分配機制,將項目資金安排與精準脫貧成效、項目建設和資金使用管理、植被恢復費和育林基金投入脫貧比例等情況掛鉤。推廣“公司+基地+農戶”市場化運作方式,構建企業帶大戶、大戶帶小戶、千家萬戶共同參與的脫貧格局。引導貧困戶以人力、林地資源等要素加入專合社、家庭林場、龍頭企業等新型經營主體,讓貧困戶的資源變成經濟效益。吸引企業、社會資金和先進技術參與貧困村的林業發展,形成企業獲利、貧困村與貧困戶脫貧的多贏局面。引導勞力缺乏或無經營能力的貧困戶,將其產業基地、林地等生產資料進行托管經營,確保每年獲得一定的固定收入。
六要抓好行業內部脫貧。受諸多因素影響,四川林業行業內部還有一些貧困部位。部分重點森工企業、國有林場和地方小型采伐企業職工收入較低,屬全面小康社會的脫貧對象,臥龍特區兩個鄉鎮仍有124戶380人需要繼續實施脫貧幫扶。省廳將統籌天保工程改革獎勵、國有林場脫貧和生態效益補償公共管護資金,加大對基層林業單位脫貧投入,抓好脫貧項目的協調。地方林業部門要教育干部職工自強不息,主要靠自身艱苦創業改變貧窮面貌。相關單位要調整優化管理機制,理順單位及職工的利益分配,下大力氣抓好森林景觀、林下資源的利用。臥龍特區要主動與汶川縣和阿壩州對接,抓緊完成脫貧規劃編制,加快完善農家樂和相關旅游接待設施,做好兜底脫貧工作。
七要加強組織領導。各地要把林業精準脫貧工作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納入林業“十三五”規劃重點內容謀劃,落實工作責任,整合要素資源,做到領導到位、組織到位、措施到位、責任到位,做到有目標、有督查、有考核、有問責,形成“上下銜接、左右聯動、合力推進”的體制機制。單位主要負責人要履行好脫貧“第一責任人”職責,既要指揮部署也要親臨一線檢查督促,一級抓好一級,層層抓落實。要大力總結和宣傳林業精準脫貧工作中涌現的好做法、好經驗,形成一批立得起、站得住、叫得響、推得開的先進典型,建立一批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示范點,充分展示林業脫貧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