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加拿大特約記者 陶短房 ●李田博
圖為《荒野獵人》在加拿大卡那那斯基斯公園取景的劇照。
今年的奧斯卡獎《荒野獵人》可謂最大的贏家。從評委、業內人士到普通觀眾,許多人都認為這部影片之所以成功,很大程度上應歸功于“野趣”,而“野趣”深入人心的關鍵,則應歸功于外景地選得好。電影的外景地位于加拿大西部落基山的卡那那斯基斯公園,這里可是加拿大著名旅游之地,2002年還開過G8首腦峰會。
明信片最愛的風景
卡那那斯基斯公園位于落基山脈東麓,卡那那斯基斯河谷地區。這是一處由高山向高原過渡的河谷地帶,通常被稱作“卡那那斯基斯河谷地帶”。落基山脈東西兩麓風光迥異,西麓從幾千米海拔陡降至一二百米,氣候、植被變化劇烈,多激流瀑布,沿線風光也變幻莫測,而東麓則相對平緩,綿延的雪線、一望無際的針葉林和風光旖旎的堰塞湖,是最經典的西落基山勝景。
《荒野獵人》的拍攝地就分布在這片風光如畫的土地上。影片中令人贊嘆的倒映在湖水中的“彩色原始森林”和背后的皚皚雪山,是卡那那斯基斯公園內彼得·洛希德省立公園上卡那那斯基斯湖湖畔。這是由于火山爆發和泥石流而形成的一連串堰塞湖中的一個,由于湖水清澈,水平如鏡,背景雪山線條挺拔,周圍以針葉林為主的原始森林隨季節、氣溫的不同,會呈現出紅、橙、黃、綠等繽紛的色彩,是攝影師和各種風光紀錄片、畫冊、明信片出品商的最愛。
影片中“雪原斗熊”的場景,則多攝自艾爾博伍·謝浦荒地省立公園,這里人煙罕至,夏季遠眺山石嶙峋,近望則是茫茫荒野,冬季遍地冰雪,大風吹起時雪屑彌漫,咫尺不辨西東,給人以蠻荒甚至絕望的感覺。事實上,卡那那斯基斯公園是加拿大眾多灰熊棲息地中的一個,這里的獵場在夏季對外開放,辦理好相關手續的打獵愛好者可以進場獵捕。灰熊是加拿大現存數量第二多的熊類,每年只發放有限的幾張“獵票”,由于“僧多熊少”,不得不采用抽簽或競拍的方式來決定誰是幸運兒。
這里的氣候“太可怕”
電影中有許多“過場戲”要表現在茫茫原始森林的雪地中跋涉,這些鏡頭大多拍攝自卡那那斯基斯公園中的“河谷遠足步道”和越野滑雪場地。這里冬季降雪豐富,冰雪覆蓋時間長,且地形為有成片原始針葉林點綴的林中隙地,經過一番專業化布置后,非常符合電影場景的需要。
至于電影里“劃獨木舟”的場景就更不用發愁了:卡那那斯基斯河與同樣流經該公園、名氣更大的弓河都是加拿大西部最經典的獨木舟漂流河段,當地人戲稱“在這里拍獨木舟漂流戲,都不用專門準備道具”。
卡那那斯基斯公園原本交通閉塞,直到1858年才被探險家約翰·帕利瑟偶然發現,在此之前和之后很長一段時間,除了個別獵人以外,即便原住民都很少光顧這里,且這一帶并沒有諸如金礦、油砂礦等可供開采的礦業資源,因此在不經意中保留了更多原始自然風光。
“小李子”迪卡普里奧曾抱怨“加拿大的外景地”氣候“太可怕了”,前一天才下了“八尺厚”的雪,第二天就來了暖流。而攝影師盧貝茲基則稱贊這里“得天獨厚、獨一無二,有最完美的自然風光,是所有攝影師夢寐以求的所在”。他們其實說的都對。卡那那斯基斯公園的自然風光令人陶醉,且擁有《荒野獵人》這類電影外景地所需要的幾乎一切要素。但落基山是南北走向,山脈東麓又相對地勢平緩,形成一個南北通暢的“風道”,不論北來寒流或南來暖流都暢通無阻,因此氣候變化快、氣溫落差大是阿爾伯塔省西部最出名的氣候特征。《荒野獵人》也正因這一“意外”而不得不跑到落基山西麓的卑詩省境內,甚至遙遠的阿根廷火地島補了一些鏡頭。
“見過大世面”的著名景點
不過也不要太把“小李子”等人關于這里“荒涼得很”“沒有比這更艱苦”之類吐槽當真,雖然卡那那斯基斯公園并非落基山加拿大境內最出名的景點,但絕非“沒見過大世面”:這里早在2002年6月就主辦過G8首腦峰會,更早在1988年主辦過冬奧會越野滑雪賽事,是3條交通干道的匯集點,離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公路——加拿大國立一號公路僅42公里,《荒野獵人》的大部分外景地位于公園內交通最方便、開發最完全的河谷沿線,這里有卡爾加里大學的常設生態環境研究站,童子軍的夏季營地,甚至“蒂姆·霍頓兒童少年基金會”夏令營的大本營也在這里,更是著名的山地自行車、越野滑雪、遠足、打獵、露營和釣魚勝地,孩子們都趨之若鶩的地方,好萊塢明星們就不必過于矯情了。
有國內媒體和旅行社稱這里“靠《荒野獵人》一炮走紅”,估計是當地人最不愛聽的一句話,因為這里實際上“已經很紅”,當地自2003年加強保護后也不允許更多開放開發,“不需要更紅”。更何況這一帶原本就是好萊塢大片“扎堆取景”的地方,距離這里不遠就是著名的弓河瀑布,1954年上映的瑪麗蓮·夢露名片《大河奔流》就在那里拍攝外景,當地山河倘會說話,估計會道“我可見得多了”吧。▲
環球時報2016-06-17